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作品数:33 被引量:327H指数:11
相关作者:陈刚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3篇盆地
  • 10篇油气
  • 9篇鄂尔多斯盆地
  • 5篇地质
  • 5篇成藏
  • 4篇勘探
  • 4篇
  • 3篇油气盆地
  • 3篇源岩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气煤
  • 3篇羌塘
  • 3篇羌塘盆地
  • 3篇含油
  • 3篇含油气
  • 3篇含油气盆地
  • 3篇赋存
  • 3篇成矿
  • 2篇地质构造

机构

  • 33篇西北大学
  • 8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2篇青海油田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福建省闽西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河南石油勘探...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山东东山新驿...

作者

  • 26篇刘池洋
  • 8篇赵红格
  • 8篇王建强
  • 6篇赵俊峰
  • 5篇张东东
  • 4篇杨兴科
  • 4篇任战利
  • 3篇宋立军
  • 3篇赵重远
  • 3篇黄雷
  • 3篇邓煜
  • 3篇郑孟林
  • 2篇赖绍聪
  • 2篇陈琰
  • 2篇田建锋
  • 2篇魏永佩
  • 2篇邱欣卫
  • 2篇靳久强
  • 2篇吴冲龙
  • 2篇陈刚

传媒

  • 3篇地质论评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地学前缘
  • 2篇第五届中国石...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21世纪中国...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5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早中生代永梅盆地为例被引量:2
2009年
盆地作为负构造单元,记录了同沉积期的盆地沉降以及盆缘造山带演化的过程,盆地原型面貌、形态及其同期变形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反映了区域动力作用方向和性质,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叠合关系和历史指示了区域构造演化。在分析盆地原型恢复研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内容、思路、方法,并以永梅早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永梅盆地由早期西侧前陆原型变成东侧前陆盆地原型的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了闽粤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历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也表明了其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宋立军
关键词:盆地原型
闽西南小溪洋井田构造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为加深闽西推覆构造带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采用构造解析与区域背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位于闽西推覆构造带前锋处小溪洋煤田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田内存在滑脱和推覆2种性质的构造;井田构造整体几何形态呈"仑"字型,其中"人"字代表多次逆冲推覆的叠瓦状构造,"匕"指井田的倒转向斜构造和其内部沿轴面的滑脱断层;早三叠世与中侏罗世华夏、库拉板块先后分别向西侧的扬子和华夏陆块下俯冲,引起武夷山脉隆起,导致井田在来自北西的2期继承性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于印支期先后产生重力和挤压顺层滑脱构造,形成倒转复向斜褶皱,并最终于早燕山期形成"仑"型背骑式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在区域拉张环境下井田遭受剥蚀改造,并使部分构造产生反转.
宋立军刘池洋吴冲龙周珍琦
关键词:推覆构造动力学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成因与赋存-成藏特点被引量:35
2021年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早,至今油气勘探和开发仍方兴未艾。2020年产油气当量已超过7 900×10^(4) t,位居中国诸含油气盆地之首。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成因和赋存-成藏特点,主要与以下4个特性有关:(1)盆地南部中生代延长期富烃坳陷形成于构造活动明显和深部作用活跃的动力环境中,具大型、伸展和热温特性,属后陆盆地原型;(2)现今盆地为中生代和晚、早古生代3个世代大型克拉通盆地复合叠加而成,为多重叠合盆地;(3)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均以富铀并夹多层凝灰岩为特色;(4)盆地后期遭受了多种形式边强内弱的改造,遂隆升为高原,属残留盆地。这4大具有鲜明个性的属性和特征,使盆地蕴藏有巨量油气资源,各世代盆地油气赋存-成藏各具特点、空间分区类型有别;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在成藏和分布诸方面存在明显的时空过渡性和共存兼容性,多以垂向短距离运聚、近源成藏为特色;低渗-特低渗致密储层广布,油气藏主要为致密地层岩性油气藏,具低渗、低压、低产特征;盆地持续勘探潜力巨大、领域广阔。
刘池洋王建强张东东赵红格赵俊峰黄雷王文青王文青
