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5 被引量:96H指数:6
相关作者:黄晶晶刘杏郑小平吴德正王莉娜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青光
  • 4篇青光眼
  • 3篇视网膜
  • 3篇网膜
  • 2篇多焦
  • 2篇体外
  • 2篇细胞
  • 2篇睫状
  • 2篇睫状体
  • 2篇角膜
  • 2篇巩膜
  • 1篇点突变
  • 1篇电参数
  • 1篇电参数测量
  • 1篇电镜
  • 1篇电图
  • 1篇电子显微镜
  • 1篇定点突变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多焦视网膜

机构

  • 15篇中山大学
  • 1篇深圳市眼科医...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作者

  • 5篇葛坚
  • 3篇余敏斌
  • 2篇吴开力
  • 2篇卓业鸿
  • 2篇曾骏文
  • 2篇林明楷
  • 2篇侯飞
  • 2篇方敏
  • 2篇崔冬梅
  • 2篇凌运兰
  • 2篇黄圣松
  • 2篇高岩
  • 1篇梁炯基
  • 1篇郭萍
  • 1篇刘炳乾
  • 1篇杜嗣河
  • 1篇黄丽娜
  • 1篇杨军
  • 1篇梁丹
  • 1篇王智崇

传媒

  • 9篇眼科学报
  • 2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9篇2006
  • 5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不同扫描程序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比较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TRATUS OCT,OCT3)不同扫描程序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 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 正常人38例7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19例34眼。方法 所有被检查者分别用OCT3常规扫描程序(RNFL Thickness 3_4)和个性化扫描程序(RNFL Thickness 2.27×disc)进行检 查,比较两种程序测量RNFL厚度的结果。对两种扫描方式各象限RNFL厚度及其全周平均值进行对比;分别计算两种扫描程 序测量RNFL厚度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以了解其诊断青光眼的准确性;并分别对两种扫描程序测量RNFL厚度值与 Humphery视野的平均偏差(MD)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 视网膜各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Humphery视野平均偏 差。 结果 正常人常规扫描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平均的RNFL厚度分别为(75.36±13.22)μm、(122.11±16.78)μm、 (70.76±13.25)μm、(125.06±14.43)μm、(98.40±9.62)μm,而个性化扫描相应的RNFL厚度分别是(77.04±12.44)μm、 (121.99±13.86)μm、(70.76±13.50)μm、(124.26±16.05)μm、(99.42±9.08)μm,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值为 O.053-1.000)。POAG患者常规扫描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平均的RNFL厚度分别为(65.12±13.10)μm、(92.59±21.93)μm、 (59.97±12.36)μm、(73.59±22.48)μm、(72.79±9.51)μm,而个性化扫描相应的RNFL厚度分别是(63.64±13.16)μm、 (90.52±19.44)μm、(59.91±13.52)μm、(73.86±23.34)μm、(73.32±9.54)μm,两种扫描程序比较,除颞侧有显著性差异(P= O.031)外,其余各方位及全周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值为0.107-0.954)。两种扫描程序测量RNFL厚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在 全周平均及下方最大,为0.959-0.973。颞侧、上方、下方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MD显著相关(P<0.05)。 结论 应用 OCT3测量RNFL厚度,常规扫描�
黄晶晶刘杏曾阳发郑小平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多焦视诱发电位及其与视野的比较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的多焦视诱发电位(multifocalvisualevokedpotential,mfVEP)特性及评价mfVEP作为RP客观视野检测方法的可能性。方法:检测12例(19只眼)RP患者和15例(30只眼)正常人的mfVEP,刺激野为带图形的含60个小块的飞镖盘,单侧对应视角为26°。比较RP患者与正常人mfVEP的二阶函数核第一片的P1波的振幅。对RP患者还进行30°阈值视野检测,检验对应区域mfVEP的P1波振幅总和与视野光敏感度总和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人相比,RP患者各环的mfVEP的P1振幅总和的降低均有显著意义(P<0.05)。除了下1环和下2环外,其余各环mfVEP的P1振幅总和与视野光敏感度总和均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mfVEP与视野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mfVEP可作为评价RP患者视功能的客观方法。
