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作品数:4,118 被引量:14,509H指数:59
相关作者:江在森高原王晓青张国民陈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53篇期刊文章
  • 966篇会议论文
  • 390篇学位论文
  • 132篇专利
  • 57篇标准
  • 1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28篇天文地球
  • 139篇自动化与计算...
  • 88篇建筑科学
  • 41篇理学
  • 3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9篇电子电信
  • 25篇水利工程
  • 20篇航空宇航科学...
  • 19篇文化科学
  • 16篇农业科学
  • 13篇经济管理
  • 1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1篇历史地理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0篇机械工程
  • 10篇自然科学总论
  • 7篇政治法律
  • 6篇电气工程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社会学

主题

  • 2,307篇地震
  • 336篇地壳
  • 287篇裂带
  • 270篇震前
  • 267篇断层
  • 261篇断裂带
  • 239篇震源
  • 192篇形变
  • 189篇地震前
  • 180篇强震
  • 178篇地震活动
  • 156篇GPS
  • 150篇青藏高原
  • 148篇M
  • 146篇汶川地震
  • 145篇反演
  • 134篇遥感
  • 129篇各向异性
  • 128篇地震预测
  • 115篇电离层

机构

  • 4,109篇中国地震局地...
  • 639篇中国地震局
  • 443篇中国地震台网...
  • 336篇中国地震局地...
  • 28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59篇中国科学院
  • 118篇四川省地震局
  • 78篇新疆维吾尔自...
  • 74篇中国科学院大...
  • 70篇河北省地震局
  • 70篇中国地质大学...
  • 70篇中国科学技术...
  • 58篇云南省地震局
  • 53篇北京大学
  • 52篇防灾科技学院
  • 51篇辽宁省地震局
  • 46篇中国科学院研...
  • 44篇北京市地震局
  • 40篇武汉大学
  • 39篇青海省地震局

作者

  • 168篇高原
  • 161篇江在森
  • 154篇申旭辉
  • 135篇王晓青
  • 128篇薛兵
  • 120篇邵志刚
  • 115篇赵翠萍
  • 112篇张学民
  • 111篇陈棋福
  • 101篇朱小毅
  • 99篇武艳强
  • 87篇窦爱霞
  • 80篇陈阳
  • 78篇杜建国
  • 78篇李江
  • 78篇孟国杰
  • 76篇林湛
  • 73篇刘杰
  • 72篇石玉涛
  • 71篇陈会忠

