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作品数:107 被引量:762H指数:18
相关作者:徐均焕童贤明丁海涛李惠萍许寿涛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38篇生物学
  • 9篇化学工程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27篇白僵菌
  • 26篇球孢白僵菌
  • 23篇真菌
  • 15篇桃蚜
  • 13篇昆虫
  • 12篇生物防治
  • 12篇物防
  • 11篇生防真菌
  • 10篇微生物防治
  • 10篇分生
  • 10篇病原
  • 9篇菌株
  • 9篇基因
  • 9篇飞虱
  • 8篇杀虫
  • 8篇杀虫剂
  • 8篇孢子
  • 8篇病原真菌
  • 7篇毒力
  • 7篇昆虫病原

机构

  • 106篇浙江大学
  • 3篇浙江省农业科...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2篇河南天冠企业...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中国计量学院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浙江经贸职业...
  • 1篇台州市农业科...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72篇冯明光
  • 24篇应盛华
  • 16篇徐均焕
  • 10篇赵宇华
  • 6篇张丽靖
  • 6篇吴雪昌
  • 5篇刘志强
  • 4篇陈春
  • 4篇丁海涛
  • 3篇郑道琼
  • 3篇王品美
  • 3篇李余动
  • 3篇林福呈
  • 3篇李惠萍
  • 3篇许寿涛
  • 3篇陈集双
  • 3篇孙朋飞
  • 3篇贾小明
  • 3篇刘青娥
  • 2篇濮小英

传媒

  • 18篇浙江大学学报...
  • 11篇微生物学报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昆虫学报
  • 7篇菌物学报
  • 6篇菌物系统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2篇杭州科技
  • 2篇中国生物工程...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2篇中国菌物学会...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生命科学
  • 1篇生物技术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5篇2005
  • 12篇2004
  • 14篇2003
  • 12篇2002
  • 12篇2001
  • 2篇2000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接种后特定时间内的侵染率被引量:25
2002年
用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bassiana)BBSG870 2菌株的分生孢子悬液 (5× 10 6个·ml-1孢子 )对桃蚜 (Myzuspersicae)始产若蚜的成蚜进行表面接种 ,在接种后 5 6h内 ,每隔 8h取样用 0 .2 %百菌清处理蚜虫 ,使其体表残存的孢子全部失活 ,分别置于 10℃和 2 0℃下逐日观察感染引起的死亡 .结果表明 ,10℃下接种后 5 6h、2 0℃下接种后 40h内各时间段有效侵染引起的死亡率相互间存在显著差异 ,并与不用杀菌剂的对照处理差异显著 (P <0 .0 5 ) .与对照相比 ,接种后 8、16、2 4、32、40和 5 6h内 ,10℃下的有效侵染率分别为 2 2 .9、48.8、6 4.9、80 .4、72 .7和 98.3% ,2 0℃下分别为 31.6、48.8、5 8.6、86 .9、97.2和 98.7% .由此表明 ,在 10~ 2 0℃范围内 ,接种后 2 4h内是该菌有效侵染桃蚜的关键时段 ,有效侵染率达 5 9~ 6 5 % .
