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816 被引量:5,242H指数:31
相关作者:王荣昌黄清辉杨永兴庞维海胡霞林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桂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79篇期刊文章
  • 13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4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5篇建筑科学
  • 53篇化学工程
  • 29篇理学
  • 28篇生物学
  • 22篇农业科学
  • 15篇天文地球
  • 14篇水利工程
  • 13篇医药卫生
  • 6篇经济管理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电气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文化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社会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129篇污染
  • 80篇水处理
  • 58篇饮用水
  • 54篇污水
  • 39篇活性炭
  • 38篇沉积物
  • 35篇滤膜
  • 35篇废水
  • 33篇有机物
  • 32篇水体
  • 32篇污泥
  • 29篇饮用
  • 29篇饮用水处理
  • 29篇人工湿地
  • 28篇重金
  • 27篇毒性
  • 27篇重金属
  • 27篇超滤
  • 26篇污水处理
  • 25篇污染物

机构

  • 815篇同济大学
  • 25篇南京大学
  • 19篇桂林工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苏州市自来水...
  • 10篇华东师范大学
  • 9篇上海海洋大学
  • 8篇中国石油
  • 7篇复旦大学
  • 7篇上海市政工程...
  • 6篇安徽工业大学
  • 6篇桂林理工大学
  • 6篇上海市环境保...
  • 6篇西南大学
  • 6篇上海纺织节能...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 5篇安徽建筑工业...
  • 5篇上海第二工业...
  • 5篇苏州立升膜分...
  • 4篇宝山钢铁股份...

作者

  • 67篇李建华
  • 65篇刘树深
  • 61篇赵建夫
  • 59篇尹大强
  • 56篇李伟英
  • 53篇张亚雷
  • 50篇邓慧萍
  • 49篇仇雁翎
  • 46篇周雪飞
  • 45篇杨长明
  • 39篇董秉直
  • 39篇徐竟成
  • 39篇黄清辉
  • 35篇朱志良
  • 29篇张永吉
  • 28篇李光明
  • 26篇成水平
  • 23篇谢丽
  • 22篇陈玲
  • 19篇黄翔峰

