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作品数:308 被引量:2,312H指数:28
相关作者:沈旭章戴华光施锦刘小龙曹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0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0篇天文地球
  • 42篇建筑科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86篇地震
  • 30篇断层
  • 28篇黄土
  • 22篇地电
  • 20篇震前
  • 20篇裂带
  • 18篇发震
  • 17篇强地震
  • 17篇M
  • 16篇地震前
  • 16篇断裂带
  • 16篇热红外
  • 14篇发震构造
  • 14篇北缘
  • 13篇地震动
  • 13篇中强地震
  • 11篇地震活动
  • 11篇地质
  • 11篇强震
  • 10篇地电场

机构

  • 308篇中国地震局地...
  • 219篇中国地震局兰...
  • 34篇中国地震局
  • 2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兰州大学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5篇四川省地震局
  • 4篇兰州理工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山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建筑科学...
  • 2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国家测绘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9篇袁道阳
  • 41篇张元生
  • 35篇王兰民
  • 30篇何文贵
  • 30篇石玉成
  • 27篇杜学彬
  • 27篇谭大诚
  • 26篇刘兴旺
  • 23篇苏鹤军
  • 23篇陈军营
  • 21篇安张辉
  • 20篇王爱国
  • 19篇张慧
  • 17篇魏从信
  • 17篇雷中生
  • 16篇王海涛
  • 16篇郭晓
  • 15篇沈旭章
  • 15篇刘君
  • 14篇刘旭宙

