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693 被引量:14,090H指数:50
相关作者:朱广伟王苏民孔繁翔李宽意丁士明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21篇期刊文章
  • 14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5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57篇天文地球
  • 171篇生物学
  • 75篇农业科学
  • 73篇水利工程
  • 29篇经济管理
  • 21篇理学
  • 17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建筑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6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军事

主题

  • 330篇太湖
  • 246篇湖泊
  • 231篇沉积物
  • 119篇污染
  • 109篇水华
  • 104篇营养盐
  • 103篇水体
  • 103篇蓝藻
  • 97篇植物
  • 96篇营养化
  • 96篇富营养化
  • 88篇群落
  • 87篇气候
  • 87篇鄱阳湖
  • 74篇水质
  • 74篇湖流
  • 73篇蓝藻水华
  • 73篇巢湖
  • 68篇流域
  • 66篇微囊藻

机构

  • 1,570篇中国科学院
  • 38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31篇中国科学院研...
  • 90篇河海大学
  • 63篇南京大学
  • 55篇南京师范大学
  • 52篇安徽师范大学
  • 49篇南京农业大学
  • 46篇南京信息工程...
  • 42篇江南大学
  • 24篇南京林业大学
  • 23篇东南大学
  • 22篇聊城大学
  • 21篇苏州科技学院
  • 20篇中国地质科学...
  • 18篇兰州大学
  • 17篇西华师范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新...
  • 16篇暨南大学
  • 16篇苏州科技大学

作者

  • 115篇朱广伟
  • 94篇秦伯强
  • 88篇张运林
  • 69篇范成新
  • 62篇许海
  • 58篇孔繁翔
  • 57篇朱梦圆
  • 51篇张奇
  • 50篇谷孝鸿
  • 47篇沈吉
  • 47篇蔡永久
  • 46篇高光
  • 46篇张民
  • 46篇胡维平
  • 45篇薛滨
  • 44篇吴敬禄
  • 43篇龚志军
  • 43篇张路
  • 43篇钟继承
  • 42篇曾庆飞