许寿涛冯明光应盛华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桃蚜接种侵染率
苜蓿花叶病毒粒子的统计学特征和分组被引量:1
2000年
以一株来自于白车根草 (Trifolium repens L.)上的苜蓿花叶病毒分离物 AMV- SY为材料 ,在电镜下观察测量经醋酸铀负染的 196个提纯病毒粒子 ,按其长度分成等距离的 5个组 ,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组间的差异 .所得各组粒子的平均大小依次是组 :(2 0 .4± 2 .5) nm× (18.7± 2 .3) nm,组 :(2 8.0± 2 .4 ) nm× (18.1± 2 .1) nm,组 :(36 .0± 2 .4 ) nm× (17.2± 2 .0 ) nm,组 :(4 4 .8± 2 .7)nm× (16 .9± 2 .0 ) nm,组 :(52 .0± 3.0 ) nm× (17.4± 1.0 ) nm.它们分别相当于前人根据 X-射线衍射或核磁共振所测定的 Ta- t,Ta- b,Tb,M和 B型病毒粒子 .方差分析表明 ,5组病毒粒子间长度差异极显著 ,即组 <组 <组 <组 <组 ;病毒粒子宽度差异也极显著 ,但仅组 粒子的宽度明显大于组 和组 ,说明在没有病毒 RNA参与的情况下 ,单由不含病毒 RNA的外壳蛋白亚基所构成的粒子其横向结构较为松散 .对 AMV统计分析的结果与前人根据对病毒粒子结晶中典型的粒子进行 X射线衍射分析或计算机模拟所获得的结果基本吻合 ,但组 粒子 ,即最长一组 AMV病毒粒子的统计长度明显小于结晶中 X-射线衍射分析所测得最长的
陈集双冯明光
关键词:苜蓿花叶病毒病毒粒子统计分组
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对桃蚜数量增长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
2002年
用飞虱虫疠霉 (Pandoradelphaics)“孢子浴”接种的桃蚜 (Myzuspersicae)无翅成蚜在离体甘蓝菜叶片 (6 5cm2 )上建立蚜群 ,在不同温度 (10~ 30℃ )和湿度 (74 %~ 10 0 %RH)的组合条件下任其繁衍、发病和交互感染 ,以评价该菌的控蚜效果 .在 2 5个温、湿度组合处理 (8次重复 ,每重复含 3头接种成蚜 )中 ,蚜群均不同程度的发病死亡 .在历时 30d的观察中 ,以高温 (2 0~ 30℃ )、高湿 (95 %RH)组合条件下的蚜群发病快且死亡率高 ,蚜尸上产生的孢子有效地引起若蚜继发性感染 .与相同温度下不带菌的对照蚜群相比 ,30℃下所有湿度的控蚜效果均最佳 :第 4d达 6 0 %以上 ,第 16d达 10 0 % .在 2 0℃和 2 5℃下的控蚜效果仅次于 30℃下 ,各湿度除个别例外 ,第 8d的控蚜率达 30 %以上 ,第 2 0d达 80 %以上 .在 10℃和 15℃下 ,控蚜效果一般不如上述较高温度下 ,且与湿度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但最大控蚜效果均发生在 10 0 %RH处理中 .结果表明 ,飞虱虫疠霉用于蚜虫防治的潜力很大 ,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
冯明光徐均焕
关键词: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
纤维素油脂生产菌株青霉 P-2的筛选及其纤维素油脂统合加工行为(英文)
2014年
纤维素油脂的统合生物加工过程是将纤维素酶生产、纤维素水解和微生物油脂发酵过程组合,通过一种微生物完成。运用统合生物加工过程生产微生物油脂可以降低生物转化过程的成本。该文对20株纤维素降解菌进行筛选评价,结果发现青霉菌株P-2同时具备有效的纤维素降解和油脂积累能力。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菌株P-2胞内油脂的脂肪酸组分主要为棕榈酸(C16:0,21.05%)、油酸(C18:1,22.43%)和亚油酸(C18:2,27.78%)。菌株P-2在以纤维素粉为底物的液体发酵和以秸秆、麸皮混合物为底物的固态发酵条件下可达到的最高油脂产量分别为0.65g/L和40.13mg/g(按干物质计)。说明青霉P-2是一株潜在的低成本纤维素油脂生产菌。进一步分析在发酵试验中的油脂产量和纤维素酶活力发现,菌株P-2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在其油脂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外源纤维素酶添加试验证实,在培养基中外源纤维素酶添加量的提高可以促进P-2油脂的生产。添加24IU/g(按干物质计)纤维素酶可使P-2发酵后的最高油脂产量达到0.83g/L。对固态发酵所得到的滤纸酶活力和油脂产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证实滤纸酶活力与油脂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711,P<0.01)。当固态发酵系统中的滤纸酶活力从1.0IU/g增加到3.5IU/g(按干物质计)时,对应的油脂产量从26.24mg/g上升到40.13mg/g(按干物质计),产量增长量达到52.93%。以上结果暗示纤维素酶分泌能力不足是制约P-2油脂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调控菌株P-2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可能是提高油脂产量的可行性策略之一。
林辉马军伟王群赵宇华符建荣
关键词:微生物油脂PENICILLIUM
节杆菌(Arthrobacter)42-1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产肌氨酸氧化酶条件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从42℃的恒化富集培养物中分离到一株产肌氨酸氧化酶(SOX)的节杆菌.对菌株42-1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表明,SOX可以被诱导物如肌氨酸、肌酸、肌酐和氯化胆碱诱导产生.在发酵过程中适当减少通气量对SOX的产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葡萄糖等容易利用碳源的存在对SOX合成不产生降解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而尿素的存在则对SOX生成有强抑制作用.因而SOX分解肌氨酸的主要作用是为细胞提供生长所需的氮源.
