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作品数:554 被引量:763H指数:9
相关作者:刘运好胡传志杨柏岭余恕诚潘务正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90篇期刊文章
  • 4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4篇文学
  • 37篇历史地理
  • 28篇文化科学
  • 14篇哲学宗教
  • 7篇艺术
  • 4篇语言文字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8篇文学
  • 62篇诗歌
  • 31篇诗学
  • 26篇唐诗
  • 22篇文化
  • 21篇艺术
  • 21篇词学
  • 18篇唐代
  • 17篇宋诗
  • 15篇审美
  • 14篇杜甫
  • 14篇元好问
  • 11篇盛唐
  • 11篇诗文
  • 11篇宋词
  • 11篇南宋
  • 10篇代文
  • 10篇唐宋
  • 8篇陆机
  • 7篇散文

机构

  • 53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5篇苏州大学
  • 7篇安徽大学
  • 6篇南京大学
  • 5篇安徽理工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合肥师范学院
  • 3篇阜阳师范学院
  • 3篇深圳大学
  • 2篇巢湖学院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安徽省社会科...
  • 2篇安庆师范学院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泰山学院
  • 2篇亳州学院

作者

  • 43篇胡传志
  • 39篇杨柏岭
  • 36篇余恕诚
  • 29篇韩震军
  • 27篇刘运好
  • 23篇吴振华
  • 22篇杨四平
  • 20篇潘务正
  • 18篇叶帮义
  • 18篇丁放
  • 17篇张勇
  • 15篇刘锋杰
  • 12篇陈文忠
  • 10篇潘啸龙
  • 9篇武道房
  • 9篇鲁华峰
  • 9篇王树森
  • 8篇刘学锴
  • 7篇操瑞文
  • 7篇韩文涛

传媒

  • 66篇安徽师范大学...
  • 29篇文学遗产
  • 19篇中国韵文学刊
  • 18篇中国诗学研究
  • 17篇民族文学研究
  • 16篇学术界
  • 9篇江淮论坛
  • 8篇文学评论
  • 8篇安徽大学学报...
  • 8篇苏州大学学报...
  • 8篇古代文学理论...
  • 6篇文史知识
  • 6篇乐山师范学院...
  • 6篇巢湖学院学报
  • 5篇中国典籍与文...
  • 5篇江海学刊
  • 5篇文艺理论研究
  • 5篇杜甫研究学刊
  • 5篇阜阳师范学院...
  • 5篇古籍研究