传媒

  • 394篇湖泊科学
  • 145篇环境科学
  • 73篇中国环境科学
  • 59篇第四纪研究
  • 5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8篇生态学报
  • 37篇环境科学学报
  • 30篇环境科学研究
  • 21篇生态与农村环...
  • 20篇环境科学与技...
  • 19篇科学通报
  • 19篇农业环境科学...
  • 17篇生态环境学报
  • 16篇水科学进展
  • 15篇海洋地质与第...
  • 15篇生态学杂志
  • 1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0篇中国给水排水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5篇2024
  • 56篇2023
  • 87篇2022
  • 70篇2021
  • 82篇2020
  • 92篇2019
  • 74篇2018
  • 75篇2017
  • 88篇2016
  • 87篇2015
  • 123篇2014
  • 139篇2013
  • 132篇2012
  • 121篇2011
  • 110篇2010
  • 110篇2009
  • 96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3
1,6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对富营养水体水质的改善作用被引量:14
2015年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太湖优势大型底栖动物,通过受控实验研究其对富营养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根据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设置4组密度处理,分别为无河蚬对照组、低密度河蚬组(生物量为130 g/m2)、中密度河蚬组(260 g/m2)和高密度河蚬组(520 g/m2).结果表明:河蚬滤食显著降低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含量,低、中、高密度河蚬组水体悬浮物浓度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0.85%、34.90%和53.79%,叶绿素a浓度分别降低了23.29%、48.32%和71.17%;放置河蚬还降低了水体TN、TP浓度,但是中密度河蚬组与高密度河蚬组没有显著差异.分析认为,河蚬通过滤食作用降低水体浊度、改善光照条件,有利于底栖藻类的生长及沉水植物的恢复,对富营养水体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就太湖而言,河蚬对水质的改善效果可能受沉积物再悬浮造成的营养盐释放等因素的制约.
朱小龙谷娇靳辉宁晓雨何虎谈冰畅杨桂军李宽意
关键词:河蚬富营养水体水质改善太湖
微囊藻群体细胞数量估算的一种简单方法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加酸水解和人工计数的方法,对巢湖铜绿微囊藻、放射微囊藻、惠氏微囊藻、坚实微囊藻、绿色微囊藻、挪氏微囊藻、水华微囊藻、鱼害微囊藻所含细胞数进行了估算。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微囊藻群体最大投影面积与所含细胞数的回归方程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可以估算群体微囊藻所含的细胞数。
舒婷婷陈非洲
关键词:微囊藻
典型无机絮凝剂对疏浚淤泥絮凝效果及出水水质影响研究
2023年
针对淤泥堆场堆填处置中,天然底泥自重落淤固结缓慢等问题,工程中常添加化学药剂来加快泥水分离过程。利用量筒沉积柱试验研究了5种典型无机絮凝剂对高含水率疏浚淤泥的絮凝沉积效果及上覆水水质(浊度值)的影响规律。5种典型的无机絮凝剂中,CaCl_(2),PAS(聚合硫酸铝)的絮凝效果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探明了这两种絮凝剂在不同掺量下对疏浚淤泥沉积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aCl_(2),PAS掺量不同,泥浆自重沉积固结稳定后沉降量、沉降速率、沉积稳定时间不同,得到CaCl_(2)和PAS的最优掺量分别为0.8%,0.2%。在最优掺量下上覆水的去浊率可达到84%左右。CaCl_(2)通过Ca^(2+)的交换作用和电性中和作用发挥絮凝作用;PAS主要通过土颗粒表面的电性中和作用发挥絮凝作用。结果可为大规模疏浚淤泥的快速絮凝和余水排放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吴敏黄英豪尹洪斌王硕陈永王文翀
关键词:疏浚淤泥无机絮凝剂浊度
基于WEAP模型的西苕溪流域水质安全保障方案被引量:5
2010年
针对西苕溪流域水质安全问题,基于WEAP建模平台,构建了西苕溪流域水资源评估与规划模型。在模型验证基础上,分析了西苕溪流域2001~2020年河道水功能目标满足度及水供需关系,识别了流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水源地和中下游区水质安全保障措施及其改善水质的效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苕溪流域水质安全保障方案。研究表明:TN是影响水源地供水安全的限制性因素,TN、TP是影响河道水功能的重要指标。通过综合实施废水处理厂、节水型设备、退耕还林等水资源管理措施能起到较好地削减TN产出的效果,水源地河道TN浓度降低,基本上能保证全年实现河道Ⅲ类水功能目标,中下游河道TP、TN浓度亦能达到Ⅲ类水功能要求。
李燕李恒鹏
关键词:水质安全管理方案西苕溪流域
五里湖水质现状与变化趋势被引量:12
2010年
2007年8月—2008年7月对五里湖水体中的TN、TP、NO3--N、NO2--N、NH4+-N、PO43--P等氮磷营养盐和pH、透明度、温度、CODMn、Chl-a等理化指标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2004—2005年的同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五里湖自2003年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来,水体水质得到了一定改善,TN和TP负荷分别下降47.25%和10.06%,水体营养状况由中度富营养化变为轻度富营养化,但仍还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柏祥陈开宁黄蔚陈效民
关键词:水质监测水质评价富营养化
水华初期蓝藻颗粒有机物在不同菌群作用下分解释放营养盐的过程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蓝藻水华为富营养化湖泊制造了大量有机物,这些藻源有机物的分解影响了水体中的营养盐循环。通过室内模拟附生细菌(A),附生细菌与游离细菌(AF),及附生细菌与底泥细菌(AS)三个实验组作用下蓝藻颗粒有机物(POM)在黑暗条件下长期(132天)分解过程,监测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磷(POP)、硝酸盐(NO_3~–)、磷酸盐(PO_4^(3–))、溶解性有机碳(DOC)等浓度的变化,揭示蓝藻颗粒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盐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降解过程中,叶绿素a(Chla)浓度在培养第28天时降低至最低水平,在三个实验组中Chla分解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大,平均分解速率为:(0.15±0.06)mg/(L·d)。而POC,PON,POP的分解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分解大都在28天以内,而后为缓慢降解,且分解速率明显低于Chla,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0.03±0.03)mg/(L·d),(0.04±0.05)mg/(L·d),(0.03±0.02)mg/(L·d),且呈现随着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三者之间及其在三个实验组之间的分解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A、AF、AS三个实验组中,POC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82.30%、81.90%、63.14%;PON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92.85%、91.68%、73.27%;POP的最大分解量分别为93.50%、91.25%、70.11%,表明了POC的转化量小于PON和POP,AS实验组中POM的分解量最低,说明了底泥微生物对藻源有机物具有较低的分解量。此外,随着藻源有机物的降解,水体中NO_3~–、PO_4^(3–)、DOC的最大值出现在Chla完全降解之后,分别是初始值的2.36倍、2.13倍、2.64倍,说明了藻源颗粒有机物的分解将显著增加水体中的营养盐。
