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研究室

作品数:27 被引量:172H指数:6
相关作者:于庆利王卫梅张男文杰虞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血压
  • 10篇高血压
  • 7篇血管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房颤
  • 4篇动脉
  • 4篇心房颤动患者
  • 4篇血浆
  • 4篇血栓
  • 4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高血压
  • 4篇基因
  • 4篇非瓣膜病
  • 4篇瓣膜
  • 4篇瓣膜病
  • 3篇动脉血
  • 3篇动脉血栓
  • 3篇动脉血栓栓塞
  • 3篇心脏

机构

  • 27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2篇温绍君
  • 12篇张维君
  • 9篇刘雅
  • 9篇文杰
  • 8篇王佐广
  • 7篇刘洁琳
  • 6篇周玉杰
  • 5篇赵瑞祥
  • 5篇谢英
  • 5篇张妍
  • 5篇王龙华
  • 5篇李曦
  • 4篇彭新界
  • 3篇程秀琴
  • 3篇马涵英
  • 3篇吴兆苏
  • 2篇房芳
  • 2篇于庆利
  • 2篇汤健
  • 2篇罗毅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草药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2007年中...
  • 1篇第五届北京五...
  • 1篇第八届北京五...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与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中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92 例(房颤组)和窦性心律者6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观察2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对可能影响ET-1、vWF、6-k-PGF1α水平的性别、年龄和血清肌酐、尿酸、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等因素采用协方差方法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房颤组ET-1(115.11±81.8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83.81±20.60)ng/L,P<0.05,房颤组vWF(163.04±36.5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71.14±43.40)%, P<0.01,房颤组6-k-PGF1α(205.81±100.9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300.79±118.02)ng/L,P<0.01。②多因素分析,调整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后,房颤组ET-1和vWF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6-k- PGF1α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因此应重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改善内皮功能的治疗。
谢英李曦张维君温绍君赵瑞祥周玉杰彭新界张文张妍文杰程秀琴王龙华刘雅
关键词:心房颤动内皮素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6-酮-前列腺素F1Α
血液治疗机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2004年
采用ZE-100血液治疗机治疗高血压患者26例,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内皮素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发现该治疗方法可短期内显著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和内皮素水平,而且对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副作用。
温绍君刘洁琳蒋朝晖王佐广李丽立文杰刘雅虞欣
关键词:内皮素水平血液治疗肝肾功能血压水平
华法林对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45~80岁的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华法林(INR在1.5~2.5)(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150mg/d(阿司匹林组)治疗并随访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和12个月,检查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测定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结果治疗后,华法林组的GMP-140[(31.27±11.47)ng/ml vs (14.08±5.96)ng/ml]和TXB2(112.04pg/ml vs 90.70pg/ml)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阿司匹林组的血小板MAR[(60.54±26.45)% vs (23.29±17.29)%)]、GMP-140[(31.18±9.78)ng/ml vs (13.11±5.35)ng/ml)、TXB2(103.73pg/ml vs 38.79pg/ml)和TXB2/6-k-PGF1α(0.54 vs 0.20)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后GMP-140和TXB2的降低幅度与各自治疗前水平成正相关。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华法林对房颤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弱于阿司匹林。
李曦谢英张维君温绍君赵瑞祥张妍彭新界王龙华周玉杰文杰刘雅
关键词:心房颤动GMP-140TXB华法林阿司匹林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四维模式
前言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极高(占人群的20%),危害巨大.对其发病机制实质上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对其形式上的研究还停留在环境与遗传二类因素致病的二元模式层次上,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对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深入阐明....
王佐广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
吸烟与心绞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吸烟与心绞痛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50%的心绞痛患者229例,根据有无吸烟史分为吸烟组132例,非吸烟组97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吸烟组患者按吸烟程度及状态分为轻、中度吸烟(吸烟指数≤400支/a)亚组65例和重度吸烟(吸烟指数〉400支/a)亚组67例,以及当前吸烟亚组90例和戒烟亚组42例,分别比较亚组间Hcy水平。结果心绞痛患者血清Hcy在吸烟组(15.4(12.0,21.4)μmol/L)高于非吸烟组(12.1(10.5,14.9)μmol/L)(P〈0.01);多因素分析在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提示,吸烟与Hcy(OR=1.092,95%CI:1.038~1.148,P〈0.01)呈独立相关性;重度吸烟亚组Hcy(17.4(12.1,24.4)μmol/L)高于轻、中度吸烟亚组(13.8(11.6,18.9)μmol/L)(P〈0.05);当前吸烟亚组Hcy(16.7(12.6,23.1)μmol/L)高于非吸烟组(12.6(10.7,15.2)μmol/L)(P〈0.017);戒烟亚组Hcy(13.8(11.4,19.4)μmol/L)与非吸烟组(12.6(10.7,15.2)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吸烟与心绞痛患者的血清Hey呈独立相关性,长期大量吸烟可增加Hey水平。
