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地震局

作品数:3,777 被引量:16,074H指数:59
相关作者:严尊国毛可李清林吴开统吴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96篇期刊文章
  • 666篇会议论文
  • 212篇科技成果
  • 70篇学位论文
  • 15篇标准
  • 10篇专利

领域

  • 3,231篇天文地球
  • 116篇建筑科学
  • 4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0篇文化科学
  • 38篇机械工程
  • 3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3篇水利工程
  • 29篇理学
  • 26篇经济管理
  • 25篇电子电信
  • 20篇矿业工程
  • 19篇交通运输工程
  • 14篇电气工程
  • 13篇哲学宗教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2篇社会学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2,083篇地震
  • 351篇地震预报
  • 350篇地壳
  • 336篇前兆
  • 301篇震前
  • 280篇地震前
  • 266篇断层
  • 259篇形变
  • 244篇地震前兆
  • 210篇地震活动
  • 152篇地质
  • 152篇震源
  • 136篇地震活动性
  • 120篇强震
  • 107篇裂带
  • 103篇断裂带
  • 99篇应力场
  • 94篇地电
  • 89篇岩石
  • 82篇灾害

机构

  • 3,769篇国家地震局
  • 97篇中国地震局地...
  • 97篇中国地震局
  • 76篇中国科学院
  • 39篇云南省地震局
  • 32篇中国科学院地...
  • 30篇北京大学
  • 23篇天津市地震局
  • 20篇中国科学技术...
  • 16篇山东省地震局
  • 1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5篇中国地质科学...
  • 15篇江苏省地震局
  • 14篇海南省地震局
  • 12篇河北省地震局
  • 12篇青海省地震局
  • 12篇中国科学院兰...
  • 1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0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4篇秦保燕
  • 55篇张先康
  • 48篇周硕愚
  • 43篇郭增建
  • 41篇薄万举
  • 40篇陈颙
  • 40篇黄立人
  • 38篇杨国华
  • 32篇刘若新
  • 27篇林长佑
  • 27篇刘昌铨
  • 27篇张国民
  • 26篇王若柏
  • 26篇陈有发
  • 26篇毛可
  • 25篇梅世蓉
  • 25篇祝治平
  • 22篇李辉
  • 21篇杜学彬
  • 21篇赵和云

