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作品数:4,525 被引量:25,086H指数:62
相关作者:庞雄奇朱筱敏刘成林吴胜和王英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93篇期刊文章
  • 906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领域

  • 2,381篇天文地球
  • 1,919篇石油与天然气...
  • 225篇文化科学
  • 7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8篇理学
  • 21篇经济管理
  • 18篇矿业工程
  • 16篇化学工程
  • 12篇生物学
  • 10篇建筑科学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水利工程
  • 8篇农业科学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政治法律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电子电信
  • 3篇机械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91篇盆地
  • 843篇油气
  • 689篇储层
  • 647篇凹陷
  • 466篇成藏
  • 337篇地质
  • 297篇塔里木盆地
  • 277篇油田
  • 252篇砂岩
  • 245篇地层
  • 240篇源岩
  • 240篇勘探
  • 235篇烃源
  • 233篇鄂尔多斯盆地
  • 227篇烃源岩
  • 220篇准噶尔盆地
  • 218篇页岩
  • 213篇气藏
  • 200篇碳酸
  • 200篇碳酸盐

机构

  • 4,507篇中国石油大学...
  • 1,920篇中国石油大学...
  • 994篇中国石油天然...
  • 544篇中国石油
  • 376篇中国石油化工...
  • 218篇中国石化
  • 209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3篇长江大学
  • 99篇中国石油化工...
  • 92篇中国地质科学...
  • 83篇中国科学院
  • 79篇中国石油大学...
  • 76篇中海石油(中...
  • 68篇中国石油冀东...
  • 61篇中国石化石油...
  • 59篇中国石化胜利...
  • 58篇西安石油大学
  • 53篇西南石油大学
  • 53篇中国地质大学
  • 48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299篇庞雄奇
  • 241篇朱筱敏
  • 158篇邱楠生
  • 140篇吴胜和
  • 139篇曾溅辉
  • 121篇汤良杰
  • 120篇姜振学
  • 107篇金振奎
  • 104篇刘洛夫
  • 102篇吕修祥
  • 97篇王贵文
  • 97篇王英民
  • 91篇岳大力
  • 91篇侯加根
  • 90篇徐怀民
  • 83篇鲍志东
  • 82篇金之钧
  • 82篇曾联波
  • 79篇柳广弟
  • 73篇康永尚

传媒

  • 2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52篇古地理学报
  • 15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48篇现代地质
  • 137篇石油学报
  • 136篇沉积学报
  • 104篇石油实验地质
  • 96篇地学前缘
  • 95篇岩性油气藏
  • 88篇新疆石油地质
  • 76篇石油天然气学...
  • 76篇中国石油大学...
  • 74篇石油勘探与开...
  • 74篇油气地质与采...
  • 69篇地质论评
  • 67篇中国地质教育
  • 62篇断块油气田
  • 58篇地质学报
  • 58篇高校地质学报
  • 51篇中国矿业大学...

