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农学系

作品数:82 被引量:768H指数:16
相关作者:何玉华凌同忠张晓红刘士勋曹孝斌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6篇栽培
  • 9篇水稻
  • 8篇辣椒
  • 7篇培养基
  • 6篇性状
  • 6篇施用
  • 5篇养分
  • 5篇玉米
  • 5篇生物学
  • 5篇苏丹草
  • 5篇土壤
  • 5篇长期施用
  • 4篇养分吸收
  • 4篇植物
  • 4篇生物学性状
  • 4篇施肥
  • 4篇土栽
  • 4篇球坚蚧
  • 4篇文心兰
  • 4篇无土栽培

机构

  • 82篇安徽技术师范...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长丰县庄墓职...

作者

  • 16篇崔广荣
  • 11篇隋益虎
  • 10篇邹长明
  • 10篇张子学
  • 8篇舒英杰
  • 7篇邢素芝
  • 6篇周玉丽
  • 6篇汪建飞
  • 5篇黄保宏
  • 5篇申华平
  • 5篇王伯仁
  • 5篇詹秋文
  • 5篇李孝良
  • 5篇高菊生
  • 4篇时侠清
  • 4篇李孟良
  • 4篇刘云兵
  • 4篇凌同忠
  • 4篇谷业理
  • 3篇于群英

传媒

  • 30篇安徽技术师范...
  • 8篇种子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杂志
  • 3篇长江蔬菜
  • 3篇安徽农业技术...
  • 2篇特产研究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蔬菜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辣椒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 1篇农村科技开发
  • 1篇中国烟草科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棉花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年份