赵更峰马晓航贾小明王园园
关键词:肌酐菌株节杆菌氯化胆碱氮源
红球菌YYL降解四氢呋喃过程中的转录组学研究
以实验室分离保藏的THF高耐受红球菌YYL(Rhodococcus sp.YYL)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测序比较了菌株YYL在葡萄糖(Rho-GLU)和THF(Rho-THF)两种不同代谢底物下的基因组转录水平.
姚燕来薛智勇朱凤香王卫平洪春来陈晓旸吕镇梅
关键词:四氢呋喃红球菌转录组学微生物降解
丝孢类害虫生防真菌制剂研制的技术瓶颈与改进途径
丝孢类昆虫病原真菌是极具应用潜力的害虫生防真菌,已有多种制剂注册并应用于害虫防治。然而,多种生物和理化因素影响真菌制剂的杀虫效能、货架期和环境稳定性。本文从制剂生物学角度回顾了影响菌剂研制和应用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改进制剂...
应盛华冯明光
关键词:真菌杀虫剂剂型微生物防治
文献传递
病原菌调节宿主细胞泛素化途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泛素化是真核生物特有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广泛地参与宿主细胞各种信号通路和生理过程.病原菌常通过分泌毒性效应蛋白,对泛素和泛素结合酶进行独特的共价修饰,或者利用泛素连接酶和去泛素化酶的酶学活性,调节宿主泛素化过程,从而干扰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促进细菌的感染和生存.本文概述了病原菌效应蛋白调节宿主泛素化途径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最新发现.
谭加兴罗书慧周艳朱永群
关键词:病原菌泛素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宿主细胞
适合飞虱虫疠霉菌丝生产的液体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被引量:2
2001年
The entomophthoraceous fungi are important microbial control agents for insect control but their mass production is usually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To produce in large quantity the mycelia of the entomophthoraceous fungus, \%Pandora delphacis\%(isolate F95129),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replacing expensive components of liquid medium that is usually used in laboratory only with cheap materials easily available. Based on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ith primary components of several media designed and optional conditions for submerged culture, an appropriate medium was recognized that included(per liter) 10 g of homemade yeast extract, 10 g industrial fish meal, 10 g wheat bran, 15 g corn meal, 1.0g KH\-2PO\-4, 3.0g NH\-4NO\-3, and 0.25 g MgSO\-4\57H\-2O. The optional conditions for submerged culture was 25~30 ℃, initial pH 6.5,and 40%(V/V) of flask filled with the medium and 10% of initial inoculum (liquid culture containing mycelia) for inoculation. Using the selected medium and the conditions considered, 48 h culture resulted in a considerably high yield of dry mycelia(>25 mg/mL) with desirable capacity of spore production.
刘志强冯明光
关键词:液体培养基微生物防治发酵条件
生防真菌耐旱特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利用被引量:6
2004年
丝孢类生防真菌常需满足高湿度条件才能萌发和侵染害虫 ,已成为广泛应用真菌杀虫剂控制害虫的重要限制因素 .适当的剂型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菌剂对环境湿度的依赖性 ,但生防真菌侵染体本身的耐旱性对菌剂的环境适应性起决定性作用 .文中回顾和评述了近 2 0多年来国际上生防真菌耐旱性研究与利用的主要进展 ,分析和总结了生防真菌耐旱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水活度调控原理 ,讨论了提高低分子多元醇及海藻糖等生物学相容溶质在侵染体内积聚而增强菌剂耐旱性的可能途径 .认为认识决定耐旱性的胞内相容溶质积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调控机理 ,探索建立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最大限度地增强生防菌剂耐旱性的新工艺 。
叶素丹冯明光
关键词:生防真菌耐旱生理微生物防治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