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

作品数:58 被引量:558H指数:14
相关作者:丁文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盆地
  • 10篇白垩世
  • 9篇藏南
  • 8篇古气候
  • 7篇地质
  • 7篇青藏高原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6篇早白垩世
  • 6篇青藏
  • 6篇白垩系
  • 5篇大洋
  • 5篇特提斯
  • 5篇古近系
  • 5篇白垩纪
  • 4篇源岩
  • 4篇生物标志
  • 4篇烃源
  • 4篇烃源岩
  • 4篇晚白垩世

机构

  • 5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8篇成都理工大学
  • 11篇南京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玉门油田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加州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高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44篇王成善
  • 21篇李亚林
  • 14篇魏玉帅
  • 11篇黄永建
  • 10篇朱利东
  • 9篇戴紧根
  • 7篇李祥辉
  • 7篇胡修棉
  • 7篇王立成
  • 5篇陈曦
  • 5篇孙涛
  • 5篇曹珂
  • 4篇冉波
  • 3篇陈蕾
  • 3篇王进军
  • 2篇张玉修
  • 2篇杨文光
  • 2篇陈军明
  • 2篇宋之光
  • 2篇郑荣才

传媒

  • 8篇地质学报
  • 6篇地学前缘
  • 5篇地质通报
  • 3篇地质科学
  • 3篇矿物岩石
  • 3篇岩石学报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现代地质
  • 2篇中国地质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中国矿业
  • 2篇沉积与特提斯...
  • 2篇2012年全...
  • 1篇世界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12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研究——从重大地质事件探寻地球表层系统耦合被引量:42
2006年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将以白垩纪与碳循环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和温室气候变化的关系为主线,以大洋缺氧事件—富氧作用转变过程和机制研究为突破口,进行海陆相整合研究,重点追溯东特提斯洋和我国大陆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探讨这些事件与碳循环、快速气候变化的正/负反馈机制。项目将充分利用中国大陆发育完好的白垩纪海相、陆相地层及古生物记录,通过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全岩芯取样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途径,着眼于厘定反映地质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层位及标志和时间格架,解决高分辨率海、陆相沉积事件的精确对比,分析地层记录中气候标志和古生物类群的地理分布,集中研究陆地和海洋环境对同一事件的响应机制,重溯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过程及成因,探究陆相烃源岩大规模形成、陆地生物群更替与温室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之间的正/负反馈关系和机制等科学问题,为预测全球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王成善
关键词:白垩纪地质事件地球表层系统
可可西里卓乃湖地区五道梁群油页岩石油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09年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1)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地。封闭与还原性静水环境为有机质的堆积和转化形成油页岩提供了条件。
姜琳朱利东王成善李亚林
关键词:可可西里盆地油页岩石油地质
西藏中部尼玛盆地页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被引量:5
2013年
位于西藏中部的尼玛盆地,面积约3000km2,是一个第三系陆相沉积盆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了两处暗色页岩,暗色页岩沉积厚度累计可达20m;有机地球化学数据暗示页岩具有生成页岩气的巨大潜力;利用类比法,估算出尼玛盆地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00~200×108 m3,具有较大的潜力。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育一系列第三系陆相盆地,包括尼玛、伦坡拉、洞错和阿翁错盆地,这些盆地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与演化历史,具有页岩层发育的广阔空间,具有"小而肥"的特点,是西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区。
孙涛王成善李亚林魏玉帅
关键词:页岩气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郎山组白云岩储层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措勤盆地面积约14×10^4km^2,是青藏高原面积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含油气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措勤盆地自古生界至白垩系发育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大于10557m,盆地生、储、盖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显示,上古生界和下白垩统为盆地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其中下白垩统郎山组碳酸盐岩组成的自生自储型组合,以其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生油条件较好,成为盆地最有利的成藏组合之一.下白垩统潜在的油气远景资源量达9.39×10^8d,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是,与羌塘盆地相似。措勤盆地中生界储集层的物性条件较差.特别是碳酸盐岩储层多为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型储层,因此,寻找物性条件相对较好的储集岩系是该区油气地质条件和远景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
李亚林王成善朱利东王立成魏玉帅熊绍云王进军
关键词:油气地质意义措勤盆地白云岩储层下白垩统海相碳酸盐岩
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和研究方法:回顾与进展被引量:67
2009年
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是新生代以来众多地质事件的边界条件。因此,它对于我们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以及亚洲环境变化等许多地质过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各种替代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高原隆升历史,然而,不同方法所得出的高原隆升历史并不一致。这主要归咎于一些替代指标本身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严重阻碍了获取正确的高原隆升历史。在对这些替代指标进行详细的阐述之后,对其指示的高原隆升历史进行重新评估,并结合在高原腹地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原西藏高原的隆升模式,即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在始新世就已经达到现在的海拔高度,而此时青藏高原北部还是低地,南部和西部可能还处在海洋环境。在中新世时,高原向北、向东和向南生长并在第四纪时形成现在的高原特征。
