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作品数:847 被引量:10,168H指数:48
相关作者:赵旭东洪大用刘少杰陆益龙李路路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4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7篇经济管理
  • 424篇社会学
  • 179篇政治法律
  • 89篇文化科学
  • 17篇哲学宗教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医药卫生
  • 10篇历史地理
  • 9篇艺术
  • 3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59篇社会
  • 133篇社会学
  • 62篇乡村
  • 55篇农村
  • 49篇文化
  • 41篇中国社会学
  • 35篇主义
  • 28篇农民
  • 26篇网络
  • 25篇村社
  • 24篇人类学
  • 24篇社会转型
  • 24篇教育
  • 23篇秩序
  • 23篇城市
  • 22篇纠纷
  • 21篇学科
  • 21篇阶层
  • 20篇社会治理
  • 18篇政府

机构

  • 823篇中国人民大学
  • 18篇中央财经大学
  • 17篇北京科技大学
  • 14篇北京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0篇安徽大学
  • 10篇华中师范大学
  • 7篇西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4篇东南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4篇周口师范学院
  • 4篇上海大学
  • 4篇中国青年政治...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北京青年政治...

作者

  • 109篇陆益龙
  • 95篇刘少杰
  • 89篇郑杭生
  • 44篇郭星华
  • 41篇赵旭东
  • 40篇李路路
  • 26篇洪大用
  • 26篇黄家亮
  • 25篇王水雄
  • 25篇冯仕政
  • 24篇奂平清
  • 21篇朱斌
  • 20篇杨敏
  • 18篇黄盈盈
  • 15篇李迎生
  • 12篇潘绥铭
  • 11篇刘谦
  • 8篇邢朝国
  • 8篇刘精明
  • 7篇邵占鹏

传媒

  • 33篇社会学评论
  • 30篇中国人民大学...
  • 26篇社会建设
  • 25篇江苏社会科学
  • 25篇社会学研究
  • 2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0篇甘肃社会科学
  • 18篇江海学刊
  • 16篇社会
  • 15篇新华文摘
  • 15篇学习与探索
  • 15篇探索与争鸣
  • 15篇社会科学研究
  • 14篇河北学刊
  • 14篇中国社会科学
  • 14篇天津社会科学
  • 1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2篇人民论坛
  • 12篇中国青年研究
  • 12篇学海

