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系

作品数:146 被引量:773H指数:16
相关作者:周士金李成绩杨蔚龚向华蒋峰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5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6篇建筑科学
  • 14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理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5篇混凝土
  • 15篇荷载
  • 14篇耐久
  • 14篇耐久性
  • 13篇应力
  • 13篇积分
  • 13篇积分方程
  • 13篇饱和土
  • 13篇FREDHO...
  • 11篇预应力
  • 11篇钢筋
  • 10篇组合梁
  • 10篇斜拉
  • 9篇动荷载
  • 9篇移动荷载
  • 8篇冻融
  • 8篇载力
  • 8篇混凝土组合
  • 8篇混凝土组合梁
  • 8篇钢筋混凝

机构

  • 146篇江苏大学
  • 31篇东南大学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浙江大学
  • 8篇南昌工程学院
  • 5篇盐城工学院
  • 5篇镇江久久生态...
  • 5篇江苏华东建设...
  • 4篇中船勘察设计...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江苏科技大学
  • 2篇华东建筑设计...
  • 2篇淮阴工学院
  • 2篇同济大学
  • 2篇武汉工业学院
  • 2篇中国航空规划...
  • 2篇中国电子工程...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淮海工学院

作者

  • 41篇刘荣桂
  • 27篇石启印
  • 24篇李爱群
  • 18篇陆建飞
  • 12篇徐斌
  • 12篇操礼林
  • 10篇陆春华
  • 9篇陈妤
  • 9篇王建华
  • 8篇李传勋
  • 7篇蔡东升
  • 7篇雷丽恒
  • 6篇谢康和
  • 6篇周士金
  • 6篇李成绩
  • 5篇张秀丽
  • 5篇陈蓓
  • 5篇汤灿
  • 5篇徐满清
  • 5篇颜庭成

