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

作品数:266 被引量:1,196H指数:18
相关作者:林纪方徐敦颀王四芳宋天一陈宏霞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海南大学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6篇期刊文章
  • 5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5篇化学工程
  • 84篇动力工程及工...
  • 24篇理学
  • 14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天文地球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建筑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8篇传热
  • 51篇冷凝
  • 33篇滴状冷凝
  • 25篇蒸汽
  • 20篇冷凝传热
  • 14篇吸收式
  • 14篇换热
  • 13篇强化传热
  • 12篇疏水
  • 11篇液滴
  • 11篇疏水表面
  • 11篇水平管
  • 11篇管束
  • 10篇滴状冷凝传热
  • 10篇沸腾传热
  • 9篇CACO
  • 8篇蒸发
  • 8篇水平管束
  • 8篇热泵
  • 8篇吸收式热泵

机构

  • 266篇大连理工大学
  • 5篇内蒙古工业大...
  • 4篇清华大学
  • 3篇海南大学
  • 3篇吉林工学院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东北电力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东北电力学院
  • 1篇抚顺石油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大学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抚顺职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13篇马学虎
  • 66篇兰忠
  • 64篇沈自求
  • 34篇陈嘉宾
  • 28篇白涛
  • 23篇赵宗昌
  • 23篇徐维勤
  • 20篇林纪方
  • 16篇徐敦颀
  • 16篇王四芳
  • 15篇宋天一
  • 14篇周兴东
  • 13篇于志家
  • 12篇薄守石
  • 11篇刘天庆
  • 10篇丁洁
  • 10篇冯朴荪
  • 9篇陈宏霞
  • 9篇彭本利
  • 8篇李香琴

传媒

  • 39篇化工学报
  • 31篇高校化学工程...
  • 27篇大连理工大学...
  • 26篇工程热物理学...
  • 14篇化学工程
  • 9篇化工进展
  • 6篇热科学与技术
  • 6篇中国工程热物...
  • 6篇第六届化学工...
  • 4篇节能技术
  • 4篇石油化工
  • 4篇2006中国...
  • 4篇中国工程热物...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水处理技术
  • 3篇辽宁化工
  • 3篇生物工程学报
  • 3篇中国工程热物...
  • 2篇化学工业与工...
  • 2篇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9篇2011
  • 16篇2010
  • 16篇2009
  • 13篇2008
  • 10篇2007
  • 13篇2006
  • 11篇2005
  • 14篇2004
  • 17篇2003
  • 16篇2002
  • 6篇2001
  • 8篇2000
2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滴状冷凝传热机理的研究:(II)液滴分布,液滴生长速率...被引量:2
1990年
采用高速摄影方法,实时记录水蒸气在铜基合金表面上的滴状冷凝情况,利用数字图象分析系统对所得图片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液滴分布函数、液滴生长速率及液滴脱离直径.
宋永吉张东昌
关键词:滴状冷凝传热
流态化固体颗粒对对流沸腾传热的强化被引量:4
2002年
在对流沸腾系统中引入固体颗粒,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呈流态化,从而形成气液固三相对流沸腾过程。对气液固三相流对流沸腾过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流态化固体颗粒对液体的对流沸腾传热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基于固体颗粒撞击沸腾气泡时的受力分析,获得了固体颗粒穿透气泡并使气泡破碎的条件,分析了流态化固体颗粒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符合良好。
于志家刘展红孙成新孙相彧
关键词:气液固三相结疤结垢
滴状冷凝传热机理的研究 (Ⅰ)传热表面的制备及传热性能实验被引量:10
1990年
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对紫铜表面进行处理,在几种表面上都获得了稳定的滴状冷凝.对各种表面进行了冷凝传热性能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宋永吉张东昌林纪方
关键词:滴状冷凝换热冷凝传热传热
滴状冷凝传热机理的研究 (Ⅱ)液滴分布、液滴生长速率及液滴脱离直径的研究被引量:6
1990年
采用高速摄影方法,实时记录水蒸气在铜基合金表面上的滴状冷凝情况,利用数字图象分析系统对所得图片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液滴分布函数、液滴生长速率及液滴脱离直径.
宋永吉张东昌林纪方
关键词:滴状冷凝传热物理模型
不同润湿性表面液膜流速的实验研究
本文通过热示踪方法对垂直管外降膜流动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红外热像仪系统拍摄热示踪液体的流动图片,从而测量了光滑铜管、亲水管和疏水管三种不同润湿性表面的液膜流动速度.考察了固体壁面润湿性能、液膜初始温度和液膜流量对流速...
关键词:疏水表面红外热像仪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利用脉冲射流强化DTB结晶器内颗粒循环的数值模拟研究
2019年
将脉冲射流应用于采用射流循环的DTB结晶器,并使用CFD数值模拟研究了在不同频率的正弦脉冲射流带动下结晶器内产生的周期性流动以及颗粒循环量的差别。结果表明,脉冲射流循环进料方式,导致导流筒下半部产生周期性的流场特征,并且脉冲射流使得导流筒入口具有更强卷吸作用,因而较恒定流量射流进料的情形,脉冲射流进料具有更高的颗粒循环能力;另外,当随着脉冲频率从2.5 Hz到40 Hz范围变化,颗粒的循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表明其中存在最佳的脉冲频率,使得颗粒循环量比未采用脉冲进料的情形增量最大,本例中较恒定射流提升10.8%。
王树豪兰忠廉士俊
关键词:脉冲射流数值模拟
水分子团簇模拟及其在观测冷凝过程的应用
2019年
在气液相变过程中,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团簇,并产生分子间氢键,从而影响了羟基的振动频率。尺寸不同的团簇体系内氢键网络特性不同,红外吸收频率可反应OH所处的相邻氢键以及周围氢键的环境。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不同尺寸水团簇的稳定结构和红外频率,分析了红外振动频率与团簇尺寸之间的演变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尺寸增大,内部水分子结构可能发生转变,(H2O)n团簇结构趋向于紧密的球形,并且伸缩振动频率向低频演化。研究结果可为通过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和确定团簇尺寸提供参考依据,并有可能用于水分子团簇在近壁区核化和生长7过程的量化检测。
陈芳英薛权强伟丽兰忠
关键词:水分子团簇冷凝
氟硅低聚物杂化疏水表面的盐水污垢特性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氟硅低聚物杂化疏水材料并在铜基表面上涂覆了疏水涂层.基于动态热阻法,在盐度为0[%]和7[%]的条件下,测试了改性表面的盐水抗垢性能.结果表明,涂覆了氟硅低聚物杂化疏水涂层具有较低的表面能,垢层...
兰忠宁佳石静白涛于庆杰马学虎
关键词:蒸馏法
过渡状态冷凝传热模型
本文引入沟流级别的概念,来理解过渡状冷凝形态的形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过渡状冷凝传热表示为通过滴状区与沟流区上的传热之和,并分别计算其上的热通量.其中滴状区传热模型中,将液滴空间序列构象重构为时间序列构象,并将最大液滴...
马学虎兰忠周兴东宋天一
关键词:传热模型热通量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热管换热器内加湿热空气对流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
采用加湿热空气模拟燃气锅炉的尾部烟气,通过热管换热器进行对流冷凝传热实验研究;并利用十八硫醇形成的分子自组装膜对热管表面进行改性,从而强化冷凝传热。实验在较大的加湿热空气温度(70~120℃)和水蒸气体积分数(0~20%...
马学虎兰忠房正白涛
关键词:热管换热器燃气锅炉
文献传递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