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83 被引量:835H指数:19
相关作者:陈昌振高媛王振虹王贺齐亚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6篇理学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5篇污染
  • 8篇土壤
  • 7篇纳米
  • 7篇降解
  • 6篇污染物
  • 5篇蛋白
  • 5篇球藻
  • 5篇小鼠
  • 5篇金属硫蛋白
  • 5篇聚球藻
  • 5篇聚球藻700...
  • 5篇光催化
  • 5篇废水
  • 5篇催化
  • 4篇水库
  • 4篇潘家口
  • 4篇潘家口水库
  • 4篇人工湿地
  • 4篇纳米铁
  • 4篇解吸

机构

  • 83篇南开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北京大学
  • 4篇天津市水利科...
  • 2篇天津市环境保...
  • 2篇天津工业大学
  • 2篇海河水利委员...
  • 1篇广东省职业病...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天津职业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民航大学
  • 1篇天津城市建设...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天津市市政工...
  • 1篇山东省国联环...
  • 1篇莱斯大学

作者

  • 17篇黄岁樑
  • 10篇张承东
  • 10篇周启星
  • 10篇陈威
  • 7篇肖羽堂
  • 6篇师荣光
  • 5篇曾文炉
  • 5篇赵飞飞
  • 5篇祝凌燕
  • 5篇赵玉杰
  • 5篇刘凤枝
  • 5篇陈昌振
  • 5篇曹照根
  • 5篇茹炳根
  • 5篇李铁龙
  • 5篇朱琳
  • 4篇刘春光
  • 4篇杜胜蓝
  • 4篇臧常娟
  • 4篇周明华

