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研究所

作品数:236 被引量:2,332H指数:29
相关作者:王继安王金陵邹继军马占峰曾蕊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大豆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8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1篇农业科学
  • 27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1篇大豆
  • 41篇基因
  • 31篇性状
  • 21篇抗性
  • 19篇育种
  • 18篇农艺
  • 17篇农艺性
  • 17篇农艺性状
  • 16篇蛋白质
  • 16篇QTL
  • 15篇蛋白
  • 15篇灰斑
  • 15篇灰斑病
  • 15篇斑病
  • 14篇大豆品种
  • 13篇疫霉
  • 13篇抗病
  • 11篇杂交
  • 11篇籽粒
  • 11篇QTL分析

机构

  • 226篇东北农业大学
  • 17篇黑龙江省农业...
  • 17篇黑龙江省农垦...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淮海工学院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黑龙江大学
  • 4篇国家大豆工程...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哈尔滨市农业...
  • 3篇莱阳农学院
  • 3篇中山大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76篇李文滨
  • 60篇杨庆凯
  • 43篇陈庆山
  • 32篇张淑珍
  • 29篇宁海龙
  • 26篇王继安
  • 23篇刘春燕
  • 23篇张大勇
  • 18篇韩英鹏
  • 15篇胡国华
  • 13篇徐鹏飞
  • 12篇李文霞
  • 10篇武小霞
  • 10篇邹继军
  • 10篇辛大伟
  • 9篇张国栋
  • 8篇单大鹏
  • 7篇吴宗璞
  • 7篇姜振峰
  • 7篇张丽娟

