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704 被引量:7,802H指数:41
相关作者:李世清安韶山张宽地邱莉萍杨宪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66篇期刊文章
  • 3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8篇农业科学
  • 88篇生物学
  • 47篇天文地球
  • 4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0篇水利工程
  • 12篇经济管理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84篇土壤
  • 125篇黄土高原
  • 92篇水分
  • 78篇植被
  • 68篇小麦
  • 59篇黄土丘陵
  • 52篇土壤水
  • 51篇冬小麦
  • 47篇土壤水分
  • 43篇有机碳
  • 43篇坡面
  • 42篇玉米
  • 41篇丘陵区
  • 40篇黄土丘陵区
  • 32篇养分
  • 32篇降雨
  • 31篇植物
  • 30篇土壤有机
  • 28篇黄土
  • 24篇氮素

机构

  • 702篇西北农林科技...
  • 375篇中国科学院
  • 6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陕西师范大学
  • 9篇西北大学
  • 8篇榆林学院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6篇河南科技大学
  • 6篇西藏农牧学院
  • 6篇西安科技大学
  • 6篇平顶山学院
  • 6篇淮河规划设计...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陕西科技大学
  • 4篇长江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4篇悉尼科技大学
  • 4篇水利部黄河水...
  • 4篇浙江树人学院
  • 3篇贵州大学

作者

  • 88篇李世清
  • 64篇邵明安
  • 52篇穆兴民
  • 51篇上官周平
  • 41篇赵广举
  • 41篇安韶山
  • 41篇高鹏
  • 30篇沈玉芳
  • 29篇徐炳成
  • 28篇樊军
  • 28篇魏孝荣
  • 26篇张岁岐
  • 24篇杜盛
  • 22篇彭守璋
  • 22篇陈云明
  • 21篇郑粉莉
  • 21篇曹扬
  • 19篇李国庆
  • 17篇王力
  • 15篇贾小旭