  • 2篇2006
  • 10篇2005
  • 33篇2004
  • 26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西地区日光温室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被引量:2
2004年
舒英杰周玉丽
关键词:日光温室番茄无土栽培茬口安排
梅园朝鲜球坚蚧种群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采用聚集度指标方法对梅园的朝鲜球坚蚧种群空间格局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朝鲜球坚蚧在梅园中分布是 :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为聚集分布。
黄保宏邹运鼎毕守东高正良
关键词:朝鲜球坚蚧种群
加快安徽省亚麻产业发展被引量:3
2003年
介绍了亚麻的特点、用途及亚麻产业的发展现状 ,阐述了亚麻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光明前景 ,分析了安徽发展亚麻的优势和意义 。
邹长明
关键词:亚麻栽培
文心兰试管苗丛生芽高效增殖体系的建立被引量:27
2005年
分别采用细胞分裂素 6 - BA和 Ad对文心兰试管苗增殖的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与 0 .2 m g/ L的NAA配合使用时 ,6 - BA含量在 2 .0~ 4 .0 m g/ L水平下的培养基较适合试管苗的增殖 ,最大增殖系数可达 7.2 7,苗生长健壮 ,叶色鲜绿 ,适合进一步生根移栽 ;Ad在 1.0~ 6 .0 m g/ L的范围内增殖系数较小 ,苗生长缓慢、矮小 ,但有形成丛生苗的倾向 ;以 2 .0 mg/ L 的 6 - BA和 1.0 m g/ L 的 Ad组合使用 ,易形成丛生芽苗且苗体相对较小 ,增殖系数也较高 ;接种单株小苗较大苗易形成丛生芽苗 ;接种连体小芽苗 ,全部能形成丛生芽苗 ,增殖系数可达 10 .0 7,适合于进一步增殖使用 .6 - BA与 Ad配合使用结合接种连体小芽苗可建立高效的丛生芽苗增殖体系 ,培养基最佳激素组合为 MS+6 - BA2 .0 m g/ L+Ad1.0 m g/ L+NAA0 .2 m g/ L+3%蔗糖 +0 .4 %琼脂粉 .
崔广荣刘士勋何玉华刘云兵谷业理
关键词:文心兰增殖
水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115
2002年
在田间条件下 ,对包括两系杂交稻在内的 8个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早稻仅在分蘖—拔节期出现一个吸氮高峰 ,约占总吸氮量的 6 0 % ;晚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抽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 ,分别占总吸氮量的 4 0 %和 2 4 %左右。早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可从分蘖期一直持续到抽穗期以后 ;而晚稻吸收磷钾的高峰期仅在分蘖期 ,其吸收量占全生育期吸收量的 5 5 %以上。在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和干物质总积累量方面 ,两系杂交稻比其它品种具有明显的优势 ,分别高出 2 1% ,4 6 %和 32 % ;在这些方面晚稻比早稻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晚稻的磷钾养分 (尤其是磷素 )利用效率比早稻高 ,晚稻吸收较少的养分而生产较多的稻谷。相关分析表明 ,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吸氮量与稻谷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而中后期的磷钾吸收多为奢侈吸收 。
邹长明秦道珠徐明岗申华平王伯仁
关键词:水稻养分吸收特性早稻晚稻磷肥
文心兰组织培养的研究被引量:47
2004年
以文心兰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为外植体,研究了影响丛芽诱导、增殖、生根壮苗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处于原芽期的花蕾是诱导丛芽的较好材料;适合花原芽诱导丛芽的培养基是MS+6-BA 4.0 mg/L+NAA 0.5 mg/L+3%蔗糖,适合丛芽增殖成苗的培养基是MS+6-BA 2.0-4.0 mg/L+NAA 0.5 mg/L+3%蔗糖,适合生根壮苗的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2%蔗糖。
崔广荣刘云兵张俊长谷业理
关键词:文心兰外植体培养基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高粱和苏丹草营养生长阶段的判别和聚类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4个苏丹草品种和 6个高粱品种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生物学性状差异性分析表明 :2 7个数量性状除性状 3、9、13、15、19、2 7在两类间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 2 1个性状在高粱和苏丹草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粱和苏丹草两两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苏丹草类内品种 1与 2、10的 F测验不显著 ;高粱品种 5、6、9三者间 F测验不显著。逐步判别分析剔除 14个性状后 ,筛选出最主要的 16个性状指标 ,全部观察个体基本散布成两大类但有交叉。聚类分析表明 ,参试的 10个品种被分成两大类 ,即苏丹草 1、2、3、10为 1类 ,高粱 5、6、7、8、9为 1类。
詹秋文肖新汪水兵李正鹏张守栋徐如松
关键词:高粱苏丹草生物学性状
微量元素对籼稻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通过研究MS培养基中碘、硼、锰、锌、钼、铜、钴以及铁8种微量无素对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少碘、硼、锰、锌、钼、钴的培养基对籼稻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影响不大,而缺少铜和铁的培养基对籼稻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影响很大,添加不同浓度铁和铜元素的试验表明,在铁盐浓度为0.10mmo1.L-1,铜浓度为1.5×10-4mmo1.L-1时,分化成苗效果较好,而铁盐浓度分别在0.05mmol.L-1、0.15mmol.L-1、0.20mmol.L-1、0.40mmol.L-1,铜浓度分别在0.5×10-4mmol.L-1、1.0×10-4mmol.L-1、2.0×10-4mmol.L-1、4.0×10-4mmol.L-1时,对籼稻分化成苗和生长均不利。
崔广荣梁静张子学张从宇
关键词:籼稻愈伤组织微量元素
环境因子对苋菜碳、氮代谢关键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研究了塑料大棚内光照强度、气温、地温、二氧化碳浓度及氮肥施量等5个环境因子、5个水平处理组合对春苋菜早熟栽培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氮代谢关键酶方面,不同氮水平下,光强、气温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各处理组合中其活性次序为A(0网0膜)>B(0网1膜)>C(1网1膜)>D(2网1膜)>E(3网1膜),后4者分别比处理A(对照)降低了6.45%、34.21%、61.54%和63.78%;CO2浓度、气温和地温(极)显著影响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处理B的PEPC平均活性最强,处理B、C、D、E的PEPC活性较A分别增加了59.69%、28.57%、-10.71%和-17.86%。在活性氧代谢方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光强正相关,与CO2浓度负相关,大小表现为A>B>C>D>E;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光强、气温(极)显著负相关,为AA>C>D>E。POD在处理A、B、C中起保护作用,而在D、E中可能起伤害作用。各环境因子组合中,B(0网1膜:平均光强17800lx、地温21.2℃、气温23.5℃及CO2浓度1500μmol.mol-1)在施氮水平为N5(20kg.667m-2)时,各酶活协调性最好,可以实现苋菜的高产、高效和优质栽培。
隋益虎朱世东张子学胡德平舒英杰
关键词:环境因子苋菜酶活
用于检测农药残留的植物酯酶的选择被引量:23
2004年
本文研究了不同植物在不同时期的植物酯酶含量。结果表明,种子和幼苗期植物酯酶含量为:内乡188小麦>中籼898水稻>户单2000玉米>早熟毛豆>巨丰黄豆>中青二号蚕豆>青豇80>上海青小白菜>意大利耐抽苔生菜>无蔓一号南瓜。以幼苗期的内乡188小麦植物酯酶含量最高。可选幼苗期小麦酯酶作为酶原来检测农药残留。
黄保宏姚垠
关键词:农药残留植物酯酶幼苗期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