龙时先江福钿吴德正梁炯基
关键词:多焦视诱发电位视网膜色素变性
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是否可以应用到青光眼患者是一个重要临床问题,屈光手术所造成角膜厚度和角膜曲度的改变可影响眼压的测量从而影响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在手术过程中一过性但极高的眼压可能引起视网膜神经纤维损害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青光眼患者或皮质类固醇敏感者屈光手术后常规应用激素类眼药水可能出现激素诱导性眼压升高。虽然如此,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并非青光眼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本文就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在青光眼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影响作出综述。
林羡钗余敏斌
关键词:青光眼
透镜对豚鼠眼屈光不正和眼轴的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凹透镜和凸透镜对豚鼠眼球生长和屈光变化的影响,建立透镜诱导型屈光不正动物模型。方法:3~4周龄有色豚鼠47只,随机分成7组,右眼分别戴不同度数的凸或凹透镜,其左眼作为对照眼,戴镜前和戴镜后第11天分别测量其眼轴长度、屈光度,观察其变化。结果:戴镜后第11天与戴镜前相比,戴+4.00D、+8.00D组的豚鼠眼分别增加了+1.46D与+1.58D的相对远视(P〈0.05);戴-4.00D、-8.00D、-15.00D组的豚鼠分别增加了-2.92D、-3.17D、-3.10D的相对近视(P〈0.01);而戴0.00D、-2.00D组的豚鼠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组豚鼠的眼轴长度在实验眼和对照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眼球生长发育受透镜影响,可被用来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的屈光不正动物模型。
崔冬梅高岩吴开力黄强曾骏文
关键词:屈光不正透镜眼轴
1%派立明滴眼液联合0.25%贝特舒混悬液的临床降眼压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派立明滴眼液联合贝特舒混悬液对中国人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术后残余青光眼患者共26例44只眼,给予派立明滴眼液及贝特舒混悬液早晚各2次点眼,共观察2个月,分别于用药后2周、4周、6周、8周复查,观察用药前后的眼压及不良反应。结果:派立明联合应用贝特舒每日2次点眼,降眼压效果显著且稳定,眼压平均降低5.03~6.65mmHg(1mmHg=0.133kPa),平均降幅为20.55%~37.30%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派立明滴眼液联合贝特舒混悬液对中国人具有良好的降眼压效果,毒副作用少,可作为临床上青光眼药物治疗的主要用药。
余敏斌方敏葛坚黄圣松
关键词:青光眼眼压药物治疗
人眼小梁细胞体外滤膜培养及其通透阻力测定
2005年
目的:建立人眼小梁细胞体外滤膜培养体系及通透阻力测定的模型。方法:将永生化的人眼小梁细胞株用酶消化法传代于细胞培养池的PET膜上,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同时分别在细胞融合后3、5d和1、2周,应用内皮细胞电阻测量仪(EVOM)测定滤膜上单层小梁细胞电阻,客观评价其通透阻力。结果:人眼小梁细胞在滤膜上生长良好,单层融合后3、5d和1、2周的平均电阻分别为(36.4±1.4)Ω、(35.0±1.7)Ω、(36.1±2.9)Ω、(39.3±3.0)Ω,各时间点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05)。结论:人眼小梁细胞滤膜上培养单层融合后,在不同时间段其阻力基本稳定。滤膜培养体系及应用EVOM对其通透阻力的测定可作为今后对小梁细胞特性研究的一个新的较好模型。
卓业鸿黄亚琳魏雁涛凌运兰林明楷葛坚
关键词:小梁细胞滤膜
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初步探索被引量:20
2005年
目的:探索相对稳定可靠的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动物模型。方法:随机将48只S-D大鼠分成4组,每组12只,采用浸润1mol/L氢氧化钠的3mm滤纸片,分别制作烧灼时间为15、30、40、60s的碱烧伤鼠眼模型,每天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溃疡及前房积血情况,并在3、7、14、21、28d记录上述指标。结果:伤后3d,新生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d,新生血管生长活跃,向中央烧灼区侵入;14d,新生血管达到生长高峰;14d后新生血管逐渐回退。烧伤后7d,15、30、40和60s组CNV诱导率分别为16.7%、75%、100%、100%,各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诱导率随着烧伤时间延长而增加。。15sCNV散在稀疏分布,长度较短。30s组CNV接近烧灼区边缘,分布局限。40s组CNV致密,连接成网状,生长均匀一致。30s组和40s组间CNV长度和面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0s组前房积血率16.7%,表现为虹膜血管点片状渗血;60s组前房积血率83.3%,积血量多严重影响到角膜新生血管观察,两组前房积血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0s组角膜溃疡率50%,穿孔率33.3%。结论:采用浸润1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3mm滤纸片烧灼中央角膜40s的大鼠模型是研究化学性角膜新生血管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颜世龙梁丹林妙丽李永平汪振芳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碱烧伤