关键词:延长组残留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崆峒山组砾岩”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查明"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是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盆地原型、构造属性、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特征、裂变径迹热史,在此基础上以盆山耦合思想为指导,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资料,认为崆峒山组砾岩形成于秦祁海槽剪刀式闭合导致的右旋走滑区域背景下,走滑使位于砾岩西侧的青铜峡-固原古断裂复活,控制了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砾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早期(231~218Ma)走滑拉张断陷沉积阶段,晚期(231~205Ma)走滑挤压坳陷沉积阶段和末期(205~195Ma)隆升剥蚀改造阶段,其分别与裂变径迹热史重建的砾岩快速增温、缓慢降温、快速冷却三个阶段相对应。崆峒山组砾岩埋藏增温的时刻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崆峒山组砾岩应为晚三叠世沉积。
宋立军赵靖舟袁炳强刘池洋吴冲龙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晚三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
<正>沉积中心指盆地或坳陷最细沉积物分布区,为中心沉积相发育区;堆积中心指沉积物堆积最厚的地区;沉降中心指盆地沉降最深的地区。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在成因上密切相关, 在位置上互有联系,但其地质意义仍有区别,不能简单替代。...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中心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的碱性溶蚀作用被引量:30
2011年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与富铁绿泥石胶结的关系,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技术分析了砂岩的孔隙特征、岩石组分特征及孔隙与岩石组分的关系,认为绿泥石包膜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有限,火山物质(火山灰杂基和火山岩岩屑)的碱性溶蚀是孔隙发育的主要原因,通过定量计算绿泥石的铁质来源,认为这种火山物质属于中-基性火山岩,在早成岩阶段A期7%~11%的中基性火山物质发生碱性溶蚀,产生了8%的碱性溶蚀粒间孔隙,同时生成了3%的孔隙衬里绿泥石.绿泥石胶结物的广泛分布只是指示成岩早期发生了大量的火山物质溶蚀并产生了可观的碱性溶蚀孔.
田建锋刘池洋王桂成邱欣卫
关键词:延长组石油地质
中东亚成矿域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规律
<正>中-东亚巨型能源矿产成矿域东起中国东北的松辽盆地,西止中亚里海,东西连绵逾6000 km;包括中国北方、蒙古和中亚5国及周邻。中-东亚成矿域油气煤铀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的铀资源量占全球的55%,是...
刘池洋吴柏林王飞飞邓煜张龙王建强赵红格王文青
东海陆架盆地原盆面貌及其盆地类型
东海陆架盆地东隔钓鱼岛隆起与冲绳海槽盆地相望,西与中国东南大陆闽浙隆起相连,面积约25×104km2,为中国近海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对该盆地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区域动力学环境,看法颇多,莫衷一是.如有聚敛型陆缘盆地、主动大...
刘池阳田建峰郭真赵俊峰邓煜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古隆起形成演化、改造与天然气聚集
隆起与坳陷孪生,不同时代隆起与坳陷中心的分布与迁移反映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后期改造与新生的过程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在系统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古隆起尖灭线、古坳陷沉积厚度及岩相带分布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海相地层古隆...
宋立军刘池洋赵靖舟吴冲龙郭召杰
关键词:天然气聚集成藏规律
文献传递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新近系混积岩岩石磁学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柴达木盆地腹地因其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开展古地磁研究对还原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发育于盆地内部的细粒混积岩沉积具有何种岩石磁学特征,是否可用于磁性地层学测试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X-衍射、κ-T曲线、饱和等温剩磁及反向场退磁和三轴等温剩磁系统热退磁实验对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内部钻井获得的新近纪细粒混积岩矿物学、岩石磁学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细粒混积岩样品中以单畴或假单畴为主的低矫顽力的磁铁矿作为主要载磁矿物,含有少量高矫顽力的赤铁矿;黄铁矿与绿泥石在地层中的普遍存在使得与温度相关的实验结果均受影响,从而导致热退磁失效.利用交变退磁和低温混合退磁方法对地层中占主导地位的混积岩开展古地磁学相关工作,可获得理想结果.
张麒陈琰黄雷周飞宋世骏吴志雄邹开真段立锋
关键词:混积岩岩石磁学柴达木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