传媒

  • 21篇四川建筑科学...
  • 10篇混凝土
  • 9篇工业建筑
  • 6篇岩土力学
  • 6篇山西建筑
  • 4篇建筑结构学报
  • 4篇工程力学
  • 4篇南昌工程学院...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实验力学
  • 3篇防灾减灾工程...
  • 3篇建筑科学与工...
  • 2篇振动.测试与...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建筑结构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桥梁建设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公路学报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6篇2012
  • 14篇2011
  • 20篇2010
  • 16篇2009
  • 28篇2008
  • 15篇2007
  • 12篇2006
  • 8篇2005
  • 6篇2004
  • 5篇2003
1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跨度组合楼盖人致振动分析与实测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为探讨大跨度组合楼盖的人致振动性能,基于单人脚步荷载模型,结合影响人群行走效应的因素,如人群分布、行走频率等,提出了一种人群激励的随机模拟方法.通过多点输入和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某大跨度组合楼盖的人致振动反应,设计、研制了多组调谐质量阻尼器,并对该组合楼盖多个振动模态进行综合控制;实测了该大跨度组合楼盖在主体结构完成、整体结构完成2个阶段的动力特性;测试了阻尼器安装前、后组合楼盖在多种人群激励下的竖向加速度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人群激励的类型和行走路线对楼盖振动反应影响显著;大跨度组合楼盖具有典型的模态密集特性,其在多种人群荷载激励下的竖向加速度反应较大;安装多组调谐质量阻尼器后,楼盖的人致振动反应显著降低且均满足人体舒适度的要求.
操礼林李爱群张志强周德良周朝阳
关键词:人致振动调谐质量阻尼器动力测试
饱和土中单桩受移动荷载作用的动力响应被引量:2
2007年
根据Biot动力理论,采用Fourier和Hankel变换方法得到了半空间饱和土受移动荷载及土体内受垂直简谐荷载作用下的变换域内基本解.再根据虚拟桩法,得出了移动载荷作用下桩基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最后应用IFFT方法得到时间、空间域内单桩的动力响应.数值结果表明,移动荷载会引起桩身的负摩擦力;桩身最大轴力、孔压随移动荷载速度增加而增大;此外,在桩上端部会出现孔压集中现象.
徐斌王建华陆建飞
关键词:移动荷载饱和半空间BIOT理论FREDHOLM积分方程
低周反复荷载下新型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的试验被引量:1
2006年
按照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设计制作了1榀2跨单层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普通钢混凝土柱的组合框架结构模型,并通过施加恒定竖向荷载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对模型框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新型组合框架滞回性能、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受力性能。试验表明,新型组合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胡吉石启印蔡万军
关键词:抗震性能滞回曲线延性耗能
多管式烟囱钢内筒安装可靠性分析初探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ANSYS软件基于Monte-Carlo法和响应面法的概率分析功能,编制专用的参数化语言程序,对某电厂多管式烟囱基于液压提升倒装法的钢内筒安装过程进行可靠性分析。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可靠性分析相关理论提出了大型复杂系统的分析计算模型。最后,以吊装平台结构为例给出其可靠性分析结果。
刘荣桂蒋峰谢桂华李成绩蔡建良
关键词:多管式烟囱钢内筒可靠性液压提升倒装法
织物增强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方形短柱轴压承载力试验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织物增强混凝土(TRC)加固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加固领域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对TRC加固混凝土方形短柱的加固效果的试验研究,提出了TRC约束钢筋混凝土方柱在轴心受压作用下的计算模型。试验以加固层铺网层数和加固层粘结区织物的搭接长度为主要变化参数,对10根采用TRC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方形短柱进行轴压试验。试验表明TRC加固方法能有效提高短柱延性,改善裂缝扩展。随着织物网层数的增多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提高幅度显著增大,但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加,承载力提高幅度增加并不明显。
肖保辉支正东荀勇
关键词:织物增强混凝土轴压
在我国建筑业推行精益建设的研究被引量:18
2007年
精益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对顾客实现价值最大化、浪费最小化的施工管理模式。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建筑业实施精益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在我国实施精益建设存在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益建设的推行要点,最后,列举了我国建筑业实施精益建设的部分可行案例。
邱光宇刘荣桂
关键词:精益建设建筑业
高土石坝地震加速度分布特征三维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针对现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分析高土石坝坝坡抗震稳定提供的土石坝地震动态分布系数图已不能满足要求,基于Seed解析法,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分析了高土石坝地震加速度分布特征,提出了300m级高土石坝沿坝高和河谷宽度方向地震加速度分布图,为确定超高土石坝抗震加固范围及分析坝坡稳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张锐迟世春林皋
关键词:高土石坝地震荷载有限单元法
精益建设在我国建筑业运行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精益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对顾客实现价值最大化、浪费最小化的施工管理模式。首先,阐述了国外运用精益建设模式所取得的成果;然后,根据我国建筑业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建筑业实施精益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作者认为,在我国推行精益建设完全必要并且可行。
邱光宇刘荣桂
关键词:精益建设可行性
高强U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被引量:14
2014年
为研究高强U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在静载作用下的受弯性能,对3根完全剪力连接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C80和外包钢板强度等级为Q420、Q460的简支组合梁进行了两点对称集中加载试验.分析了试件在弹性与弹塑性阶段的受力过程、荷载-挠度关系、U形外包高强钢板与内部高强混凝土应变的分布规律、外包钢板与组合梁端部滑移、裂缝发展情况以及破坏形态等;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高强U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静载作用下,高强U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弯承载力比普通外包钢组合梁提高60%以上,位移延性系数分别为2.16、2.76和2.34,说明高强U形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良好.
操礼林石启印王震葛义韬李爱群
关键词:高强度钢组合梁静力试验受弯承载力
钢-混凝土组合梁纯扭及复合受扭性能被引量:4
2009年
为了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扭转性能,对5根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了纯扭和复合受扭试验,研究了组合梁在纯扭和复合受扭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工作机理以及裂缝开展分布的情况,比较分析了组合梁扭矩-扭率、荷载-应变、弯矩-挠度、荷载-裂缝开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组合梁受扭性能的弹塑性理论分析,提出了在组合梁纯扭及复合受扭作用下的开裂扭矩计算公式;采用变角空间桁架模型,提出了该新型组合梁在纯扭及复合受扭作用下的极限扭矩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为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石启印刘洋李爱群秦卫红
关键词:钢-混凝土组合梁配箍率开裂扭矩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