改良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一体化人工角膜植入兔与猴角膜的实验研究(英文)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HEMA)海绵支架材料与角膜组织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改良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HE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一体化人工角膜植入兔与猴角膜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通过两个阶段化学聚合结合车床机械切削合成改良的一体化人工角膜。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完成。第1部分(A组):将PHEMA海绵边裙材料植入10只正常兔角膜板层间,术后2,4wk及2,3,4mo分别行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观察海绵边裙与角膜组织的生物学愈合情况。第2部分(B组):8只兔眼和2只猴眼角膜囊袋内I期植入一体化人工角膜,术后临床观察材料与组织的愈合情况;术后3mo时行Ⅱ期手术切除术眼角膜中央前板层角膜组织,暴露人工角膜中央镜柱,术后随访时间3 ~6mo,初步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A组接受角膜板层间边裙植入术的10只兔眼,随访期间未见并发症:组织病理学显示,PHEMA海绵边裙材料植入术后2wk始有成纤维细胞长入,术后2 ~3mo时多量成纤维细胞长入并伴有新生血管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海绵孔隙中长入的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均对波形蛋白免疫反应呈阳性;电镜下可见,成纤维细胞在海绵材料间隙中生长,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并分泌胶原和细胞外基质。2)B组接受一体化人工角膜移植术的,6只兔眼一体化人工角膜均在位,另2只兔眼I期术后有前板层角膜基质融解。接受一体化人工角膜移植术的2只猴眼,I期和Ⅱ期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PHEMA海绵能与角膜组织良好的生物学愈合;改良PHEMA-PMMA一体化人工角膜植入术后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治疗效果。
郭萍陈家祺黄丽娜王铮王智崇聂丹瑶
关键词:人工角膜生物相容性
人翼状胬肉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索人翼状胬肉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取原发翼状胬肉50例,无菌条件下将胬肉组织剪成1×11/mm2的组织块,37℃环境中 0.025%Ⅱ型胶原酶消化20 min,0.05%胰蛋白酶消化10 min,1500 rpm离心10 min,将收集到的细胞用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制成悬液后进行接种培养,经机械刮除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纯化,采用CD31、CD34、Ⅷ因子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方法进行鉴定,设阴性和空白对照。结果:经原代培养后可得到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样细胞,胞浆内分别含有VIM 和CD31、CD34及W-P小体。结论:本实验培养获得了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样细胞,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 为进一步研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郝尚臣刘祖国
关键词:翼状胬肉内皮细胞透射电镜
离体猪眼睫状体上皮电参数测量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测量离体猪眼跨睫状体上皮(ciliary epithelium,CE)电参数,为人眼睫状体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改良的Ussing-chamber连续灌注系统对离体的猪眼睫状体上皮电参数:电阻 (resistance,R)、电位差(potential difference,PD)及短路电流(short-circuit current,SCC)进行测量,并观察哇巴因(ouabain)对电参数的影响。结果:猪眼跨睫状体上皮房水侧PD为:(-0.6±0.1)mV,且始终保持负性。SCC及R分别为: (-10.9±1.2)μA/cm2及(54.6±1.6)Ωcm2。0.1mM ouabain应用于房水侧PD及SCC表现为先超极化再去极化,即先是刺激作用,然后是抑制作用。结论:猪眼跨睫状体上皮房水侧PD为负性;Na+,K+-ATP酶存在于猪眼色素上皮(pigmented epithelium,PE)和非色素上皮non-pigmented epithelium,NPE)细胞上,且对维持其睫状体上皮房水侧电极性为负性起重要的作用。
凌运兰杜嗣河林明楷卓业鸿侯飞江志荣葛坚
关键词:睫状体上皮房水离子转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