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作品数:1,003 被引量:8,296H指数:47
相关作者:李献智成小平吕培苓冯浩高战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76篇期刊文章
  • 200篇会议论文
  • 14篇科技成果
  • 9篇标准
  • 2篇专利

领域

  • 953篇天文地球
  • 3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6篇建筑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理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电子电信
  • 4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87篇地震
  • 151篇震前
  • 143篇前兆
  • 122篇地震前
  • 114篇地震活动
  • 111篇地震预报
  • 108篇地震前兆
  • 89篇强震
  • 69篇地壳
  • 57篇震源
  • 54篇地震预测
  • 45篇形变
  • 43篇震级
  • 43篇GPS
  • 37篇大地震
  • 34篇地电
  • 34篇短临
  • 33篇地壳运动
  • 32篇地震活动性
  • 28篇应力场

机构

  • 1,001篇中国地震局
  • 59篇中国地震局地...
  • 37篇中国地震局地...
  • 35篇中国科学院
  • 32篇北京市地震局
  • 24篇天津市地震局
  • 24篇中国地震局兰...
  • 2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1篇上海市地震局
  • 20篇河北省地震局
  • 18篇中国科学技术...
  • 16篇中国科学院研...
  • 15篇山东省地震局
  • 13篇云南省地震局
  • 1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0篇辽宁省地震局
  • 10篇安徽省地震局
  • 9篇陕西省地震局
  • 8篇中国科学院力...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55篇张国民
  • 53篇刘杰
  • 41篇傅征祥
  • 38篇陈棋福
  • 37篇王晓青
  • 36篇李丽
  • 35篇刘桂萍
  • 33篇马丽
  • 29篇余素荣
  • 29篇李圣强
  • 28篇钱家栋
  • 28篇尹祥础
  • 27篇江在森
  • 27篇张晓东
  • 26篇丁香
  • 24篇丁鉴海
  • 24篇王琪
  • 23篇田勤俭
  • 22篇冯浩
  • 21篇杜建国