传媒

  • 83篇西北地震学报
  • 30篇地震工程学报
  • 19篇地震学报
  • 16篇地震研究
  • 13篇地震
  • 12篇中国地震
  • 11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震地质
  • 7篇地球物理学进...
  • 7篇震灾防御技术
  • 6篇世界地震工程
  • 6篇内陆地震
  • 5篇2006黄土...
  • 3篇岩土力学
  • 3篇地学前缘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高原地震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3篇防灾减灾工程...
  • 3篇第七届构造地...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3篇2016
  • 12篇2015
  • 15篇2014
  • 28篇2013
  • 25篇2012
  • 30篇2011
  • 45篇2010
  • 24篇2009
  • 17篇2008
  • 14篇2007
  • 31篇2006
  • 17篇2005
  • 25篇2004
3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芦山M_S7.0和汶川M_S8.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汶川Ms8.0震中周围部分地电场观测台站的资料,主要利用地电场波形比较和极化方位变化两种方法,并结合观测台站的工作日志,对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芦山Ms7.0和汶川M8.0地震前部分台站地电场波形出现变异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日变波形的畸变(如盐源台和泸沽湖台)和相应时段地电场频谱特性出现变化,这些变异基本上出现在震前1~2个月内;利用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的日均值计算了部分观测台站的地电场极化方位,发现在震前地电场的极化方位出现了大幅变化,最大变化幅度达160°,最小变化幅度也有10°;初步研究还发现,两次地震前夕,震中周围部分台站极化方位的正向或反向延长线,相汇集的区域与地震的震中有一定联系;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信号的产生机制和震源特性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理论解释.
安张辉杜学彬谭大诚范莹莹刘君崔腾发
关键词:汶川地震
卫星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和断层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近年来,利用卫星技术通过测量地—气系统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表的热状况,使热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回顾了红外遥感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测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地震热红外短临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效,介绍了利用热红外遥感信息研究断层活动变化的探索与发展,探讨了地震热红外异常发生的机理,并就该技术的应用与理想效果之间的差距提出了未来工作的研究重点。
张璇张元生张丽峰
关键词:地震预测断层活动
断层活动方式与地震地表变形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基于断层弹性位错理论及断层滑动非均匀模型,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发震断层逆断、正断和水平走滑三种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表变形,探讨了断层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震应变与位移的分布规律及震级、断层倾角对地震地表变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地表变形影响因素很多,如地质构造条件、岩性介质特征、断层活动强度、断层产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等,但分布形态最终取决于断层活动方式,变形大小则取决于断层活动强度,其它均为局地因素,只影响分布形态的局部扭曲。断层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震地表变形分布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分布特征可为地震研究及近活动断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或加固防护参考。
王爱国石玉成袁道阳
关键词:三维有限元
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地震响应的模型振动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以青藏铁路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以桥代路"工程——清水河特大桥的桩基础为研究目标,在负温条件下对该桥梁桩基础结构的缩尺模型进行了地震荷载作用的模型振动试验,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冻土相互作用,分析了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明确了桩体动荷响应对桩周冻土地温和应变的影响规律,最后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桥梁桩基础的稳定性作出了评价。
吴志坚王平霍元坤陈拓
关键词:多年冻土桩基础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
兰州某黄土场地液化势评价及地基处理措施被引量:3
2010年
尝试应用了室内研究——反应分析的液化可能性估计方法与地震剪应力时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处于黄河Ⅳ级阶地的兰州东岗某工程场地的饱和黄土液化势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场地饱和黄土在超越概率为50年63%、10%和5%地震作用下均会产生完全液化;同时,根据对夯实后重塑黄土的液化势评价结果,我们提出可用夯实法对地基进行抗液化处理;强夯至干密度dρ≥1.6g/cm时,上述地震作用下该场地饱和黄土仅产生轻微或中等液化,地基抗液化处理效果明显。
王谦王兰民袁中夏王平王峻
关键词:黄土液化地基处理方法
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数据整合框架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对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所应用的多种探测方法和过程的研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该项目实施过程所得到的各种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引入了模型驱动架构(MDA)、统一建模语言(UML)和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等技术方法,构建了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的数据整合框架。
葛伟鹏袁道阳何文贵刘兴旺郑文俊
关键词:地理数据库活断层探测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断层面参数和滑动性质的厘定被引量:14
2012年
1879年武都南8级大震发生在高山峻岭之间,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所限,一直难以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到目前为止,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的研究较少且观点不一。依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以及参考前人给出的极震区长轴形态,我们采用1985—2009年发生在该地震破裂区的精定位地震目录,选定了一个长条状研究区域,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结合,给出了1879年武都南8.0级地震震源断层是一条长约30km、埋深2~23km的NNE走向、高倾角并在NNW-SSE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右旋走向滑动的断层。该区域地壳深部(H>24km)至今没有地震发生,推测震源断层没有扩展到地壳深部。震源断层位置在文县高楼山(33.01°N,104.74°E)和梨坪(33.22°N,104.90°E)之间。另外,我们发现在极震区以西的雄黄山地区小震成丛发生,但野外调查并未发现明显的断面,这些小震应该与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没有关系。
刘白云袁道阳张波陈文凯牛延平
关键词:最小二乘解断层面解
接收函数方法在新疆和田地震台阵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中,它是现阶段国内外探测地壳及上地幔结构和间断面起伏特征的重要手段。在接收函数应用研究中,对于宽频带地震台站接收函数的稳定性和台站下方的结构已有许多成果,而对短周期地震台站接收函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分析很少。2007年建成的新疆和田地震台阵孔径约3km、包括9个子台,每个子台都安装了相同型号的短周期三分向地震仪,同时还在中心台(子台1)安装了一台甚宽频带地震仪。
唐明帅王海涛郑勇葛粲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震台阵函数方法宽频带地震仪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台站
基于物理预报模式下的地下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
<正>本项研究以甘东南地震重点危险区各主要活动断裂带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一定物理预报思想的流体流动监测网络布设技术研究。首先,在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带高密度断层土壤气浓度背景值探测及断层气土壤气浓度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壳形...
张慧; 苏鹤军; 周慧; 李晨桦;
关键词:地震预测
文献传递
嘉峪关地电场观测资料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研究了大地电场变化的基本要素,对嘉峪关地电场观测资料的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到:嘉峪关台地电场观测基本反映了地电场的真实变化,特别对大地电场变化的记录准确。并研究了嘉峪关台附近及周围发生的4次中强地震前地电场、大地电场短临前兆现象,认为震前都显示了一定的短临异常。
赵洁杜学彬胡建军张彩艳许玉红董海龙
关键词:地电场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