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作品数:318 被引量:553H指数:10
相关作者:张秀琴王建芳俞学明宫睿张都爱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82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4篇哲学宗教
  • 23篇政治法律
  • 20篇文化科学
  • 12篇自然科学总论
  • 7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学
  • 5篇艺术
  • 3篇语言文字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7篇哲学
  • 32篇意识形态
  • 25篇主义
  • 13篇法治
  • 12篇形而上学
  • 12篇政治
  • 12篇马克思主义
  • 11篇道德
  • 11篇文化
  • 9篇现象学
  • 9篇法律
  • 8篇儒家
  • 8篇市民
  • 7篇认识论
  • 7篇同感
  • 7篇马一浮
  • 6篇马克思主义哲...
  • 6篇美学
  • 6篇后现代
  • 5篇公民

机构

  • 302篇中国政法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美国加州大学
  • 2篇宾夕法尼亚大...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韩国延世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奥斯陆大学
  • 1篇达姆施塔特工...
  • 1篇布里斯托大学
  • 1篇柏林洪堡大学
  • 1篇科隆大学

作者

  • 43篇张秀琴
  • 23篇王建芳
  • 22篇文兵
  • 21篇张浩军
  • 18篇李虎群
  • 16篇张都爱
  • 12篇李凯林
  • 12篇刘震
  • 9篇宫睿
  • 9篇俞学明
  • 9篇游兆和
  • 7篇苏峻
  • 6篇孟彦文
  • 6篇王心竹
  • 5篇辛锋
  • 4篇方尔加
  • 4篇张丽清
  • 4篇钱雪松
  • 3篇王葳蕤
  • 3篇倪寿鹏