传媒

  • 7篇环境化学
  • 6篇水资源与水工...
  • 6篇环境工程学报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环境污染与防...
  • 4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给水排水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水利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化...
  • 1篇分析化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现代化工
  • 1篇工业用水与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化工环保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11篇2009
  • 22篇2008
  • 1篇2006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蒲绒-芦苇机械混合复合材料的吸油性能被引量:2
2015年
2010年本实验室开始生物质对柴油的吸附实验,和前人的结论一致,生物质热改性后其吸油和漂浮性能提高,但成本增加很多。受到前人复合吸油材料的启发,2012年开展了蒲绒-芦苇机械混合复合材料吸油和漂浮性能的研究,并采用正交实验对影响除油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蒲绒-芦苇复合材料较之芦苇吸油性能提高,且比各组分的叠加饱和吸油量还高。震荡使芦苇的漂浮率明显降低,但对蒲绒及复合材料的影响较小。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投加量0.7g,油膜厚度0.55 mm,不震荡时,蒲绒除油最佳;在相同条件下,粒径为380~500μm的芦苇除油最佳,蒲绒和该粒径的芦苇按质量比为1∶4混合成的复合材料的除油效果最佳。
历军汤翊黄岁樑黄煌张世良
关键词:芦苇吸油性能正交实验
BP神经网络在河流叶绿素a浓度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09年
采用BP神经网络改进算法,通过对津河、卫津河叶绿素a和其他10种水质因子的分析,建立了叶绿素a预测模型,并找出了对叶绿素a浓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因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在河流系统叶绿素a含量的预测中,具有很好的泛化、推广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37 6;预测过程中,增加训练样本量或增加输入变量都可以提高预测效果;pH、溶解氧、叶绿素a本底浓度和温度是叶绿素a预测模型的主要参数,四者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之和达45.7%,对网络输出的准确度有较大影响。
李贺刘春光樊娟王君丽斯东林赵乐军庄源益
关键词:BP神经网络河流叶绿素A富营养化
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阐述了阳极氧化法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的机理,分析了制备过程中电解液组成、电解液pH、阳极氧化电压、氧化时间、热处理温度及其他操作条件对所制备的TiO2纳米管阵列结构的影响,介绍了能够提高TiO2纳米管阵列催化降解污染物效果的各种手段,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周蕾肖羽堂苏雅玲张飞白
关键词: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阳极氧化法光催化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作物镉含量积累及其健康风险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镉(Cd)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可引起呼吸系统、肾损伤等多种疾病,对人体毒性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植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镉的暴露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Cd通过饮食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和作物进行大规模采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蔬菜、水稻、旱地、果园等4种土地类型土壤及其种植作物中镉含量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和水稻地有明显的污染超标现象,其中菜地土壤镉含量最高。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各作物镉富集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其对镉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地稻米镉的富集能力最高,单独划为一类。利用定性风险分析技术,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镉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商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下,作物镉风险商值为水稻>深色蔬菜>浅色蔬菜>水果>玉米。镉对个人致癌年风险的计算结果表明,水稻个人年致癌风险为0.6270×10-4/年,高于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年风险水平0.5×10-4/年,为不可接受水平,居民面临较大的致癌风险,应采取积极措施对研究区土壤镉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
师荣光赵玉杰彭胜巍张铁亮刘凤枝周启星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
多环芳烃在中国两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采用批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多环芳烃类有机化合物萘和菲在两种中国典型土壤样品(草甸土和黑土)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并用一种新型解吸模型——"双元平衡解吸(DED)模型"对解吸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萘和菲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符合传统的线性模型,解吸行为则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且DED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相吻合.DED模型能够利用简单的理化参数更加准确地定量描述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解吸行为,该模型可为我国的土壤风险评价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提供量化手段.
罗晓丽齐亚超张承东李婧陈威
关键词:多环芳烃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全氟辛酸的污染状况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08年
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环境污染物,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系统污染已成事实,并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动物实验表明,PFOA能引起肝脏、生殖、发育、遗传和免疫等毒性.美国国家环保局科学顾问委员会有关报告将PFOA描述为"可能的(likely)致癌物",美国国家环保局已制订了有关计划促使生产企业主动削减PFOA物质在产品中含量,以削减PFOA及其母体物质在环境中的排放.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正在推进PFOA及其相关物质的风险评价研究,并积极寻求较为安全的替代产品.本文简要概述了PFOA的理化特性、环境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及污染现状,并展望了今后PFOA的研究趋势.
祝凌燕林加华
关键词:全氟辛酸理化特性环境污染
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进行了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探讨了纳米铁添加量、纳米铁-微生物的处理方式及水力停留时间(HRT)不同时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产物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体系中纳米铁含量由0.056g增加到0.280g时,硝酸盐的去除率由35%上升到90%,氨氮的产生量也由3.059mg/L增加至11.692mg/L;将纳米铁与微生物在26℃培养箱中放置培养5d后对硝酸盐的去除优于直接开始实验去除硝酸盐的效果;HRT从0.50h延长到2.01h时,体系中硝酸盐的去除速率增加。
赵倩倩李铁龙金朝晖安毅东美英
关键词:纳米铁脱硝柱实验
粉煤灰负载Fe^(3+)非均相光催化降解苯酚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利用粉煤灰负载Fe3+制备异相催化剂,研究了采用该催化剂的UV/Fenton体系对苯酚的降解效果,探讨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反应体系、铁负载量、H2O2投加量和初始pH对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由浸渍法制得的Fe-A1催化剂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及催化性能,在pH为3,H2O2投加量为5.0mmol/L,催化剂投加质量浓度为0.2g/L的基准反应条件下,处理500mL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的苯酚模拟废水,60min之内对苯酚的降解率达95%以上,并且催化剂重复利用3次后,60min内对苯酚的降解率仍可达93%以上。
朱莹佳肖羽堂尹玉玲高冠道
关键词:UV/FENTON苯酚非均相反应
湖泊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降解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在全面阐述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机理、辐射光源的种类、催化剂种类和形态以及外加氧化剂等因素对光催化降解过程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以后主要研究方向应为利用光催化复合氧化技术、自然光光催化氧化技术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
朱莹佳肖羽堂张爱勇尹玉玲王珺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光降解光催化剂
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扩散阴极N和F掺杂改性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能够实现电能的输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资源综合利用装置.它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能量转换,把微生物呼吸产生的电子传递到电极上,进而输出电能.目前对其研究多集中在提高电池性能方面,如将铂作为阴...
田晓宇周明华李明檀朝林
关键词:掺杂改性电化学性能微生物燃料电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