传媒

  • 59篇生态学报
  • 58篇水土保持研究
  • 49篇应用生态学报
  • 37篇水土保持学报
  • 31篇农业工程学报
  • 31篇干旱地区农业...
  • 23篇水土保持通报
  • 2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1篇中国农业科学
  • 20篇中国水土保持...
  • 18篇草地学报
  • 17篇土壤学报
  • 15篇西北农林科技...
  • 15篇人民黄河
  • 13篇农业环境科学...
  • 11篇土壤通报
  • 10篇植物生态学报
  • 10篇植物营养与肥...
  • 10篇中国生态农业...
  • 10篇草业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49篇2023
  • 50篇2022
  • 44篇2021
  • 55篇2020
  • 45篇2019
  • 53篇2018
  • 62篇2017
  • 50篇2016
  • 51篇2015
  • 40篇2014
  • 33篇2013
  • 23篇2012
  • 20篇2011
  • 31篇2010
  • 20篇2009
  • 16篇2008
  • 28篇2007
  • 13篇2006
  • 8篇2005
7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剖面结构特征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层状土壤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土壤剖面结构对降雨入渗和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却相对较少。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系统研究了7种典型剖面结构的土壤在不同雨强下降雨入渗和产流产沙特征,以揭示土壤剖面结构特征对剖面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降雨强度增大,各层状土壤的产流时间均变短,而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增大;在相同降雨强度下,上砂下黏的土壤入渗率较大,抗侵蚀能力较强,而上黏下砂的土壤,入渗率低,在降雨过程中的产流产沙量相对较大,土壤抗侵蚀能力弱。若上层为黏土,土壤产流产沙量总体为三层组合<两层组合<单层土壤,表明层状组合层次越多,其抗侵蚀能力可能越强;而上层为砂土的剖面结构,结果则与之相反,层数增加,产流产沙量会随之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层状土壤入渗过程和侵蚀过程模型模拟提供科学依据。
吉恒莹邵明安贾小旭
关键词:层状土壤入渗径流
半湿润农田生态条件下施氮对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转移的影响被引量:17
2005年
在年均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NR 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N 90 kg/hm2)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氮素转移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氮转移量(NT)和氮转移效率(NTE)在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茎鞘氮转移效率(NTES)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施氮对这些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转移氮对子粒氮贡献率(NCR)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对NCR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间NCR从大到小的顺序为NR9405、西农2208、矮丰3号、商188、偃师9号、9430、小偃6号、陕229。氮收获指数(NHI)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NHI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陕229、9403、矮丰3号、西农2208、偃师9号、商188、NR9405、小偃6;陕229和9403的NHI超过80%,分别为81.76%和81.02%;小偃6号仅为76.62%。不同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NUE)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偃师9号最高,为37.25 g/g,小偃6号最低,为29.29 g/g;施氮对NHI和NUE无显著影响。子粒含氮量与NUE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918,P<0.001),表明对同一个品种难以同时提高NUE和子粒含氮量。
吉春容李世清伍维模魏益民张兴昌邵明安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氮素转移
黄土高原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被引量:2
2022年
通过定点监测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探究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水分分布与亏缺程度。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选择10,15,25,40年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农地(0年)为对照,调查分析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各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为农地(18.80%)>10年刺槐林(16.43%)>15年刺槐林(15.47%)>40年刺槐林(13.87%)>25年刺槐林(13.38%);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水分均处于亏缺状态,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水分亏缺呈增大趋势,平均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为19.38%,25年刺槐林土壤水分亏缺程度最大(27.76%),40年时略有恢复(25.80%);表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程度随林龄增加呈增大趋势,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只在40年刺槐林均有出现。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和科学经营人工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费洪岩童倩万传宇潘若鹏韩凤朋
关键词:黄土高原刺槐林不同林龄土壤水分
黄河班多水电站工程区荒草地坡面产流过程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荒草地是黄河班多水电站工程区最主要的原生地面类型,阐明其产流过程,可为揭示与评价该工程区水土流失过程与强度奠定重要基础。采用野外人工放水产流试验方法,对黄河班多水电站工程区内荒草地坡面产流过程进行了研究。(1)同坡度不同供水流量下,荒草地坡面产流率随供水过程的动态变化皆可用对数方程描述;(2)同供水流量不同坡度下,荒草地坡面产流率随供水过程的变化与不同供水流量下产流率变化过程总体上具有相似性,都是随供水历时的增长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3)荒草地坡面产流深随供水流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可用对数方程来描述;(4)荒草地坡面产流深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可用指数方程来描述;(5)荒草地坡面产流深随坡度、供水流量的动态变化可用二元线性方程描述,供水流量对产流深的影响大于坡度的影响。
朱文杰王占礼袁殷马春艳刘俊娥陈浩
关键词:荒草地坡面产流过程
不同坡位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29
2019年