传媒

  • 54篇中国给水排水
  • 49篇同济大学学报...
  • 38篇环境科学
  • 34篇给水排水
  • 30篇生态毒理学报
  • 27篇净水技术
  • 26篇中国环境科学
  • 26篇水处理技术
  • 26篇环境化学
  • 23篇环境科学与技...
  • 19篇环境科学学报
  • 17篇四川环境
  • 15篇安徽农业科学
  • 15篇环境工程学报
  • 14篇湖泊科学
  • 1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1篇工业水处理
  • 10篇环境工程
  • 10篇环境科学研究
  • 10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9篇2023
  • 32篇2022
  • 28篇2021
  • 18篇2020
  • 30篇2019
  • 33篇2018
  • 38篇2017
  • 37篇2016
  • 40篇2015
  • 40篇2014
  • 58篇2013
  • 67篇2012
  • 79篇2011
  • 67篇2010
  • 62篇2009
  • 79篇2008
  • 47篇2007
  • 33篇2006
  • 8篇2005
8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排水系统沉积物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重点阐述了沉积物的来源和组成,沉积物的颗粒粒径、有机物含量(VSS/SS)、颗粒粘性和颗粒密度等物化性质,以及附着于沉积物上的金属污染物的相关特征。其粒度分布范围是D10为1.89~223.21μm,D50为12.38~437.30μm,D90为39.06~1 572.52μm;VSS/SS的范围是1%~38%;密度范围是1.80~2.47 g/cm3。金属污染物主要的附着对象是沉积物中的细小颗粒如生物膜上。以上沉积物性质对于解决排水系统的泥沙淤积问题以及水体污染的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汤霞陈卫兵李怀正
关键词:排水系统淤积沉积物粒度分布
林丹短期暴露下的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组织学变化被引量:17
2006年
以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为受试生物,初步探讨了林丹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以及不同浓度(0.01μg·L-1、1.0μg·L-1、100.0μg·L-1)的林丹暴露36d后对斑马鱼鳃和肝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丹对斑马鱼96h-LC50为97.98μg·L-1,95%可信限为94.38 ̄101.72μg·L-1.当林丹浓度为0.01μg·L-1时,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暴露在1.0μg·L-1和100.0μg·L-1林丹溶液中的斑马鱼的鳃和肝组织结构变化显著.斑马鱼鳃组织变化为:上皮细胞残损、脱落,鳃小片上皮细胞水肿,柱细胞变形.斑马鱼肝组织变化为:部分肝细胞肿大,细胞核萎缩变形或偏离细胞中心,胞质疏松,空泡明显增加,细胞质中可见脂沉积.与1.0μg·L-1林丹暴露相比,暴露在100μg·L-1林丹溶液中的斑马鱼鳃和肝组织结构受到的损害更为严重.
明玺吴玲玲陈玲李建华赵建夫
关键词:斑马鱼毒性试验
净水厂常规与深度处理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以东太湖原水和X净水厂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可同化有机碳(A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和细菌再生长潜力(Bacterial Regrowth Potential,BRP)为生物稳定性的评判指标,探讨了净水厂常规与深度处理工艺对水中生物稳定性的贡献。结果表明:各处理单元对AOC、BDOC和BRP有不同的去除效果,预臭氧、主臭氧和后加氯工艺会引起AOC、BDOC和BRP的升高;混凝沉淀、砂滤和BAC工艺对AOC、BDOC和BRP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常规工艺出厂水中AOC比深度处理工艺平均低10.10%,BDOC与BRP均值分别高出43.38%与25.95%。因此,在运行中应注重混凝沉淀工艺和臭氧工艺的管理与控制。
华伟张雪张骏鹏钱林汤帅冰李伟英蒋福春
关键词: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可同化有机碳
等离子体法表面改性提高聚四氟乙烯透气膜的微生物亲和性能
针对现有用于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的透气膜材料在在传氧性能、微生物亲和性方面无法同时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问题,采用两步等离子体法分别在聚四氟乙烯(PTFE)膜表面接枝聚合左旋多巴/GMA、赖氨酸/GMA、苯胺/GM...
王荣昌赵悦王小燕
齿毛菌漆酶对活性亮蓝的高效脱色被引量:4
2018年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在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齿毛菌(Cerrena unicolor)漆酶对蒽醌染料活性亮蓝(Remazol Brilliant Blue R,RBBR)进行催化脱色.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建立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分析模型,得到齿毛菌漆酶对RBBR脱色的最佳条件:漆酶浓度2.24U/mL,染料质量浓度123.83mg/L,pH 4.52,脱色时间38.30 min,预测理论脱色率为99.82%.RBBR在最佳脱色条件下的实际脱色率为(98.42±1.39)%.影响脱色效果的因素主次顺序为:pH>酶浓度>脱色时间>染料质量浓度.红外光谱和薄层色谱分析发现齿毛菌漆酶处理后RBBR的结构发生改变,其中的C—N键发生断裂,证明该漆酶确实催化了RBBR的降解.齿毛菌漆酶对RBBR脱色反应的米氏常数Km值为(134.82±3.05)mg/L,不需要氧化还原介体就可以对RBBR进行高效脱色,在染料脱色和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江聪尹大强许鑫琦林娟叶秀云杨捷
关键词:漆酶脱色响应面法红外光谱薄层色谱
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09年
环境污染物几乎都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文章以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的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联合毒性定性研究方法(毒性单位TU法、加和指数AI法、混合毒性指数MTI法及相似参数λ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以TU和λ为参数的方法和混合化合物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法),简要概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大都还停留在定性并逐步向定量发展的阶段,指出了其中借鉴单一化合物QSAR模型而发展起来的混合化合物定量结构———活性相关(M-QSAR)模型尚处在开始成型的"初级"阶段,但它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它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国环境污染化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曾鸣林志芬尹大强殷克东
关键词: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QSAR
双酚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及其分子对接研究
采用人体雌激素基因重组酵母,测定了十个双酚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剂量-效应关系,确定其雌激素效应。并利用AutoDock3.05对十个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
张洪昌尹大强
关键词:雌激素分子对接
文献传递
基于咪唑离子液体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结合模式预测混合物毒性被引量:3
2015年
混合物毒性的评估与预测一直是毒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浓度加和模型(CA)和独立作用模型(IA)是目前应用最多的2个加和参考模型.但是,由于作用模式的相似性或相异性难以确定,难以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参考模型.为了探索分子水平上的结合模式与加和模型的关系,本研究以4种1-烷基-3-甲基咪唑氯离子液体([Cnmim]Cl,n=2,6,8,12)和萤火虫荧光素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离子液体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C2mim]Cl和[C6mim]Cl与荧光素酶具有相似的结合模式(BP1和BP2),[C8mim]Cl和[C12mim]Cl具有相同的结合模式(BP3).通过荧光素酶微板毒性分析法测定4个离子液体及两两组合构成的6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共18条混合物射线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CA和IA模型评估混合物毒性.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结合模式的[C2mim]Cl-[C8mim]Cl和[C2mim]Cl-[C12mim]Cl混合物体系,其毒性可用IA预测;具有相同结合模式的[C2mim]Cl-[C6mim]Cl和[C8mim]Cl-[C12mim]Cl体系,其毒性可用CA预测;而[C6mim]Cl-[C8mim]Cl和[C6mim]Cl-[C12mim]Cl体系,其部分混合物毒性可用CA描述,因其组分的结合模式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
陈浮刘树深余沫李恺
微滤再生处理钛白粉生产三洗废水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微滤错流工艺再生处理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洗废水,降低二氧化钛颗粒物浓度,使其达到一洗、二洗工艺用水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出水Ti O2质量浓度低于2 mg/L,满足回用要求;膜面流速、跨膜压差、料液浓度三因素对稳态通量影响显著,影响过程受驱动力、滤饼压实程度及流体冲刷程度多重影响;采用超声清洗后的膜纯水通量高,且清洗效果随清洗次数的增加衰减较小。
徐竞成郭浩博杨斯棋李光明黄翔峰
关键词:钛白粉生产膜清洗
邻苯三酚和咖啡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被引量:31
2008年
研究了邻苯三酚和咖啡酸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抑制效应,以及铜绿微囊藻抗氧化系统和细胞膜系统对两种酚类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邻苯三酚和咖啡酸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邻苯三酚对铜绿微囊藻生长96h的EC50值为1.50mg·l-1,咖啡酸则为3.49mg·l-1,邻苯三酚的化感作用强于咖啡酸.等效应(EC50)混合试验表明,两种酚类联合作用介于独立作用和相加作用之间.研究还表明,两种酚类会引起铜绿微囊藻膜脂过氧化,干扰酯类代谢并抑制酯酶活性,同时降低膜的完整性,使细胞固缩,邻苯三酚还能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SOD酶活性,破坏细胞抗氧化防御系统.
花铭陈良燕尹大强
关键词:邻苯三酚咖啡酸铜绿微囊藻
共8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