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

作品数:238 被引量:912H指数:16
相关作者:李玉萍夏雯胡环宇李发喜王治峰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系统工程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8篇期刊文章
  • 9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9篇化学工程
  • 66篇电气工程
  • 51篇一般工业技术
  • 29篇理学
  • 19篇冶金工程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8篇电池
  • 39篇陶瓷
  • 28篇锂离子
  • 25篇锂离子电池
  • 25篇离子
  • 25篇离子电池
  • 24篇氮化
  • 22篇氧化物
  • 21篇燃料电池
  • 20篇耐火
  • 19篇纳米
  • 18篇电化学
  • 17篇胶态
  • 15篇氧化物燃料电...
  • 15篇固体氧化物
  • 15篇固体氧化物燃...
  • 15篇催化
  • 14篇耐火材料
  • 12篇电化学性能
  • 12篇负极

机构

  • 238篇北京科技大学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2篇清华大学
  • 9篇武汉科技大学
  • 8篇河北理工大学
  • 4篇上海大学
  • 3篇东北大学
  • 3篇钢铁研究总院
  • 3篇中国石油
  • 3篇宝钢集团中央...
  • 3篇中航工业北京...
  • 2篇西安电子科技...
  • 2篇中国建筑材料...
  • 2篇中国科学院过...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拉法基集团
  • 1篇大连工业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宝山钢铁股份...
  • 1篇防化研究院

作者

  • 69篇徐利华
  • 55篇赵海雷
  • 46篇仇卫华
  • 26篇孙加林
  • 24篇连芳
  • 24篇刘明
  • 19篇李福燊
  • 18篇洪彦若
  • 16篇仉小猛
  • 16篇曹文斌
  • 15篇徐斌
  • 14篇夏雯
  • 14篇邸云萍
  • 13篇郝洪顺
  • 12篇徐晓伟
  • 12篇王体壮
  • 10篇王缓
  • 10篇李雪
  • 9篇余碧涛
  • 9篇姚云