传媒

  • 56篇大豆科学
  • 3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6篇作物学报
  • 15篇中国油料作物...
  • 10篇作物杂志
  • 7篇大豆通报
  • 6篇黑龙江农业科...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植物病理学报
  • 4篇中国生物工程...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3篇生物技术
  • 3篇遗传
  • 3篇高技术通讯
  • 3篇大豆科技
  • 3篇全国作物生物...
  • 2篇植物学通报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14篇2009
  • 10篇2008
  • 16篇2007
  • 26篇2006
  • 24篇2005
  • 19篇2004
  • 16篇2003
  • 15篇2002
2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再生相关基因GmESR1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
与水稻、烟草等作物相比,大豆的遗传转化效率低下,目前已严重阻碍大豆分子育种和大豆基因功能的研究。任何遗传转化均依赖于高效的受体系统和转化方法,因此建立良好的受体系统是实现基因转化的先决条件。大豆再生体系的研究,目前大多集...
WU Xiao-xia武小霞
关键词:大豆作物克隆技术功能分析
杂交F_2代大豆食心虫抗性性状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以对大豆食心虫不同抗感材料8004、合丰25、8604、1068、9001、85164、黄宝珠和国育100-4大豆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抗×中(8004×合丰25)、中×感(9001×85164)和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对F2代性状的相关性[x1]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虫食率与虫食粒数、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茎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感(9001×85164)、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虫食率与荚皮颜色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发现,虫食率与茸毛密度正相关性极强。由此表明,矮杆主茎节数少、单株粒数少、籽粒小、直立性强不倒伏、荚皮颜色浅、茸毛密度小的大豆品种不利于大豆食心虫的产卵和危害,有降低虫食率的趋势。
赵桂云李文滨韩英鹏滕卫丽宿飞飞王继安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虫食率抗性性状
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6年
从抗灰斑病育种、抗性资源筛选和抗灰斑病基因分子标记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的研究进展,为抗灰斑病育种者提供可参考的相关信息。
张文慧杜吉到陈庆山王文辉闵丽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育种抗源分子标记
SMV3对抗感大豆品种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SMV3对感病品种合丰25和抗病品系东农93-046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MV3对感病品种合丰25的细胞超微结构破坏严重,叶绿体肿胀、片层严重扭曲、模糊不清、叶绿体膜瓦解仅剩片层结构;嗜锇颗粒增加较多,有大量的风轮状内含体出现,产生大量的束丝包裹病毒粒子;线粒体数目增加较多,细胞核核膜降解,核仁完全融解等。而抗病品系东农93-046接种SMV3 21d后细胞超微结构破坏较轻,少数细胞出现核质轻微边聚,线粒体增多,叶绿体片层有部分断裂,嗜锇颗粒增加,叶绿体外膜产生异形增生物,出现小泡囊等。
滕卫丽李文滨韩英鹏邱丽娟王春英栾非时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叶片细胞超微结构
大豆TS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2018年
TST为典型膜结合蛋白,具有高度保守序列,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和细胞中。文章根据NCBI网站、Phytozomes数据库和MEGA软件分析大豆基因组中TST同源基因生物信息,发现大豆相关数据库中有8个大豆TST相关基因拷贝,其中5个TST基因与拟南芥和甜菜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大豆TST基因时空表达模式,确定GmTST2.1基因发挥拷贝作用;克隆GmTST2.1基因并分析其生物信息发现,GmTST2.1蛋白质由734个氨基酸组成,PI为5.1不稳定疏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和片层结构组成,有典型N端跨膜结构域-中间胞质区-C端跨膜区结构域特征。研究分析GmTST基因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为进一步验证GmTST基因生物学功能提供借鉴和理论基础。
李文滨张永艳王金阳徐玲秀宋伟赵雪韩英鹏
关键词:大豆生物信息学分析
大豆氨基酸组分影响蛋白质含量的通径分析被引量:13
2002年
以 6 2份东北大豆品种 (系 )为材料 ,对 17个影响蛋白质含量的氨基酸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 12个影响较大的氨基酸进行通径分析 ,研究其对蛋白质含量影响力的大小及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以期为大豆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宁海龙李文霞潘相文杨庆凯
关键词:氨基酸组分蛋白质含量通径分析大豆多元线性回归品质育种
高寒山区超早熟大豆新品种(系)选育与繁育基地建设
吴永清
该项目推广了2个超早熟大豆新品种,东农44号和45号。育成4308、4332两个超早品系,较目前最早熟的东农36号大豆早熟7-9天。育成2个高油大豆新品系,96-12(脂肪含量22.22%),96-1018(脂肪含量21...
关键词:
关键词:大豆选择育种高油大豆
月见草种子的无菌萌发条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为月见草的组织培养提供无菌外植体。[方法]以月见草种子为材料,经过不同的表面除菌方法处理后,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10 d后统计种苗的污染率、发芽率。[结果]经70℃热处理48 h后,用70%乙醇(40 s)+0.1%HgCl2(10 min)+吐温80进行表面除菌效果最好,污染率最低;在VW+1.0 mg/L6-BA+0.5 mg/LNAA+0.05%AC培养基中培养,月见草种子的萌发率最高,达到93%,萌发后幼苗的生长状况最优。[结论]该试验建立了优质、高效的月见草种子无菌萌发体系,为月见草资源的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徐永清李海燕王光海胡宝忠
关键词:月见草无菌萌发发芽率
大豆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5年
大豆因其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原生质体再生困难等因素,其再生体系一直不够完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成功建立了大豆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再生系统。80年代末期原生质体培养获得突破。介绍了大豆器官发生再生系统、体细胞胚胎再生系统和原生质体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对这3种再生系统进行遗传转化的优缺点作了比较;并提出了关于大豆遗传转化再生系统的几点展望。
徐鹏飞张淑珍李文滨杨传平
关键词: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再生原生质体培养器官发生愈伤组织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遗传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随着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保健功能日益被人类所重视,其加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大豆子粒是大豆异黄酮加工产业的源头,其对大豆子粒中异黄酮含量遗传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非常重要。文章从大豆异黄酮含量形成的遗传及生态角度对当前国内外研究加以概述,并对黑龙江省大豆异黄酮生产的相对优势进行分析。
张大勇徐杰张淑珍姜振峰李文滨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生态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