黄亚新张小倩张小倩孔繁翔孔繁翔卢亚萍
关键词:蓝藻水华营养盐
太湖水源地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赋存状态及生态风险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湖泊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众多淡水湖泊包括其水源地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有毒有机物污染。湖泊水源地中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可通过饮用水直接进入人体,或被水生生物富集并通过食物链传递、放大,对生态系统及人...
陶玉强薛滨邓健才姚书春胡维平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冰蚀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以希门错为例被引量:15
2011年
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从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冰蚀湖湖泊沉积物中检测出正构烷烃系列分子化石,将其与湖区表层土壤及牛粪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认为冰蚀湖湖泊沉积物中C27-C33正构烷烃主要来自流域内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高等植物,且食草动物对高等植物的摄食消化过程并未显著改变C27-C33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在0—44cm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中,陆生高等植被来源的正构烷烃相对含量从底部到顶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此推测,湖区高等植被在0~44cm沉积时段内有逐渐退化的趋势.根据210Pb定年并结合已有的AMSH14^C年代,认为该沉积岩芯记录了希门错湖区过去近900a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其正构烷烃指标(ACL27-33,Paq以及Pwax)与区域温度记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记录了相对寒冷的小冰期气候事件(LIA).说明冰蚀湖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即使分布模式不变,其代用指标依然精细地记录了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
蒲阳张虎才王永莉雷国良NACE Trevor张淑萍
浮游植物群落及粒径结构对光吸收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浮游植物吸收及比吸收等光学特性表征浮游植物对光的吸收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光合作用效率和碳固定量,是浮游植物生态学、水体光学和水色遥感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本研究基于2013年天目湖7个固定采样点逐月观测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吸收以及比吸收系数等生物-光学参数的季节变化特征,构建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群落结构与吸收、比吸收的参数化关系,提出等效粒径指数概念并探讨其对浮游植物吸收和比吸收系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天目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丰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群落结构季节演替明显,隐藻、针杆藻、小环藻为全年优势属,冬春季节优势属为硅藻-隐藻型,夏季为硅藻-绿藻-甲藻型,秋季为隐藻-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等效粒径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平均值为64.83μm,春季平均值为29.54μm.浮游植物吸收系数表现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其中秋季浮游植物在440 nm和675 nm的吸收系数均值为(0.66±0.18)m^(-1)和(0.33±0.10)m^(-1),夏季均值为(0.17±0.02)m^(-1)和(0.08±0.01)m^(-1).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其中春季浮游植物在440 nm和675 nm的比吸收系数的均值为(0.07±0.02)m^(2)·mg^(-1)和(0.04±0.01)m^(2)·mg^(-1),夏季的均值为(0.03±0.004)m^(2)·mg^(-1)和(0.01±0.002)m^(2)·mg^(-1).浮游植物吸收系数随生物量和丰度的增加而线性升高,气温引起的硅藻、蓝藻丰度生物量的变化是引起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比吸收系数和等效粒径呈线性负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更替引起等效粒径的变化是影响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黄新施坤张运林朱广伟周永强
河蚬扰动沉积物界面效应及其在水中代谢速率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河蚬扰动对沉积物耗氧速率与营养盐通量的影响及河蚬在水中的呼吸与排泄速率.结果表明,河蚬增大了沉积物耗氧速率与溶解活性磷(SRP)、NH4+、NO3-向上覆水释放通量.河蚬在沉积物-水系统中产生NO3-速率与其在水中产生NO3-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河蚬在水中呼吸速率是其在沉积物-水中所产生净耗氧速率的4.3倍,河蚬在水中排泄SRP、NH4+速率分别为其在沉积物-水中所产生净SRP、NH4+释放速率的7.3倍与20倍.这些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河蚬在水中与沉积物中的活动形态不同.
张雷商景阁王兆德申秋实范成新
关键词:河蚬沉积物-水界面氧气氨氮硝酸根
共15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