传媒

  • 17篇硅酸盐学报
  • 13篇稀有金属材料...
  • 12篇耐火材料
  • 11篇电池
  • 9篇硅酸盐通报
  • 9篇无机材料学报
  • 7篇北京科技大学...
  • 7篇材料导报
  • 7篇人工晶体学报
  • 7篇第十三届全国...
  • 6篇第十四次全国...
  • 5篇功能材料
  • 4篇2007年全...
  • 3篇电化学
  • 3篇中国陶瓷
  • 3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涂料
  • 2篇金属学报
  • 2篇物理学报
  • 2篇电源技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13篇2009
  • 29篇2008
  • 37篇2007
  • 32篇2006
  • 33篇2005
  • 46篇2004
  • 13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2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氧缺陷形式及迁移过程第一性原理计算被引量:2
2021年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层状阴极材料LaSrCoO_(4±δ)及PrBaMn_(2)O_(5+δ)的电子结构、缺陷形成能及氧离子迁移能,针对La/Sr、Pr/Ba等A位原子分层有序排列和交替混合排列2种结构,系统地分析了其对电子结构、氧空位及间隙氧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aSrCoO_(4±δ),La/Sr分层有序排列更利于间隙氧离子的形成和迁移,对于PrBaMn_(2)O_(5+δ),Pr/Ba交替混合排列更有利于氧空位的形成和迁移。结合电子密度实空间密度分布,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体系氧缺陷的形成和氧离子的迁移差异的原因,为该材料的研究和优化提供了具体的微观图像。
常希望陈宁杜志鸿王丽君赵海雷周国治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层状结构第一性原理
粘土碳热还原氮化二步法制备β-Sialon结合刚玉复相材料被引量:20
2002年
以天然粘土为原料 ,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了β Sialon粉体 ,再将它与刚玉复合 ,常压下烧结制备了β Sialon结合刚玉复相材料 ;研究了合成β Sialon粉体的反应过程和最佳工艺参数 ,在反应温度为 1 5 0 0℃ ,保温 6h ,碳的质量分数为2 0 % ,氮气流量为 1 .5L·min- 1 的工艺条件下 ,产物中的β Sialon可达 90 % (质量分数 )以上。测定了添加不同烧结助剂的 β Sialon结合刚玉复相材料的力学性能 ,并用SEM观察了其断口形貌 ,发现添加稀土氧化物La2 O3和Y2 O3的样品烧结相当致密 ,抗折强度分别为 1 72MPa和 2 0 1MPa。
钱扬保王福明徐利华熊韬
关键词:耐火材料粘土Β-SIALON烧结助剂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新型阴极材料电导性能的研究
研究了几种钙钛矿结构或类钙钛矿结构材料的电导性能。实验表明,La0.8Sr0.2MnO3,La0.8Sr0.2Ni0.1Mn0.9O3,La0.8Sr0.2Ce0.1 Mn0.9O3和SrFe0.5Co0.5O3电导率相...
陈大英李福燊王新东李丽芬
关键词:阴极材料钙钛矿结构电导率
文献传递
Li_4Ti_5O_(1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被引量:45
2005年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锂钛复合氧化物Li4Ti5O12研究了保温时间对其结构及电化学性 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时间为2,4h时样品的循环性能比较好,在80mA/g充放电下,30次 循环后的比容量可高达159mAh/g.
高玲仇卫华赵海雷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复合氧化物
微波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复合材料LiFePO_4/C电化学性能被引量:24
2005年
采用微波合成技术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并进行碳掺杂,合成出复合材料LiFePO4/C.通过XRD,SEM和恒电流充放电实验,研究了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掺碳量4%时,采用40mA/g进行充放电,材料比容量可以达到109mAh/g,高倍率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李发喜仇卫华胡环宇赵海雷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微波合成碳掺杂
多种廉价非金属资源原位合成O′-Sialon/SiC复合材料研究
天然矿物原料原位合成低成本Sialon陶瓷基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新工艺。本文选取我国区域性廉价非金属资源(山西大同土、湖南陶土和长江泥沙)为主原料,首先从热力学角度探索分析了碳热还原氮化法原位...
王体壮徐利华连芳周园姚云
关键词:SIALONSIC原位合成
文献传递
盐酸酸洗对包钢尾矿中稀土富集的作用被引量:5
2008年
提出了用盐酸酸洗来实现稀土富集的方法,着重研究了酸洗浓度、固液比和搅拌时间对稀土富集的影响,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酸洗机理进行了探讨。
毕松梅徐利华
关键词:酸洗
非氧化物复合耐火材料在中国的进展(Ⅰ)——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主开发的、采用环境友好的工艺生产的三种非氧化物耐火原料Si3N4(Si3N4-Fe)、β-SiAlON和MgAlON,然后按含β-SiAlON复合耐火材料、金属塑性相复合耐火材料、含Si3N4复合耐火材料...
孙加林洪彦若
关键词:非氧化物复合耐火材料氮化硅SIALONMGALON
文献传递
二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07年
Li4Ti5O12由于其长的循环寿命及高的安全性能,成为二次锂离子电池,特别是动力电池的优秀候选材料。本文综述了负极材料Li4Ti5O12的结构、合成方法、物理特性和电化学性能,着重介绍了各种元素的掺杂对Li4Ti5O12循环容量、充放电电压平台及高倍率性能的影响。
李玥赵海雷仇卫华李雪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掺杂改性
碳热还原法制备球形SiC微粉被引量:1
2007年
以硅溶胶为硅源,蔗糖为碳源,采用低温碳热还原法合成了SiC微粉。低温处理过程为室温到800℃,升温速率为6℃/min。在低温处理过程中蔗糖-硅溶胶混合前驱体转化为球形碳颗粒和SiO2的混合物。800℃以上的升温速率为15℃/min。低温处理后的反应前驱体在1700℃下反应1h全部转化为β-SiC,产物的颗粒尺寸在1μm左右,为近似球形的颗粒。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时间能增加转化率。
王福曹文斌孙加林何荣亮
关键词:SIC微粉前驱体碳热还原法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