地形和土壤是影响植被群落的重要因素,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含量随地形而变化。以吴起县枣庄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样方法对不同坡位草地植被群落进行了植被调查,采集0—20cm的表层土壤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研究不同坡位上植被群落与土壤养分变化关系,以期了解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机制,为当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上草地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及地上生物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各项指标均表现出坡下>坡中>坡上的趋势,这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其中坡下位置各项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最大,植被生长状况最好;而沟坡位置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均为最低。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在不同地形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相关性。
雷斯越赵文慧杨亚辉吕渡白云斌何亮郭晋伟张晓萍
关键词:坡位植被群落土壤养分黄土高原
不同栽培模式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灌浆过程中果聚糖外水解酶基因的表达
选用抗旱性较强的两个小麦品种(长武134,长旱58)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设置大田试验,使试验材料处于不同的栽培模式下,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果聚糖含量,对果聚糖代谢相应酶(果聚糖外水解...
陈炜邓西平聂朝娟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被引量:34
2017年
对陕北米脂人工经济林、神木退耕还林和榆林榆阳区防风固沙林具有代表性植被类型0~20 m土壤剖面水分特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深层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和储存特征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0~20 m土层,不同位点具有代表性土地利用方式均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在整个剖面中,人工经济林土壤储水量有显著差异,为矮化枣树>未矮化枣树,储水量相差587.9 mm;神木退耕还林和榆林榆阳区防风固沙林土壤剖面中土壤储水量无较大差异,在神木整个剖面中土壤储水量的大小为退化人工草地>柠条林,储水量相差98.8 mm;在榆阳为荒草地>樟子松,储水量相差7.5mm.与未矮化枣树相比,人工经济林矮化枣树减少了对土壤水分的消耗,矮化枣树冠幅较小,降低了蒸腾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人工柠条林和退化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这是因为退化人工草地过去为苜蓿地,根系分布深以及生物量大,对土壤深层水分利用较大所致;防风固沙林樟子松与荒草地整个剖面中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较低,土壤砂粒含量较高,土壤持水性差,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3.4%和3.6%,且该地植物对深层土壤水分影响有限.综上,土壤剖面中土壤水分除了受土壤质地的控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由于植物根系不同,对土壤水分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选择合适的植物对于土壤深层水的保护和持续利用非常重要.
兰志龙潘小莲赵英司炳成汪有科焦瑞张建国
关键词:土壤水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模式深层土壤
人工调控对三江源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为了研究人工干扰对不同禾草混播群落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在三江源区玛沁县,从2006年开始以垂穗披碱草为建群种,选取6个不同的混播组合,设置人工调控(施肥+除杂)和对照(CK)2个处理,研究了维持群落生产稳定性的合理调控措施。结果表明:人工调控下不同混播组合群落总生物量比相应对照分别提高56.36%~188.39%、97.88%~131.74%、93.78%~139.21%、85.78%~141.27%,增幅随生长年限呈线性增加。优良牧草比例比相应对照分别提高90.12%~218.21%、79.80%~293.74%、87.18%~379.74%、140.28%~258.61%、119.52%~222.9%、127.36%~200.46%。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人工调控和品种组合优势综合效应显现,4组分及以上的高矮禾草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和群落稳定性显著高于2-3组分混播组合。人工调控下群落组分种比例维持在90%以上,比相应的对照分别提高3.58%~52.75%,群落茎叶比显著低于对应的对照。人工调控(施肥+除杂)能显著提高4组分及以上的禾草混播群落的生产性能,使之维持在一个生产稳定性较高的状态。
施建军施建军董全民马玉寿武高林董全民邵新庆武高林王晓丽
关键词:混播人工草地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黄河中游水文情势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以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河潼区间)的头道拐、府谷、吴堡、龙门和潼关水文站日均流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文指标改变度(IHA)方法计算1958-2020年32个水文指标值,以1958-1979年作为参照,评价各个水文站1980年以来和2000年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黄河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河潼区间整体水文改变度呈低等级高度改变;在五大类水文指标中,年极端流量类(第II类)和高低流量的频率及历时类(第V类)水文指标呈高度改变;在32个指标中,1980年以来和2000年以来流量的逆转次数发生高度改变,11月平均流量呈低度改变。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河中游水文情势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河流径流波动性减弱。
穆兴民贾昊高鹏赵广举孙文义
关键词:径流水文情势水土保持黄河中游
砂质多孔介质中土壤颗粒的迁移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悬液浓度和不同多孔介质组成条件下土壤颗粒在砂质多孔介质中的截留和迁出特征,以揭示土壤颗粒在砂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颗粒在砂质多孔介质中迁移时会受到土壤颗粒粒级、浓度和介质组成的影响。截留作用在土壤颗粒通过砂质多孔介质时起主导作用,土壤颗粒截留比例随着土壤颗粒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加;而随着多孔介质中粗砂比例的增大,其逐渐降低。土壤总颗粒、>50 μm和1-50 μm土壤颗粒迁出量分别与该粒级相应投入量呈幂函数增加趋势,而<1 μm土壤颗粒的迁出量与其投入量呈线性增加趋势。土壤总颗粒迁出量与介质中粗砂比例之间存在线性增加关系。因此,多孔介质组成、颗粒粒径和浓度在土壤颗粒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多孔介质中土壤颗粒和污染物迁移研究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杜丽娜邵明安魏孝荣贾小旭李学章
关键词:土壤颗粒多孔介质截留
共7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