年份

  • 32篇2023
  • 23篇2022
  • 31篇2021
  • 27篇2020
  • 31篇2019
  • 17篇2018
  • 26篇2017
  • 30篇2016
  • 20篇2015
  • 19篇2014
  • 23篇2013
  • 17篇2012
  • 24篇2011
  • 25篇2010
  • 34篇2009
  • 16篇2008
  • 29篇2007
  • 20篇2006
  • 22篇2005
  • 27篇2004
5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意格”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的词史建构与词学批评史意义
2023年
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提出清词“以意格为主”,此“意格”不仅是龙榆生的选词宗旨,也是龙榆生衡论宋以后词史的重要标准,同样是龙榆生的论词宗旨。梳理龙榆生“意格”论的语意与语境运用的进程,推溯“意格”论与晚清词学的渊源关系,可以确定所谓“意格”,即指意境和体格,具体则指词人在创作中用含蓄、委婉或比兴、寄寓的艺术手法表现他沉郁、深厚、幽微的士大夫情怀与情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是龙榆生“意格”论的选本实践,词选通过选词的题材与内容、词人小传、词作集评等方式多方面、多层次地彰显了“意格”的内涵。“意格”同样是龙榆生通过词选建构清词史的理论根基,《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对清词发展的脉络、清词发展的特征、清代词学演变的规律、清代词人的词史价值与地位都有比较客观公正的展现,是现代词学视野下的优秀并具有个性的选本。“意格”论也是现代词学批评学史上以传统形态呈现的典型范畴,它与龙榆生等所开创的现代词学的理念与方法是融为一体的,同时比较胡适、胡云翼、俞平伯等人的词选后,可以发现现代词学吸纳了传统词学的优良因素后,反而更具包容性与合理性,也有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傅宇斌
关键词:龙榆生
贺铸词对唐诗的化用被引量:1
2013年
贺铸词对唐诗的化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艳情与身世之感结合的角度化用杜牧、李商隐等晚唐诗人的作品;二是从清词丽句的角度化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及大历诗人等盛、中唐诗人的作品。贺铸词对唐诗的化用,既有"得前人遗意"的一面,也有"自出新意"的一面。
叶帮义
关键词:唐诗
对《中国文化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修课,在已有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下面三种教学方法也是有益的:一、课程主旨的一以贯之;二、贯穿问题意识;三、相异法的运用。
李洪亮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
论书法赋的类型与体义
2023年
书法赋作为艺术赋的一种创作类别,与绘画赋较为接近,但又有着独特的书写意义与价值。赋家对文房四宝的关注及其物态形式的呈现,对各类书体法式的描绘及以句法形容笔法的方式,对书法本事与主题的聚焦,一并完成了这类赋作的类型与体义。而由书事与赋事建构的经典性,与由书法与赋法共通的技艺性,则成就了书法赋的独特意义,并可由此创作延伸到对其艺术批评的思考。
许结
关键词:器物主题
吴中士人自适心态与徐祯卿诗歌创作被引量:2
2012年
具有自适放达的心态是明代吴中士人的重要特点,徐祯卿也不例外。从"吴中才子"到"前七子",徐祯卿的诗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不变的因子,即吴中士人那种自适放达的心态。从诗人心态与诗歌创作关系这一角度展开讨论,既有利于客观全面地理解徐祯卿诗学理论与其创作实践的对应关系,也能更好地看清徐祯卿在南北诗风交融上所作出的贡献。
温世亮丁放
关键词:士人诗歌
林联桂《见星庐赋话》与嘉道之际馆阁赋风被引量:2
2010年
林联桂辑于道光二年的《见星庐赋话》是一部评论嘉庆后期馆阁赋的著作,体现出"去唐律而尚时趋"的理论趋向。赋话关注此时馆阁赋在诠题、起手、押韵、对偶等方面因难见巧的艺术追求,并从中发现馆阁律赋与性理、时文、古赋的渗透与汇通。《见星庐赋话》是在嘉道之际馆阁赋风的影响下出现的,对此考察,可以揭示清代律赋发展的轨迹。
潘务正
关键词:嘉道之际
“诗界革命”与近代词的“在场”——以文廷式词为中心的考察
2014年
从近代文学与近代精神之间关系的讨论出发,从尊重旧体诗词的抒情性角度,指出政治情怀是中国近代精神的文学抒写最具显示度的方式。文廷式在"写其胸臆"这个彰显近代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填词原则指导下,内敛民族情怀,表达维新派"变革图新"的政治见解;基于对帝后党争、君国分离这个晚清政局的亲身体验,抒写维新人士"君国一体"的政治理念,以及由身为逐臣到心为弃臣的政治心态的变化。由此,文廷式等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词家,正是通过词的诗化,拓展了词的境界,以在场的身份呼应了近代文学变革的要求。
杨柏岭
关键词:文廷式诗界革命在场诗化
论人文学科的学术方法被引量:3
2016年
人文学科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它是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具有鲜明个体性和理想超越性的精神创造活动;人文学科学术方法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人文学方法时代、自然科学方法时代和人文学方法的现代自觉时代;而解读经典,理解意蕴,体验生命,阐释意义,则是人文研究方法前后相续、密切相联的四个学术环节。
陈文忠
关键词:人文学科学科特性学术方法
别样的抄袭——南宋程卓《使金录》抄录范成大使金诗自注发覆被引量:1
2018年
南宋程卓《使金录》是现存为数不多的使金行程录之一,其内容一再抄袭范成大使金组诗的题下自注。抄录时,或略作加工,或照搬致错,或鲁鱼亥豕,个别地方能纠正范注失误。程卓抄袭范诗自注,而不抄袭《揽辔录》等同类著作,也不征引范成大使金诗句,主要是出于应付公务的敷衍态度。程卓抄袭之举亦可折射出范成大使金组诗包括其自注在当时的影响力。
胡传志
关键词:范成大使金诗抄袭
《沧浪诗话》“不假悟”义辨被引量:1
2019年
以往学界多从字面理解《沧浪诗话》"不假悟"义涵,因此而把"汉魏不假悟"解释为汉魏诗"不假借悟",如此解释,必然造成这句话与"诗道在妙悟"之间的矛盾,由于此矛盾无法解决而不得不归咎于严羽行文的不严谨。当我们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之中超脱出来,把"不假悟"放回当时的禅学背景,发现其意并不是"不假借悟"而是"不假之悟"。如此理解,有利于解决以下问题:"汉魏不假悟"与"诗道在妙悟"之间的矛盾问题;"不假悟"与"透彻之悟"之间的高低问题;"尚"字的内涵问题。
张勇
关键词:《沧浪诗话》
共5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