传媒

  • 499篇地震
  • 269篇地球物理学报
  • 190篇国际地震动态
  • 159篇地震学报
  • 131篇地震地质
  • 123篇中国地震
  • 115篇大地测量与地...
  • 11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07篇西北地震学报
  • 70篇地震研究
  • 57篇地球物理学进...
  • 53篇震灾防御技术
  • 41篇地震工程学报
  • 35篇世界地震译丛
  • 30篇科学通报
  • 27篇中国地球物理...
  • 26篇中国科学:地...
  • 24篇中国地球物理...
  • 2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5
  • 94篇2024
  • 171篇2023
  • 199篇2022
  • 157篇2021
  • 164篇2020
  • 147篇2019
  • 212篇2018
  • 178篇2017
  • 196篇2016
  • 216篇2015
  • 197篇2014
  • 234篇2013
  • 286篇2012
  • 243篇2011
  • 251篇2010
  • 271篇2009
  • 188篇2008
  • 165篇2007
  • 212篇2006
4,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亚地区下方滞留板片上界面及660-km间断面速度结构研究
板块俯冲是地球内部物质运移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影响着大陆岩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动的过程。大洋俯冲板片能否穿过地幔转换带底部的660-km间断面(以下简称660)关系到地幔对流模式成因以及板片的命运,一直是深部地幔...
苏慧周元泽崔清辉
甘川交界中强震前后观测到电磁场的异常变化
<正>甘东南、甘川地区处在中国中部南北向构造带与西秦岭构造带的交汇区内,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西秦岭东缘相对稳定(包括汉中平原),使甘东南地区应力逐年增强,同时,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应力...
高曙德汤吉杜学彬苏永刚陈彦平狄国荣梅东林
文献传递
固体潮汐参数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运用潮汐计算模型及固体潮汐数字化观测结果,计算了固体潮汐参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整点和加密采样(10 min)两种采样方法除计算的中误差有一些差别外,对固体潮汐因子的影响不大。同时用辅助气压观测及首都圈体应变观测数据计算了体应变日异常频次,并与观测台站附近的小震活动进行了对比,讨论了远震及震源区地震活动与固体潮汐数字化观测结果间的关系。
张晶牛安福高福旺吉平
关键词:固体潮汐潮汐参数地震活动观测数据
地震条件下损伤-愈合模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脆性介质的损伤与破坏是力学中极为复杂、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而地震是一类典型脆性介质的突发破裂或失稳。在地震等灾变发生前都会出现一定的前兆现象,地震之后地壳介质又会缓慢愈合,地壳介质的损伤愈合过程对地震预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介绍V.Lyakhovsky等提出的损伤流变模型,且结合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数据分析该模型的特点;进一步基于损伤力学,从Helmholtz自由能出发,并考虑地质材料的可愈合效应,建立一维损伤-愈合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到地质材料的损伤-愈合模式。用常数加载率的线性载荷叠加一个正弦扰动来模拟固体潮引力,模拟计算该加载条件下材料的损伤-愈合过程;同时也考察了整个损伤愈合演化过程中加卸载响应比值的变化情况,发现在灾变发生之前加卸载响应比值会出现明显异常、回落的现象。再次验证了加卸载响应比作为一种重要的前兆现象,能够定量地刻画介质的损伤演化过程,这也为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理基础。
张浪平尹祥础梁乃刚
关键词:岩土力学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
GNSS在中国大陆的地震预测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2020年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过程识别、潜在震源危险程度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典型震例总结了GNSS资料在长、中、短临不同的地震预测阶段的应用。针对地震中长期预测,基于构造动力过程给出了强震危险性时空逼近的科学思路,即"板块边界动力作用—大-中尺度动态形变场—应力应变增强/集中区—孕震危险段中短期危险性的时空逼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GNSS监测能力提升、地震孕育过程相关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信息获取、GNSS多参量动力学模型构建及产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发展展望。总体而言,GNSS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我国地震预测的地壳形变观测基础支撑,丰富了对大陆地震孕育发生物理过程的科学认识,推动了大陆地震预测科学思路和预测方法的发展,并促进了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拓展。
江在森武艳强武艳强邹镇宇方颖魏文薪刘晓霞
晚中更新世以来武威盆地沉积特征——基于wv3钻孔的释光年代学研究
2024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形成了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是研究盆地沉积演化的重要区域。武威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冲洪积地层。为了厘清武威盆地晚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等在武威盆地石羊河中—上游处钻取了长207 m的wv3钻孔岩芯,获得了上部17 m岩芯的19个钾长石两步法pIR200 IR290年龄和2个多步法MET-pIRIR年龄,结合粒度资料,重建了武威盆地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晚中更新世以来的光释光年代学框架和沉积历史。结果表明:两步法pIR200 IR290和多步法MET-pIRI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220~128 ka时期,沉积速率最小,为0.35 mm/ka,水动力条件较强,以侵蚀为主;128~108 ka(MIS 5d、MIS 5e)时期沉积速率为1.94 mm/ka,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由强变弱;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19~9 ka)沉积速率为2.78 mm/ka,沉积物粒径较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速率最大,沉积为主。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在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期间存在逆冲活动。该研究对于揭示晚中更新世以来祁连山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郭力菲潘宝林王均平程馨琳杨勇周锐刘秀英蔡卓昀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
互联装置、互联组件及井下地震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互联装置、互联组件及井下地震仪,包括固定机构、支撑机构和电路机构,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支撑支撑机构和电路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支撑臂,支撑臂能够在初始位置和支撑位置之间移动;电路机构包括电连接端和配合电连接端...
杨晨光朱小毅李江薛兵陈全胜康继平邢成陈阳金子迪李跃进王宏远李丽娟崔仁胜林湛周银兴刘明辉
文献传递
余震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余震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包括:获取发生预设等级地震的待预测区域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地震目录、待预测区域在预设时间段内的潮汐应力;将待预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根据地震目录、潮汐应力以及多个子区域,确定第...
刘月尹祥础张永仙余怀忠
倾斜悬挂地震计及其坐标变换电路、变换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倾斜悬挂地震计及其坐标变换电路、变换方法,倾斜悬挂地震计的传感方向构成UVW坐标系,地震计包括沿120度均匀安装于基准底板上的三个摆体,主控芯片、角度传感器、坐标变换电路,角度传感器采集地震计的倾斜角度信号...
薛兵朱小毅林湛李江高尚华陈阳周银兴王洪体崔仁胜刘明辉
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器的预研究
高尚华薛兵李江李建飞蒋久明
超24位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器,使其能够有效配合当代的宽频带大动态反馈地震计,扩大观测系统的有效动态范围。研制低噪声前置放大模块。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作用是将地震计输出的模拟信号放大到一定的幅度,满足AD转换器对输入信号...
关键词:
关键词:地震数据采集器转换器数字滤波器
共4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