传媒

  • 20篇哲学研究
  • 19篇学术研究
  • 17篇哲学动态
  • 9篇世界哲学
  • 7篇周易研究
  • 7篇现代哲学
  • 6篇自然辩证法研...
  • 6篇中国政法大学...
  • 5篇马克思主义与...
  • 5篇教学与研究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河南教育学院...
  • 5篇哲学门
  • 4篇世界宗教文化
  • 4篇新视野
  • 4篇江海学刊
  • 4篇湖南科技大学...
  • 3篇人民论坛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10篇2024
  • 21篇2023
  • 18篇2022
  • 21篇2021
  • 16篇2020
  • 11篇2019
  • 15篇2018
  • 12篇2017
  • 12篇2016
  • 10篇2015
  • 9篇2014
  • 16篇2013
  • 25篇2012
  • 14篇2011
  • 15篇2010
  • 12篇2009
  • 14篇2008
  • 12篇2007
  • 10篇2006
  • 13篇2005
3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析太虚“人生佛教”理论的禅宗渊源
2013年
作为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的中流砥柱,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论对于促成佛教的现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论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之一即是他体证的禅宗思想,其内核是指中国佛教重视证悟的修学传统,而其具体落实则必须践行大乘佛法的菩萨行。建设现代佛教必以此为基础和本位,并融会诸种教门的殊胜之处。
李虎群
关键词:太虚人生佛教禅宗菩萨行
当代指称理论的“第三条道路”探赜
2023年
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所面临的困境,使得当代指称理论的研究转向了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萌芽于阿斯海姆的意向性指称理论,其典型特征是否定了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关于“如果存在真正指称词项,则其必无含义”的共同预设。奠基于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的半描述论在名称的含义方面提出了新的认识。立足情境语义学,通过对描述情境、说话情境以及言者链接的考量,可以明晰名称的含义、所指及其相互关联。由此,可进一步完善半描述论,使之在兼顾描述论与直接指称论之优点的同时克服二者的不足。
王建芳
关键词:指称理论意向性类属性情境语义学
权衡论证的逻辑解读与省思被引量:1
2022年
作为美国学者韦尔曼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论证类型,权衡论证不应被视为与演绎、归纳并列的第三类论证,因为无论从论证构成还是论证评估视角看,权衡论证都与演绎、归纳论证有交叉和重合,并且,它还兼具“证成结论”与“达成说服”双重目的,表现出一定的论辩色彩。就权衡论证中的反面理由而言,它既不应被视为“反驳”,也不应单单被视为“论辩策略”,而应被看作论证核心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权衡”论证将无从谈起。
王建芳
关键词:反驳
美诺悖论:知识何以拥有理性的保障
2022年
引言探求知识的起点是什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获得了它?这些经典的认识论问题最早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提出来的。在苏格拉底和美诺关于美德的著名讨论中,美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对于一件东西,若你完全不知道它是什么,你以何种方式寻求它?既然你不知道你要找的东西,那你到哪里去找它?即便你恰好遇到它,你又怎么知道它就是你所寻求的那个东西呢?
费多益
关键词:认识论问题美诺苏格拉底
作为“行为同一性”的康德的意志自律被引量:1
2017年
意志自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对此普遍持有一种"行为者的同一性"理解,即认为意志自律的充分条件就是道德法则的服从者与道德法则的创立者具有同一性。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它会在意志中引入他律的可能,从而无法表达出意志自律应有的道德性含义。相反,本文作者认为只能以"行为的同一性"作为康德意志自律概念的本质特征,它是指在意志自律中,服从法则的行为与给出法则的行为是同一的,这种行为的同一性只能就纯粹实践理性自身活动才可理解。只有通过"行为的同一性"解释,才能表明意志自律与道德性的关系。
宫睿
关键词:意志自律
《大象传》的德治与法治思想被引量:2
2017年
《易传》作为《周易》理论化的标志性成果,其对于社会治理提出了大量理论观念,其中又以《大象传》最为突出。清代学者将《大象传》视为《周易》的核心精神所在。在笔者看来,《大象传》以"德治"思想为核心,详细论述了君子从自身道德建构到以德治世的道德扩充,同时,《大象传》也提及在道德的约束下展开"法治"。这种以人性善为基础的法治理念有着浓厚的儒家特色,其以诚信为基础的治世理念对于今日的社会治理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震
关键词:人性论德治法治
康德论形而上学的结构:一项基于历史语境的初步考察被引量:1
2019年
人们通常默认18世纪德国哲学不加批判地采纳了沃尔夫所发明的形而上学结构。然而,通过更为细致的检验,本文将论证,沃尔夫的后学都以独特的方式吸收了沃尔夫的形而上学框架,因而德国形而上学结构的历史演进呈现了超过预期的多样性。本文还将指出,反讽的是,是康德而非其他理性主义者,才将独断主义的形而上学重构至其最成熟的形式。此外,康德对形而上学结构的双重观念,尽管初看起来存在张力,但却是一贯的、可敬的。
宋博
否定之否定原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引量:2
2012年
在事物的辩证发展中,否定之否定应是比否定地位更高的逻辑环节,它代表着一个发展周期的相对完成,承担着对先前否定环节价值实现的落实和检验。以此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传统体系的批判不仅是否定,更重要的是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是这方面努力的力作。以此看科学历史的发展,看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都昭示我们要在否定之余,着力于建设。
李凯林李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逻辑
共生概念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2023年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是一个时代性课题。在这方面,“共生”可以提供较佳的探讨个案。这是因为,共生概念在当代不仅有前沿的知识基础与丰富的学术体现,而且有广阔的解读空间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哲学现代诠释语境下探讨共生概念,就是探讨文化自觉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问题。如众所知,中华文明颇富共生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从表达要件出发探讨共生概念的语言品质,也可以从实质要件出发探讨共生概念的存在论证明。“共生”此一概念,不仅能够诠释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而且还能够参与世界哲学核心议题的讨论,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应有的原创性哲学贡献。简而言之,共生存在论主张存在即自在,自在即共在。这种共生存在论,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而提倡天人共生,为人类共同生活奠定了坚固根基,有助于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建立新的时代价值范式。
孙国柱
关键词:中国哲学
两种不同的悖论观——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与次协调逻辑解悖方案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与次协调逻辑解悖方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悖论观,二者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重大差异:(1)对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认识不同;(2)解悖思路不同;(3)对悖论产生根源问题认识不同;(4)解悖结果不同。
王建芳
关键词:说谎者悖论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