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作品数:643 被引量:2,335H指数:21
相关作者:冼巧玲庄学真林佳温留汉·黑沙罗学海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2篇期刊文章
  • 8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7篇建筑科学
  • 65篇天文地球
  • 61篇交通运输工程
  • 43篇理学
  • 1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机械工程
  • 13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水利工程
  • 6篇化学工程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电子电信
  • 2篇经济管理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电气工程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205篇隔震
  • 125篇地震
  • 107篇支座
  • 78篇阻尼
  • 73篇振动
  • 67篇抗震
  • 64篇阻尼器
  • 60篇振动台
  • 58篇隔震结构
  • 55篇减震
  • 54篇隔震支座
  • 52篇建筑
  • 50篇刚度
  • 48篇振动台试验
  • 45篇台试
  • 44篇桥梁
  • 43篇有限元
  • 42篇橡胶支座
  • 40篇基础隔震
  • 31篇地震响应

机构

  • 641篇广州大学
  • 51篇北京工业大学
  • 44篇哈尔滨工业大...
  • 43篇广东省地震工...
  • 36篇湖南大学
  • 29篇华南理工大学
  • 2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8篇宁夏大学
  • 18篇西安建筑科技...
  • 16篇东莞理工学院
  • 15篇长沙理工大学
  • 13篇教育部
  • 9篇广东省建筑设...
  • 8篇大连理工大学
  • 8篇兰州理工大学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广东省建筑设...
  • 5篇武汉大学
  • 5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198篇谭平
  • 190篇周福霖
  • 82篇马玉宏
  • 74篇黄襄云
  • 66篇沈朝勇
  • 53篇赵桂峰
  • 46篇金建敏
  • 45篇崔杰
  • 38篇徐忠根
  • 29篇刘彦辉
  • 27篇浣石
  • 26篇任珉
  • 25篇刘文光
  • 21篇蒋国平
  • 21篇陈建秋
  • 20篇陈洋洋
  • 19篇李祥秀
  • 19篇闫维明
  • 16篇刘良坤
  • 15篇庄学真