传媒

  • 332篇地壳形变与地...
  • 323篇西北地震学报
  • 197篇地震
  • 162篇地震地质
  • 161篇地震学报
  • 129篇中国地震
  • 106篇国际地震动态
  • 97篇地球物理学报
  • 81篇华南地震
  • 80篇华北地震科学
  • 79篇地震研究
  • 72篇内陆地震
  • 70篇地震地磁观测...
  • 53篇高原地震
  • 52篇科学通报
  • 42篇中国地震学会...
  • 37篇地震学刊
  • 32篇地壳构造与地...
  • 31篇山西地震
  • 28篇1990年中...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11篇2006
  • 8篇2005
  • 14篇2004
  • 18篇2003
  • 10篇2002
  • 18篇2001
  • 24篇2000
3,7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环型场激发机制
叶正仁 安镇文 张新武 滕春凯
该成果在理论上提出了地幔混合对流模型,其特色和创新在于根据板块处于动力学平衡状态的观测事实,考虑板块和下软流圈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地幔介质的运动由二个动力学过程叠加组成,一为自由对流、一为由表面速度场激发的强迫对流。二者...
关键词:
关键词:地幔对流
地下水逸出氡和溶解氡观测系统的合理设计被引量:6
1993年
本文依据大量观测事实并参考前人所做的工作,对地下水中逸出氡和溶解氡观测系统合理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观测井口装置中主支管空间位置的合理设计、逸出气“集气腔”的大小以及气体(包括自由气体和逸出气体)与液体的分离程度等。根据上述几点并结合井孔自身的不同条件,本文设计出了两种比较合理的井口装置模型,该模型的设计对今后逸出氡和溶解氡观测系统的改造和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张新基张炜
关键词:地下水地震
地震电磁辐射研究的进展被引量:4
1993年
地震前的电磁辐射现象已经在许多震例中被证实。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的一种新方法研究,我国近年来在震前电磁辐射的机理、前兆现象、观测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概述了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并介绍了国家地震局电磁辐射研究技术组的活动以及在云南、北京两地所做的对比观测试验的一些初步结果。
修济刚吴培稚张德齐
关键词:地震预报电磁辐射短临前兆
一个消减带之上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残片——安徽饶拨寨超镁铁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4
1995年
安徽饶拨寨岩体主要由方辉橄榄岩组成。该岩体有两个特点:(1)糜棱岩化作用强烈,(2)有广泛的地幔交代作用证据。微量元素、REE和Sr,Nd同位素资料表明,饶拨寨岩体更接近大陆岩石圈地幔而不是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残片。计算的与堆晶岩平衡的熔体成分具岛弧玄武岩的特征。地幔流体的来源可能与早先存在的消减作用有关。饶拨寨岩体可能是位于消减带之上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楔碎片。
张旗马宝林刘若新赵大升樊祺诚李齐李秀云
关键词:岩石圈地幔交代作用超镁铁岩
大灰厂跨断层形变资料的地震信息识别被引量:4
1995年
利用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断层蠕动模型在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大灰厂台跨断层地形变资料在1989年大同地震前后出现的较大幅度变化进行了异常属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个时期的异常变化尽管叠加有一定的降雨影响,但蠕动模型计算得出的地表变化理论值与实际变化有一定程度的符合,显示出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八宝山断层局部地段在大同地震前后可能存在着与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及应力调整有关的构造活动。
李志雄吴邦素高旭
关键词:断层蠕动地震前兆信息识别
唐山地震前后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被引量:17
1997年
根据精密水准重复测量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应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围地区震前22年至震后9年间地壳形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地壳不稳定区先出现在外围,由外向内扩展包围震源区,震源区出现不稳定但不失稳;经过短暂稳定,又出现由外向内的第2次不稳定过程,导致震源失稳.失稳前出现的“形变空区”与“地震空区”及“断层闭锁区”其空间分布重叠,出现时间略有先后;震源区断层出现临界预滑动后地震发生.地壳形变场演化过程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能相互印证,支持以坚固体为核的孕震系统演化模式.
周硕愚施顺英帅平
关键词:地震地壳变形形变场
台湾海峡7.3级地震余震活动的月相效应被引量:8
1998年
利用福建地震月报目录,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Ms7.3地震的余震活动月相效应进行了研究。对一定震级以上的频次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台湾海峡余震活动在一个朔望月内的变化是有起伏的,起伏明显地受月相的调制,起伏的变化在朔、望、上下弦附近出现相对极值,并且频次起伏的幅度可达地震活动平均频次的80%以上,从而证明了余震活动的月相效应是明显存在的,其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另外,通过对月相效应的谐波分析还表明,余震月相效应的基本特征是具有1/4月波和半月波的周期性。研究余震活动的月相效应对强余震的预报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吕琪琦丁鉴海
关键词:余震活动台湾海峡地震活动性震级
系统科学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1990年
本文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探讨灾害在天、地、生三大领域的横向联系和相互关系,并通过国内外大量灾害资料分析,证明不同的灾害既有独特的发生规律,又有密切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触发、因果、局整和同步的系统联系。
张荣富韩键刘兰妮
关键词:灾害学防灾措施生物圈
地震动对人生理反应的影响初探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采用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模拟地震振动台上进行了在真实地震波作用下心理反应试验,研究了地震动作用下人的生理变化过程。
王虎栓
关键词:地震动
铜及其合金过硫酸盐快速氧化法
铜及其合金的氧化处理所获得的黑色氧化层,广泛用作仪表、光学仪器和日用品的装饰。目前国内对铜及其合金黑色处理一般采用过硫酸盐碱性氧化工艺,这种工艺是五十年代由苏联传至我后一直沿用至今。由于该工艺槽液不稳定,处理少量零件后就...
关键词:
关键词:氧化膜优选法铜合金
共37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