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中文系
- 作品数:233 被引量:346H指数:8
- 相关作者:李晓霞杨美芬闫雪梅常效东白晓华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西藏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陕北汉画像石与楚文化被引量:6
- 2005年
- 陕北泛指今榆林、延安两市.陕北汉画像石出土以榆林市的绥德县最多,其次在神木、米脂、榆阳区等处均有发现.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部滨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北部依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为邻,西部和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相接,南与延安市子长、延川县毗连.秦汉时期,榆林作为秦都咸阳、汉长安的北大门,是扼控西北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威胁关中安全的屏障之地,也是华夏中原牛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南、北边缘的接壤地带.这一特定的地理及文化区位,决定了陕北是我国古代文明交汇的中心区域之一.
- 张俐
- 关键词:汉画像石楚文化青铜时代文化楚漆器
- 作为人类思维与语言的本质的比喻被引量:1
- 2006年
- 梳理廓清和对比了中、西方关于比喻的诸种概念,对比喻试图作出新的阐发。认为其实比喻也是一种造词方式,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可以视为人类思维与语言的一个本质特性,尤其是文学的一个本质特性。
- 贾永雄
- 关键词:借代提喻
- 探究《唐诗别裁集》对五言排律的编选
- 2013年
-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是清中期极有影响力的一部唐诗选本,该集按诗歌体裁选诗,其中五言排律的编选,选取代表性诗人、诗作,如宋之问、杜甫、元稹、白居易等,还有不少应试诗和应制诗,构建了排律在唐代的发展史,也体现出沈德潜的诗学观和编选水平。
- 梁琳
- 关键词:沈德潜
- 貂蝉形象的形成、演变与价值选择被引量:1
- 2011年
- 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以《三国志》为背景,《三国志平话》为出发点,《三国志演义》为归结点。《三国志》尚无貂蝉其人,故事粗具梗概;《三国志平话》中已有貂蝉、有了美人计;《三国志演义》中貂蝉形象更加饱满、美人计更加缜密。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人们的价值选择:美人计日益缜密说明从晋代到宋代再到明代,人们崇礼与尚智兼重但更为尚智;貂蝉逐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证明女性价值逐步得到凸显;借助貂蝉,人们还阐释了对关羽这样英雄的理解,即英雄当不好女色。
- 程明社
- 关键词:貂蝉女性价值
- 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被引量:1
- 2006年
- “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出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基本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作为一个广涉文化学、美学、文艺学等多学科之移植过来的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国内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讨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来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
- 张丽文李晓霞
-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大众传播文化工业
-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前言)
- 2006年
-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冲击着“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并企图以文学本身的“事实”,淡化文学之于政治的关系。尽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几乎贯穿了20世纪的始末,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研究者来说,回避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新民主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的质的规定性,使这两个时段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它们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无论是“人的现代化”主题,还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乃至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社会“大转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意识形态与现实改革,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抹掉20世纪以来文学之于上层建筑的关系,漠视这种存在的研究是不够稳妥的。
- 刘云
- 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评论二则被引量:3
- 2005年
- 何志刚田有成
-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论陕北文化
- 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论著--简评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
- 2005年
- 近几年来,陕北民歌方面出了几本书,如王克文的<陕北民歌艺术初探>,崔月德、王峰存的<陕北民歌故事>,刘海泉、张延春的<陕北信天游>等.但作为全方位、理论而又系统地对陕北民歌进行梳理的学术专著,吕政轩的<陕北民歌艺术论>可称得上是第一部.
- 田有成
- “胡”、“蛮”的文化说解被引量:2
- 2005年
- “胡”和“蛮”最早是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自称,后来在借入汉语中附带了特定的语义内涵,体现在词义结构和造字理据等方面。语言中的这种现象需要联系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进行解释。
- 张军徐彤马世平
- 关键词:文化
- 传统情感的守望者——论路遥小说中的情感世界被引量:2
- 2005年
- 路遥是当代中国文坛执著于颂扬传统情感的作家之一。其艺术世界所散发出的巨大魅力得力于他所寻求的情感基点。在繁芜复杂的当代文坛,路遥忠实地扎根于贫背的黄土地,扎根于民族传统美德的挖掘中,描摹出黄土地文化的原生形态,展现出一个粗犷而又厚实的民族精神家园。
- 白晓华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