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品数:9,328 被引量:11,018H指数:25
相关作者:王海燕李继凯赵学勇曹胜高魏耕原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416篇期刊文章
  • 25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03篇文学
  • 1,132篇语言文字
  • 928篇文化科学
  • 552篇哲学宗教
  • 533篇历史地理
  • 306篇艺术
  • 185篇社会学
  • 124篇经济管理
  • 68篇政治法律
  • 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自然科学总论
  • 9篇医药卫生
  • 9篇农业科学
  • 6篇建筑科学
  • 4篇理学
  • 3篇生物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75篇文学
  • 563篇文化
  • 475篇小说
  • 279篇诗歌
  • 260篇教学
  • 246篇语言
  • 241篇叙事
  • 225篇艺术
  • 223篇方言
  • 220篇审美
  • 217篇女性
  • 209篇汉语
  • 201篇语文
  • 194篇文艺
  • 193篇代文
  • 169篇史记
  • 158篇教育
  • 154篇美学
  • 140篇《史记》
  • 128篇诗经

机构

  • 7,675篇陕西师范大学
  • 53篇西安工业大学
  • 38篇西安培华学院
  • 37篇西安文理学院
  • 31篇咸阳师范学院
  • 28篇西安外国语大...
  • 27篇复旦大学
  • 2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1篇延安大学
  • 20篇北方民族大学
  • 20篇昌吉学院
  • 19篇中国社会科学...
  • 19篇商洛学院
  • 18篇西北大学
  • 16篇安康学院
  • 16篇西安交通大学
  • 16篇陕西理工大学
  • 16篇榆林学院
  • 15篇长安大学
  • 15篇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153篇李继凯
  • 108篇魏耕原
  • 89篇赵学勇
  • 74篇任竞泽
  • 71篇张新科
  • 70篇尤西林
  • 64篇王伟
  • 60篇黑维强
  • 53篇赵望秦
  • 53篇曹胜高
  • 52篇刘生良
  • 49篇邢向东
  • 49篇李永平
  • 46篇李西建
  • 46篇杨辉
  • 45篇胡安顺
  • 43篇钟海波
  • 40篇张俊
  • 38篇赵文
  • 38篇程国君