王成善戴紧根刘志飞朱利东李亚林贾国东
关键词:隆升历史新生代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早白垩世断陷形成机制探讨被引量:2
2011年
位于青藏高原和华北板块两大构造带交汇处的河西走廊带中西段酒东盆地,早白垩世为典型断陷盆地,但对其断陷形成机制存在明显争议。因早白垩世两大构造带的主体构造作用明显差异:北—南向挤压和北西—南东向伸展,为深入了解哪一种作用是控制早白垩世酒东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特选取远离新生代强烈活动的阿尔金断裂带,在河西走廊带中西段的酒东盆地中,对程度较高的营尔凹陷进行了二维地震解析、沉积中心转换、沉积重矿物ZTR指数差异性的综合研究,表明早白垩世酒东盆地营尔凹陷是在侏罗纪的断陷盆地基础上继承而来,主要受到来自南部青藏高原北—南向挤压作用,重新激活了前期的构造正断层,进而形成新一期断陷盆地,其断陷演化可分为初始断陷、强烈断陷和断陷萎缩3个阶段。
冉波王成善朱利东郑荣才汪满福严宝年刘永昌
关键词:酒东盆地营尔凹陷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正断层
西藏南部江孜盆地上侏罗统至古近系沉积岩石学特征与盆地演化被引量:12
2008年
江孜盆地紧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随着特提斯洋的演化及最终消亡,盆地必然随之经历一系列演化,分析其沉积响应是了解盆地演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本文以分布于江孜地区的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海相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建立的地层格架基础上,基于野外露头和镜下观察,仔细分析了其沉积岩石学特征。江孜地区晚侏罗世至古近纪沉积序列为:石英砂岩(上侏罗统维美组)-页岩夹火山岩屑砂岩(下白垩统日朗组)-黑色硅质/钙质页岩(中白垩统加不拉组黑层段、白层段)-黑色硅质岩(上白垩统加不拉纽硅质岩段)-红色硅质页岩、泥灰岩夹滑塌灰岩(上白垩统床得组)-灰绿色页岩夹外来岩块(上白垩统宗卓组)-砂/页岩互层(古近系甲查拉组)。从中可以看出海水从维关组至加不拉组硅质岩段为逐渐加深的过程,而至甲查拉组海水再次浅于硅质岩段沉积水深。生物沉积、悬浮沉积及块体搬运作用沉积常见,其中块体搬运作用包括砂质碎屑流、浊流、滑塌和岩崩等,沉积环境为大陆斜坡至深水洋盆。通过沉积学与沉积地球化学分析可知,底层水经历了缺氧、氧化再到缺氧的过程。根据沉积岩石学特征结合沉积环境分析,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将盆地的演化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稳定发育阶段,白垩纪中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持续沉降阶段,晚白垩世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白垩世末期至始新世初期为残留洋盆地阶段。
陈曦王成善胡修棉黄永建魏玉帅王平康
关键词:沉积环境盆地演化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与地球系统的自我调节:Gaia理论的应用被引量:4
2006年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LPTM或PETM)是地球历史中最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之一,又因其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当前工业废气排放水平相当,因而在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Gaia理论强调生物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全球系统,使之趋于稳定。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大洋钻孔与陆地剖面P/E界线附近的δ13C变化,综合了P/E极热事件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以及事件的成因。认为P/E极热事件之后,地球系统在生物作用下逐渐恢复平衡。如果将生物与地球作为整体来看,那么这个整体是一个具有自我平衡能力的系统。地球历史中,其他与碳循环扰动有关的地质事件,应该也可以用Gaia理论的思路,从生物调节环境的角度分析碳循环的变化以及地球系统的平衡机制。
陈曦王成善黄永建
关键词:地球系统自我调节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变化的测井替代指标被引量:12
2011年
寻求指示古气候变化的测井替代指标是近年来古气候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向。测井曲线是地层岩石学、岩石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反映,具有连续性好、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手段。松科1井作为专门为研究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重大地质事件与古气候变化而部署的一口科学探索井,具有系统的岩心资料和较完整的测井系列资料。文中在对松科1井南孔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统计的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论证了钍/钾比(Th/K)可以作为指示气候变化良好替代指标的可行性,并据此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的气候干湿变化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从泉头组3段—嫩江组2段沉积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从潮湿向半干旱转化的趋势,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完整的干湿变化旋回。这一研究结论与前人在松辽盆地南部采用古生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吻合,表明根据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统计得出的Th/K值可以作为反演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
吴欣松郭娟娟黄永建付建伟
关键词:古气候变化松辽盆地晚白垩世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对可可西里西段新生代盆地缺乏了解是导致该区新生代地质演化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沉积学和构造变形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可可西里西段羊湖盆地时代、充填序列、物源区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羊湖盆地新生界沉积厚度大于1302m,主要由下部雅西错组冲积扇相碎屑岩和上部五道梁群湖泊相碳酸盐岩组成,其岩石组合和充填序列与可可西里东段具有一致性,同时古流向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盆地物源来南部的羌塘地块,盆地形成演化受南部褶皱冲断带制约,盆地构造变形强烈,沿褶皱冲断带和羊湖盆地地壳分别发生51%和41%的缩短。沉积充填结构和变形特征表明,羊湖盆地与东段可可西里盆地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和性质,预示青藏高原中部在渐新世-中新世在存在一个大的、统一的可可西里盆地。
李亚林朱利东戴紧根王立成杨文光魏玉帅
关键词:青藏高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