年份

  • 5篇2024
  • 59篇2023
  • 89篇2022
  • 85篇2021
  • 57篇2020
  • 61篇2019
  • 51篇2018
  • 44篇2017
  • 36篇2016
  • 30篇2015
  • 36篇2014
  • 28篇2013
  • 26篇2012
  • 26篇2011
  • 36篇2010
  • 50篇2009
  • 21篇2008
  • 24篇2007
  • 13篇2006
  • 13篇2005
8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环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以雾霾治理政策制定为例的一种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本文以中国雾霾治理政策的制定过程为例,研究在环境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政府一直以来主导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给雾霾治理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种持续的"拉力",而公众参与的意见及行为所形成的社会压力呈现为一种持续壮大的"推力",雾霾治理政策的正式出台是"推拉合力"的结果。现阶段"推拉"机制所导致的雾霾治理政策具有应急性特点,其在执行中具有诸多风险,未来应该注重更加合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互动的常规化、制度化、理性化。
吴柳芬洪大用
关键词:环境政策公众参与政府决策
微信中的生命时间——对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维度被引量:10
2017年
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微信社交研究表明:在不同生命时间与社会资本交互作用下,大学生群体在处理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中体现出"枝杈型"模式,即存在多种的增长点和发展可能性,且各种方向和发展点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实践主体需要通过选择与行动承担风险与机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关于现在与未来的模式中,更体现为"线性"模式,并指向更具现实意义的行动与期待。两个群体的不同微信实践正是两种模式的写照与实施环节。由此,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数字鸿沟的形成,得到生命时间意义上的进一步理解。
刘谦陈香茗
关键词:大学生农民工
转型社会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方法被引量:7
2008年
陆益龙
关键词:社会研究中国社会学转型社会社会问题现实社会一致性
社交模式变革下的青年文化建设
2021年
相对于过去,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特性、形成、发展、传播、革新和接受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影响了代际之间、长幼之间、上下级之间和朋辈群体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也影响了文化传承、建设和创新的方式。由于社会变迁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越来越微弱.
王水雄
关键词:文化传承青年文化建设互联网影响社会变迁
从移植到重构——研究西方社会学的理论转向
2008年
刘少杰
关键词: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学翻译出版学术前沿社会现实
“回娘家”习俗的变迁及其对女性生活空间建立的意义——基于三代农村女性的田野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山东沂蒙山地区L村是典型的传统北方农村社区,田野观察和访谈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女性"回娘家"习俗的称呼上,逐渐由"过娘家"演变为"回家";在时间安排上,从严格遵守的岁时传统到相对灵活,再到相对固定;在礼物的变化上,每一代人都有紧随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礼物革新。整体上,这些变化对于女性自身独立生活空间的构建,包括社交空间、情感空间的建立和扩大,有着正面效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也面临现代化的困境。"回娘家"习俗的变迁机制,是在每一代农村女性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深刻地嵌入到当时社会制度和政策中发生的。
李才香
关键词:社会制度
流动的责任边界:基层政府的业务与政治
2023年
本文以一起“非正常上访”的事件过程为研究案例,探讨了基层政府责任边界的变化以及相关行动策略的产生。基层政府具有“业务部门”和“政治单位”的双重角色面向,其行为逻辑也不同——前者适用理性官僚制,清晰的任务边界设计在实践过程中使得基层政府责任边界模糊,为其规避风险留有制度空间;后者适用于政治统合制,模糊的任务边界设计反而迫使基层政府重新清晰其责任边界,展现出担当的一面。基层政府受两种制度逻辑的影响,责任边界呈现出“流动性”的特征,其行为也从“风险规避”向“风险担当”转化。本文使用“流动的责任边界”作为分析框架,强调情境变化和基层政府的双重角色面向在其行为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以此对话和发展已有的基层政府责任研究。
潘桐
关键词:理性官僚制
数学的性别——性别观念对初中生数学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0
2021年
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跟踪调查(CEPS)的数据资料,从个体、家庭、学校和地区四个层次探讨了性别观念对女生数学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和家长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认知对男女生的数学能力都有显著的影响,对男生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对女生则产生了抑制作用;但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并未对女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家庭子女的数量与性别结构与当地的性别比等因素对男生和女生的数学水平都不具显著影响。因此,影响女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女性自身以及家庭对于性别与数学关系的刻板印象认知,而非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与行为。
谢桂华刘昕毓
关键词:性别差异数学能力刻板印象男孩偏好
电商平台中空间生产的差异化逻辑被引量:4
2021年
在空间生产中,空间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延续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脉络,借鉴鲍德里亚的差异性逻辑,以电商平台的网络空间生产为经验,分析空间差异生产过程与空间价值增殖方式。空间生产本质是空间差异(空间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差异)的生产。电商平台、网商和消费者共同生产着空间位次、展位以及展现与否的差异。利用空间争夺的竞价排名方式、非正式策略行动与同行竞争程度增强、空间布局生产的赛马机制以及空间呈现的“千人千面”技术,空间差异的生产实现价值增殖。相比一般商品,空间生产的增殖方式具有多种优势。空间生产的过程蕴含着制造和销售空间差异、寻求空间差异生产的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的逻辑,这种差异化的逻辑服务于资本积累。
邵占鹏刘少杰
关键词:电商平台网商
灾后重建中的资源再分配与健康不平等 基于三期汶川地震重建调查被引量:7
2019年
基于2008年至2011年间三期汶川灾区调查数据,本文假定应急救灾、恢复重建和重建结束三个阶段政府的再分配能力存在差异,进而分析这一时段不同职业和教育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首先,在自评健康上,2011年呈现显著的教育梯度,而2008和2009年则无显著的教育差异。其次,在心理健康上,2011年存在显著的教育梯度,2009年存在较弱的教育梯度,2008年未呈现系统性教育梯度。第三,在自评和心理健康上各年份均未呈现系统性的职业阶层梯度。第四,稳健性比较分析表明灾区健康差异模式存在独特性。本文认为,在应急救灾阶段政府再分配能力骤增,提升了弱势阶层的医疗资源可及性,进而降低了阶层健康不平等。但该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重建结束、外部资源减少,不平等会回到常态社会水平。
洪岩璧赵延东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灾后重建心理健康
共8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