王苏文杰张艳艳程宇彤孙涛张冬花阴赪茜张京梅李志忠
关键词:心绞痛同型半胱氨酸吸烟冠状动脉造影
男性高血压前期与正常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者血浆蛋白质组学差异。方法筛选正常血压者,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男性患者各26例,分离血浆,去除高丰度蛋白质,制备蛋白质样品,通过使用二维电泳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各组血浆蛋白质组的分析和鉴定,并通过Western blot进一步进行验证。结果在三组不同血压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着22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这些点与18种蛋白质在相关。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脂质代谢、转运蛋白质、凝血和纤溶、细胞增殖和凋亡以及抗氧化蛋白质。结论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浆蛋白质组与正常血压及高血压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高血压组也与正常血压组不同。高血压前期可能是高血压早期的一种表现。
王佐广陶燕铎刘雅刘洁琳陈新军文杰温绍君吴兆苏
关键词:高血压蛋白质组学
高血压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位列第一,患病率仍在迅速上升,与此相对,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仍处于较差水平。
吴海林作伦李瑶谢毅温绍君
关键词:高血压基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PPARΓ
高血压基因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而古老的疾病,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位列第一,并且高血压的患病率近年来仍在迅速上升,与此相对,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仍处于较差水平。本文介绍了单基因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EH)的候选基因...
温绍君吴海
关键词:高血压候选基因发病机制
文献传递
不同人群HRG-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的关系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人群中新发现的高血压相关基因HRG-1基因多态性,以揭示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74例正常对照,其中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15±7.77)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例,其中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25±7.97)岁;高血压家族患者20例,其中女11例,男9例,平均年龄(37.97±21.93)岁。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设计相应的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获得相应的产物,应用DNA测序法直接得到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后比较不同人群的相同片段的碱基组成及其特征。结果:肌酐和尿素氮在高血压组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F=17.25,2.99;P=0.000,0.060),而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家族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F=19.25,6.68;P=0.000,0.002)HRG-1基因第12位内含子的21位点(1q82153)的C-G单核苷酸变异在高血压组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P<0.05),高血压家族组与正常人也存在明显差别(P<0.01)。C/G等位基因在不同人群中存在着类似的差别。且在人群中以CC基因型分布较为常见(P<0.01)。结论:肾功能的指标(肌酐和尿素氮)可能可以较早地反映高血压的进展和靶器官损害状况。HRG-1基因第12位内含子的21位点,即1q82153的C-G单核苷酸变异及基因频率在中国汉族不同的人群中存在着明显的?
温绍君王佐广陈光慧刘洁琳刘雅罗毅汤健
关键词: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高血压
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中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和华法林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5~80岁的非瓣膜病持续性房颤患者106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5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5)治疗并随访1年。于治疗前、治疗后6月和12月,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测定内皮素(ET-1)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进行前后比较分析。对可能影响ET-1、vWF和6-k-PGF1α水平变化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合并用药、血小板数、肌酐、尿酸、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内皮功能指标治疗前水平和抗栓药物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随访中观察有无脑血管和外周血管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果(1)治疗后阿司匹林降低ET-1[(111·2±79·3)比(56·7±14·6)ng/L],华法林也有同样降低ET-1作用[(128·2±78·8)比(65·4±30·8)ng/L](P均<0·05),并保持到12月。治疗后两组的vWF水平均无显著变化。阿司匹林降低6-k-PGF1α[(193·0±106·2)vs(144·6±101·1)ng/L](P<0·05),华法林对6-k-PGF1α水平无影响。(2)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前后ET-1和vWF的变化幅度均与各自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ET-1水平(P=0·001)和vWF水平(P=0·004)是影响治疗后该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3)随访期间无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阿司匹林150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5)抗栓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谢英张维君赵瑞祥温绍君李曦文杰张妍程秀琴王龙华周玉杰
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