传媒

  • 265篇地震
  • 73篇地震学报
  • 56篇中国地震
  • 44篇国际地震动态
  • 40篇世界地震译丛
  • 36篇地震地磁观测...
  • 25篇地球物理学报
  • 23篇西北地震学报
  • 22篇大地测量与地...
  • 21篇地震地质
  • 16篇中国地震学会...
  • 14篇华北地震科学
  • 1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0篇中国地球物理...
  • 9篇华南地震
  • 9篇内陆地震
  • 8篇地学前缘
  • 8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19篇2005
  • 215篇2004
  • 181篇2003
  • 125篇2002
  • 144篇2001
  • 167篇2000
  • 87篇1999
  • 49篇1998
1,0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磁异常现象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我国地磁台网多年的资料,研究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70次6级以上地震统计,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41天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10月8日也出现了低点位移异常。地磁低点位移是一种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机理与跨越式预报方法仍处在探索阶段。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既表现在相位上的变化,也表现在幅度上的变化。
丁鉴海余素荣肖武军
关键词:地震地磁场地质结构
前兆场动态演化与强震成组活动被引量:7
1999年
本文选取了我国两个前兆台网较密集的地区进行了前兆异常场时空扫描。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南北带中南段(20°~35°N,95°~110°E)和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在空间上以05°×05°为一个窗口,025°为一个滑动步长;在时间上以4个月为一个窗口,1个月为滑动步长,对这两个地区分别从1994年1月和1995年1月开始进行前兆异常密度时空扫描。所用前兆异常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全国震情研究室和首都圈震情研究室的《月会商纪要》。针对所得扫描结果,试图用一种具有鲜明物理机制的构造块体孕震模型来解释前兆场演化的物理机制。在孕震块体模型中,设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强度是随机分布的,由于模型中各孕震体的强度不均匀,因而在给定边界条件后,模型系统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在系统边界定常应变速率的作用下,模拟的孕震体在应力超过自身静摩擦强度后发生破裂。但由于模型系统是含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结构,各孕震体的应力可以相互传导和相互影响,因而在孕震系统应力场发展演化和震源孕育破裂之间呈现为相当复杂的图像。多数震源的破裂是应力增高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震源在高应力作用下没有发生破裂,另外有部分应力并不十分高的孕震体由于受周围地震应力调整的影响而发生破裂。
李丽张国民
关键词:地震前兆网络模型地震预报强震活动前兆场
京津冀晋地区水位潮汐响应函数动态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02年
计算了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地区20口水位井1983~2001年水位观测的潮汐响应函数,给出M2、O1、K1、S1波的潮汐因子及相位滞后等参数。基于M2波潮汐因子及其相对中误差的大小,分析了M2波月序列潮汐因子的动态特征。给出对各水位井的监测效能进行定量评定的一种物理特征指标。
陈华静
关键词:特征指标地震监测地下水
大地电场测量系统中的特殊抗干扰技术被引量:7
1999年
简要介绍国内最新研制的大地电场观测仪器“ZD9A地电场仪”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其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及其对系统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最新技术成果的集散式供电、光电耦合、信号回路虚地、多级浮地等一系列特殊抗干扰技术,并对这些抗干扰技术的应用实效进行了简要说明。
席继楼赵家骝王燕琼
关键词:抗干扰
强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与深部流体作用探讨被引量:30
2000年
:根据华北几次强震前后地下流体和重力异常特征 ,结合大地测深资料探讨了地震发生前后深部介质的变化和地壳浅层应力场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地下水位异常主要表现为下降型 ,气体异常呈上升型 ,重力和形变也出现异常 ;在外围地区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以上升型为主。海城地震和大同 -阳高地震前地下水位上升、下降异常有方向性分布的趋势 ,呈 X形分布 ,这意味着地壳浅层应力场是压扭型的 ,并存在垂向应力的作用。在孕震过程中 ,地球深部流体向上运移 ,使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岩石膨胀、密度降低 ,震中区地壳浅层应力场呈拉张型 ,造成地下水储容积增大 ,地下水位出现了下降型异常。在特定的构造单元内 ,地下流体、重力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和地壳浅层应力场特征。
杜建国康春丽
关键词:地震前兆深部流体
长期性前兆异常的探讨
2000年
:对长期性前兆异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1长期性前兆异常的开始和结束及其发展变化一般与地震活动幕的起止和强震活动有关 ;2近年出现的长期性前兆异常的开始时间一般是先东后西 ,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有序性 ,与强震依次由东向西发生一致。长期性前兆异常展示了区域应力场的演化、扩展、转移的图像 ,以及地震间的相联系和相互影响 ,并有可能判定地震幕的起止和预测后续地震。因此 ,该结果为研究和判定地震趋势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李献智余素荣
关键词:地震动力学
地电地磁同台观测的研究被引量:8
1998年
分别在均匀半空间、二层水平介质台址条件下,利用电磁学理论对地电地磁同台观测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定量地研究了地电观测供电时在地表产生的磁场情况。
曹爱民钱家栋
关键词:地电地磁Z分量数值模拟
南京台地电地磁同场观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1998年
在南京地震台地电观测场地改造的同时,对地电地磁同场地观测中出现的矛盾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台地磁房与地电NS测线供电线路中连接供电极的单线段的距离过近,是导致地电供电时在地磁垂直分量上产生短时脉冲的主要原因。用长直导线电流的磁场所作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新的地电场地布局方案充分应用了这些研究结果,妥善解决了这一遗留问题,同时为解决我国地磁台网中若干台站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钱家栋沈红会刘广宽王海云
关键词:地磁南京地震台
塔里木西缘晚新生代造山过程的记录——磨拉石建造及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被引量:96
2001年
塔里木西缘帕米尔 -西昆仑山北麓和西南天山南麓前陆盆地中巨厚的晚新生代磨拉石建造在岩石地层上包括阿图什组、西域组、乌苏组和戈壁组。通过对这套磨拉石建造及其中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的野外观测 ,结合磁性地层年代学 ,初步研究了西域砾岩 (即西域组 )和西域运动的起始年代以及西域运动可能的演化阶段 ,得到如下初步认识 :1 )研究区西域砾岩开始沉积于 3 .5~ 4.6MaB .P .之前 ,其底界具有穿时性 ,其年代从山体向前陆盆地一般逐渐变新 ;2 )在上述前陆盆地分布着 4~ 6排由晚新生代磨拉石建造组成的逆断层 -褶皱带。各排褶皱带均发育有生长地层及生长不整合 ,生长地层的开始沉积指示了该排褶皱和相应生长不整合的开始形成。从最靠山体一排褶皱带生长地层开始沉积的年代 ,初步判定西域运动的起始年代在西昆仑山叶城附近约为 3 .6MaB .P .,在西南天山喀什附近显然早于 2 .4MaB .P .。此后该运动可能经历了 4~ 6个活动阶段 ,每一阶段又由若干个相对活跃期和相对稳定期组成。它们可通过各排褶皱带内生长地层的产状、组成和年代测定来确定。本文还探讨了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形成过程中构造变形与侵蚀 -剥蚀和沉积作用间的相互关系。
陈杰卢演俦丁国瑜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晚新生代磨拉石建造生长地层造山过程
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数值计算及其在地震活动性解释上的应用被引量:28
1999年
利用粘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最新发表的边界位移速率结果,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基本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内容有:最大剪应力及其变化速率的模拟、最大剪应变及其变化速率的模拟和剪应变能密度及其变化速率的模拟.针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高度不均匀之特点,将中国大陆东西部地震能量释放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归一化的本底能量值,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用上述模拟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分布的特点.
焦明若张国民车时刘杰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地震活动
共10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