传媒

  • 59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36篇安康学院学报
  • 124篇陕西师范大学...
  • 109篇唐都学刊
  • 96篇西安文理学院...
  • 83篇渭南师范学院...
  • 77篇咸阳师范学院...
  • 76篇人文杂志
  • 68篇大观周刊
  • 56篇中国现代文学...
  • 55篇宝鸡文理学院...
  • 52篇西北大学学报...
  • 50篇赤峰学院学报...
  • 49篇汉字文化
  • 49篇榆林学院学报
  • 46篇社会科学家
  • 44篇兰州大学学报...
  • 44篇宁夏大学学报...
  • 43篇延安大学学报...
  • 42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14篇2024
  • 255篇2023
  • 322篇2022
  • 308篇2021
  • 301篇2020
  • 366篇2019
  • 392篇2018
  • 420篇2017
  • 428篇2016
  • 462篇2015
  • 362篇2014
  • 319篇2013
  • 306篇2012
  • 412篇2011
  • 367篇2010
  • 367篇2009
  • 373篇2008
  • 309篇2007
  • 311篇2006
  • 247篇2005
9,3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欧阳修《采桑子》十首的意境被引量:1
2012年
《采桑子》十首写于欧阳修晚年隐居颍州之时,词人以定格联章的形式、以清新明媚之笔描绘了颍州西湖的美丽景致。《采桑子》组词体现了欧词唯美、悠远、闲雅的意境,犹如一幅幅秀美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
李珍
关键词:意境
互文性视阈下古代小说文本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被引量:7
2014年
与结构主义将文本视为封闭自足的主体不同,互文性理论强调通过发现和建构文本之间的联系来阐释作品,因其具有无限延展的包容性,故在当今文艺批评中盛行不衰。现代学界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对古代小说文本进行了一定程度开掘,但在对本土互文思想的总结,对形式互文性的全面理解,对读者反应的重视,以及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本文认为,古代小说互文性研究至少在以下方面还存在深入的必要和可能:小说版本中的"副文本"现象、作品中的各种"引文"、小说内部的互文结构、小说评点中的互文意识、现代影视改编的互文策略等。
王凌
关键词:互文性古代小说文本研究
孩童眼光与狂欢叙事——王小波小说的民间写作立场解析
2015年
50年代出生的作家中,有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始终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大胆的想象诠释着关于自己对创作的思考、人生的理解、生活的感悟及对自由的渴望。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则源于他孩童的眼光,从语言风格到形象设置,从小说结构到故事氛围,他像个孩子一样带着我们快乐地奔跑,而这些却惊人地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将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论进一步解读王小波作品的魅力,并探析其民间写作立场。
段素梅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民间化
从模仿说看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
2015年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美学和其他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就现有流传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历史的变迁,古希腊的众多专业术语如今已鲜有准确对应的词汇,这为古希腊经典著作的解读带来重重困难。《诗学》同样如此,作为一本独创性的著作,它受到特别的关注和评析。一直以来,《诗学》重点阐释的"悲剧"究竟包括怎样的内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悲剧",学者们争论不休。文章在这些争论的基础上,试图从"模仿说"出发把握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
张倩倩
关键词:诗学悲剧模仿
苏童的“归路”与“迷途”——以《河岸》《黄雀记》为中心被引量:1
2016年
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苏童开始有意识地从先锋小说阵营中"撤退",小说创作上主动承袭和回归到旧有文学中完整故事情节、相对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对明确的主题意蕴等叙事方式上来,这些转型给苏童带来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长篇《河岸》和《黄雀记》缺乏对造成历史悲剧元素的深度追问,直接导致其文本主旨意蕴上的漂浮不定,简约和平面化了的历史悲剧也难以给人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同时,叙述者几近毫无价值判断尺度的心理宣泄取代了文本故事的密度,也在削弱着小说文本的厚重感。而对自我文本故事的有意戏仿,又直接导致苏童众多文本故事的类型化和模式化。而造成这些方面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苏童眷恋不舍的先锋叙事理念和创作资源的匮乏。
杨国伟马玥玥
关键词:《河岸》
陶渊明的幽默风格
2006年
陶渊明一生历经坎坷,形成了旷达超远的人格境界。面对饥饿和贫穷,他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嘲讽诙谐的态度一笑视之;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并不消沉,更是以委运任化的心境体悟人生的真谛。他以“顺应自然,任真自得”的生存方式建构了独具魅力的幽默风格。
焦燕
关键词:陶渊明幽默风格人格化自嘲悲剧性
《讲话》与中国文艺的“人民”方向——青年学者三人谈被引量:2
2007年
李祖德李云雷赵文
关键词:《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学者中国文艺人民新文学史
谢灵运、王维山水诗之诗学阐释
2008年
在中国诗史上,晋宋山水诗之鼻祖谢灵运与盛唐山水大师王维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备受学界关注。谢灵运的山水诗掺杂着玄言名理,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和际遇特征,他重于自然写实,企图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观照来获得对宇宙本体的证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形中求意,物趣中求天趣,他通过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本文试图从诗学的视角,梳理王维对谢灵运诗学的传承关系,探讨了诗美特征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试着勾画出自晋宋至盛唐山水诗风的演进轨迹。
于俊利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诗学阐释
《史记》合传艺术被引量:2
2008年
《史记》合传中,司马迁结合不同传主的生平、地位、功业等,采用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形成了并列式合传、蝉联式合传、交错式合传等三种典型的合传形式。运用比较方法对这三种典型合传方式进行具体深入分析,探讨司马迁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认为:巧妙的构思、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史记》合传的重要成就。
刘军华
关键词:《史记》艺术构思艺术手法
韵意所向寓其心——苏轼书法创作意境论
2019年
苏轼作为书法"宋四家"之首,不但有超凡的书法艺术创作实践,而且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法创作理论。苏轼在论书中,一方面提出创作时"神、气、骨、肉、血"五要素应相互依存,圆融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书家要具备"识""见""学"的综合素养和"聊寓其心"的洒脱心态,最终能够道艺结合,忘忧旷达,达到浑然天成之超逸至境。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把晋人书法审美中的"尚韵"之风提升到新的高度,不仅求"韵"而且追"意",最终实现了"韵""意"合一,使书法创作既在尽美中有平淡、萧散之韵,也拥有主体个性追求的自然和自由的生命意味,韵味无穷,意趣横生,在为宋代"尚意"书风注入新内涵、引领新书风的同时,更对后世书法创作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锦辉
关键词:书法创作意境论书法艺术
共76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