年份

  • 13篇2024
  • 250篇2023
  • 221篇2022
  • 193篇2021
  • 196篇2020
  • 224篇2019
  • 272篇2018
  • 389篇2017
  • 310篇2016
  • 483篇2015
  • 342篇2014
  • 435篇2013
  • 292篇2012
  • 234篇2011
  • 166篇2010
  • 85篇2009
  • 61篇2008
  • 38篇2007
  • 55篇2006
  • 50篇2005
4,5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玉北三维区撕裂断层特征及形成机制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确定玉北三维区撕裂断层的形成机制,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揭示了玉北三维区撕裂断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研究区撕裂断层的形成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玉北三维区发育的撕裂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高陡断裂带,具有明显的花状构造特征.根据撕裂断层两侧断块运动方向和断块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可以将玉北三维区发育的撕裂断层分为单侧逆冲型和同向差异逆冲型两种类型.这些撕裂断层的形成演化明显受基底断层和区域挤压应力的控制.先存基底断层控制后期撕裂断层的发育位置和展布方向,区域挤压应力在基底断层两侧造成的位移变形量差异为撕裂断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来源.
杨勇汤良杰余腾孝陈刚岳勇赵彬彬
关键词:花状构造基底断层
川中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二亚段陆相页岩层系岩性组合类型及其特征被引量:11
2021年
川中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页岩非均质性强,有利岩性组合的研究对目标层段的选取较为关键.通过对21口井的岩心观察与描述、有机质含量与主微量元素测定等,划分了岩性段及组合类型,并探讨了各组合类型特征.结果表明:大二亚段页岩层系主要发育泥质介壳灰岩、灰黑色页岩、含介壳页岩3类岩性,针对其生物介壳发育的特征,识别出特殊的介壳层岩性段;进一步总结出4类岩性段类型,A块状介壳灰岩段、B页岩与介壳层互层段、C页岩夹介壳层段、D纯页岩段.4类岩性段的古环境特征差异反映了不同的页岩油潜力,半潮湿-潮湿的古气候、较高的古生产力、合适的沉积速率,以及缺氧还原、半咸水-淡水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由此综合优选出有利岩性段类型为C页岩夹介壳层段,D纯页岩段次之.
雷文智陈冬霞张芮刘子驿张少敏
关键词:页岩油沉积环境
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在塔里木盆地的响应
2023年
早侏罗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简称“T-OAE”),被认为与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爆发以及与甲烷气水合物有关的温室气体迅速释放导致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该事件在特提斯洋区有较详细研究,但在陆相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变化和沉积响应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河地区的有机碳同位素地层数据,“东剖面”和“西剖面”中δ13C曲线总体的正偏移趋势被多幕次地快速负偏移打断,表明地表碳循环受到了巨大扰动。事件层内δ13C值的突然负向波动暗示了大气碳库在短时间内有相对轻同位素特征的碳注入,并呈现不稳定的、阶段性注入的特点,推测可能与增温引发的正反馈有关。沉积相突变与孢粉种类的衰减表明该区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碎屑白云岩和紫红色泥岩的出现和湿生孢粉的衰减以及中生孢粉的出现,均表明在T-OAE期间塔里木盆地北缘气候转为干热。该研究报道了首个来自陆相沉积盆地边缘的T-OAE记录,对于深入理解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升高背景下引起的陆地系统响应具有借鉴意义。
邱若原方琳浩卢远征邓胜徽张新智吕沛宗任嘉豪黄汝婷房亚男张小宇李宏佳鲜本忠师生宝
关键词:早侏罗世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
南堡5号构造带天然气特征及气源对比
蒋雅丽刚文哲陈斗
塔里木盆下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构造——热演化条件研究
二次生烃是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初次进入生烃门限后,由于抬升剥蚀等原因造成地层温度降低,生烃作用停止;此后再次深埋或特殊的地质热事件使地层温度升高,并达到合适的热动力学条件,烃源岩再次生烃的过程。因此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史、...
辛艳朋邱楠生李慧莉
文献传递
轮古东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类型与油气来源再认识
轮南低凸起是一个具有多个含油气层系,多种类型油气藏和多期油气充注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产出的油气既有凝析油,又有重油,还有正常比重的原油,油气类型非常复杂.轮古东位于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东部,由轮南断垒带、桑塔木断垒带、中部...
吴萧朱永峰韩杰刘俊峰罗新生翟姝玲袁源
关键词:油气藏油气来源正构烷烃
文献传递
论浅层天然气气藏的分布规律及开采应用
2012年
目前,浅层天然气层在井控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是埋藏深度相对较浅、储备量也相对较小的天然气资源。它主要包括有煤层甲烷气、生物气、水溶气、油型气等气体。本文主要针对它的分布和开采应用进行讨论与分析。
于杰杰贾京坤
关键词:浅层天然气
横向断层及其控油气作用被引量:4
2016年
尽管横向断层目前已经显示出重要的控矿作用,其重要作用也已在油气地质中有所体现,但油气地质学家对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调研,结合大量实际工作,系统总结了横向断层的特征,介绍了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探讨了横向断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造山带(露头区),横向断层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填图、遥感及重磁异常解译,其活动性质可结合地震机制解进行判断;而在沉积盆地(覆盖区),主要利用三维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此外横向断层在石油地质中的作用表现为:1横向断层切割主构造带,导致了含油气盆地平面分块;2横向断层对储层进行改造,包括物理改造和化学改造作用;3横向断层形成了一系列烃类充注点,作为烃类的垂向运移通道,而烃类侧向优势运移路径可能平行于各个断块的锐角平分线。
蔡俊吕修祥李博媛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
辽河西部凹陷地层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辽河西部凹陷886个水样分析化验测试数据表明,地层水型主要为低矿化度的NaHCO3水型,94.3%的地层水化学组分为HCO3-、Cl-、Na+,NaHCO3和NaCl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Na+在地层水阳离子中占有绝对优势,对地层水化学空间分布起控制作用,其形成与近源短距的富含长石母源物质有关,HCO3-的形成除了受水岩相互作用影响外,与油气的大量生成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Cl-的形成主要是盐类物质的溶解所致。受基底形态及构造演化影响,西部凹陷地层水主要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独立的流体活动单元,其中北区主要受弱蒸发NaCl型水影响,而南区则受控于强生烃作用形成的NaHCO3型水。
冷济高庞雄奇张凤奇崔丽静刘海波
关键词:地层水化学特征矿化度水-岩相互作用辽河西部凹陷
渤海辽西低凸起南倾没端前古近系断裂特征及对潜山地层控制作用被引量:2
2022年
渤海辽西低凸起南倾没端紧邻渤中凹陷和秦南凹陷,是环渤中凹陷重要的潜山勘探目标区,前古近系断裂对潜山地层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和区域演化背景,对辽西低凸起南倾没端前古近系断裂发育及对潜山地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辽西低凸起南倾没端前古近系主要发育负反转断裂、伸展-走滑复合断裂以及伸展断裂,在剖面上多组合成叠瓦式、似花状、“Y”型以及多米诺式等构造样式。平面上,前古近系断裂主要呈NW向、NE—NNE向以及NE—NEE展布。前古近系断裂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次活动,其中印支期断裂发生逆冲推覆,控制了古生界的展布,而燕山期逆冲断裂发生反转和新生成的伸展断裂共同控制了中生界的发育。喜山期在近SN向伸展应力影响下,部分燕山期断裂发生复活,形成伸展-走滑复合断裂。
杨帆杨帆陈宇航余一欣余一欣张震牛月萌
关键词:辽西低凸起
共45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