传媒

  • 58篇广州大学学报...
  • 53篇地震工程与工...
  • 38篇振动与冲击
  • 38篇华南地震
  • 27篇工程力学
  • 25篇土木工程学报
  • 16篇建筑结构学报
  • 16篇建筑结构
  • 15篇四川建筑科学...
  • 12篇世界地震工程
  • 11篇振动工程学报
  • 11篇低温建筑技术
  • 11篇第七届全国地...
  • 10篇广东土木与建...
  • 10篇自然灾害学报
  • 8篇湖南大学学报...
  • 8篇科学技术与工...
  • 8篇第六届全国结...
  • 7篇北京工业大学...
  • 7篇西安建筑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17篇2023
  • 28篇2022
  • 25篇2021
  • 30篇2020
  • 20篇2019
  • 45篇2018
  • 41篇2017
  • 28篇2016
  • 30篇2015
  • 46篇2014
  • 26篇2013
  • 31篇2012
  • 33篇2011
  • 44篇2010
  • 38篇2009
  • 25篇2008
  • 22篇2007
  • 51篇2006
  • 23篇2005
6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导体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的计算机仿真被引量:1
2010年
应用计算机进行了半导体热敏电阻温度特性仿真实验,对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了其温度特性函数的表达式,给出了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曲线图,通过仿真实验可以验证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关系是非线性的指数关系.
龙耀球蒋国平肖波齐肖培英
关键词:热敏电阻温度特性计算机仿真
多层建筑隔震改造设计被引量:28
2001年
本文介绍了某多层建筑隔震改造的初步设计。采用隔震技术来进行抗震加固改造,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可降低,上部结构不需加固即可正常使用;且楼面的加速度反应减小,可以保护内部的仪器设施在地震时不受破坏。该建筑的平面呈L形,其扭转影响较大。考虑到抗风和扭转作用,在边远处选用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建筑物的隔震改造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徐忠根谢军龙周福霖
关键词:多层建筑隔震设计地震作用
大型结构分散控制系统的优化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针对大型工程结构的分散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引入完全分散、部分独立分散及部分重叠分散控制的概念,分别以子系统控制效果局部最优及整体最优为目标设计分散控制结构的子系统控制器,并利用基于差分进化的混合粒子群算法对子系统进行优化,综合考虑子系统划分数量、子系统所含层数以及重叠部分所含层数的影响。对9层benchmark模型进行了多工况分散控制设计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最优目标下,采用部分重叠分散控制策略,能获得与集中控制策略接近的控制效果,相对于集中控制,重叠分散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且不需要更多的控制能量。
潘兆东谭平周福霖
关键词:混合粒子群算法
规则隔震结构等效简化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在Kelly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结构周期、总基底剪力和总基底弯矩相等为等效准则,将多自由度结构简化为与之等效的两自由度模型结构。通过对一些规则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这个模型结构系统参数的简化计算公式。这样对简化后的等效模型结构应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可求出原结构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结构最大地震反应。其计算简单、可不依靠计算机进行。而将这种等效方法应用于高层隔震结构,可较准确的对其最大地震反应进行预测。计算实例也证明了,这种等效方法是简便可行的。这为高层隔震结构实用设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王焕定付伟庆刘文光于德湖程树良
关键词:高层隔震结构
LRB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1)被引量:17
2007年
为研究大高宽比隔震结构的多维抗震性能,对一缩尺1∶4比例高宽比为5的铅芯橡胶垫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了水平和竖向双向地震波输入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输入不同大小和类型的地震波,分析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地震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隔震上部结构减震效果较好;隔震支座在某些工况下,竖向可进入非线性受拉变形状态,此时的结构存在倾覆危险.试验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为隔震结构设计理论和规范的编制提供参考.
付伟庆王焕定刘文光丁琳
关键词:隔震结构地震反应隔震支座振动台试验
BRB与普通支撑混合布置对不规则高层钢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
针对平面和竖向不规则高层钢结构提出采用防屈曲支撑和普通支撑组合布置方案,重点研究了防屈曲支撑与普通支撑组合布置对该工程结构抗震及经济性能的影响,并与全普通支撑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屈曲约束支撑与普通支撑混...
李高仰张颖谭平周福霖
关键词:高层建筑钢结构屈曲约束支撑减震性能
隔震设计中橡胶隔震支座拉压刚度取值的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目前隔震支座拉压刚度比的不同取值是否影响隔震结构性能,实际工程隔震设计时选取多大的拉压刚度比才能不影响隔震设计结果,这些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为此,本文选取一RC框架高层隔震结构作为分析对象,考虑隔震支座拉压刚度比的不同取值,对其动力特性、地震反应特性及拉压应力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压刚度比的不同取值对结构自振周期、顶层加速度及极大压应力的影响幅度较小,但对隔震结构上部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及拉应力验算的影响较大,进而可能造成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上部结构减震系数,给结构造成安全隐患.综合考虑各项参数后,建议在实际开展隔震设计时采用拉压刚度比1/8 ~1/10.
罗佳润马玉宏沈朝勇谭平
关键词:并联时程分析
钢筋混凝土低层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按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规定构造加速度反应谱并将其作为随机激励,构造了四川地区典型公共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采用拟动力时程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计算,得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易损性曲线.针对原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柱基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情况,对原型结构基础采取了铅芯阻尼橡胶支座隔震加固措施,对加固后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计算并得到了修正的易损性曲线.通过对比得到在地基不失稳的前提下,小震时结构发生中度以上损伤的概率非常小,大震时随着承重结构进入塑性屈服发生中度以上的损伤概率开始逐渐变大,而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横2个方向的易损性概率在大震时有差异,采取隔震加固措施后结构损伤概率明显减小.
朱健谭平卜国雄周福霖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低层易损性隔震
LRB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2)被引量:5
2007年
为研究大高宽比隔震结构的多维抗震性能,对一缩尺1∶4比例,两向高宽比分别为2.5和5的铅芯橡胶垫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了多向地震波输入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分为小高宽比隔震结构模型双向地震波输入、大高宽比隔震结构模型三向地震波输入.通过输入不同大小和类型的地震波,分析隔震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地震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各向地震波对结构反应将产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当各向地震波发生峰值时刻接近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从安全考虑应该进行水平双向组合变形验算.
付伟庆王焕定刘文光丁琳
关键词:隔震结构地震反应隔震支座振动台试验
沉管隧道的动力响应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研究沉管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基于波动理论,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建立了海床-沉管隧道二维简化模型,进而分析了隧道刚度、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对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结构刚度的增大,柔性降低,隧道结构的弯矩和剪力有较大增长,轴力幅值降低,隧道顶底板相对位移逐渐减小。另外随着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的增大,隧道结构的内力幅值、隧道顶板和底板的相对位移峰值均增大,且中间墙的变形稍大于侧墙。
吴振东
关键词:土-结构相互作用沉管隧道动力响应
共6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