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艳李绍华叶晓晓更多>>
- 发文基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刑事证明责任分担中的举证倒置——以法律经济学为分析视角
- 2012年
- 刑事证明责任分担中出现了举证倒置的立法规定,比如在部分持有型犯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中,这与传统的无罪推定、保障人权理念产生了冲突。通过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以理性人的假设出发,基于控诉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成本--收益之间的衡量、公平--效率之间的博弈,论证了它的合理性。
- 叶晓晓
- 关键词:刑事证明责任举证倒置法律经济学
- 刑事诉讼中程序辩护与诉讼监督关联性研究
- 2013年
- 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和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对,刑事诉讼各阶段中刑事司法部门的职责和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违反规定行为,辩方可以启动程序辩护.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程序辩护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了较为具体的程序,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对违反程序、侵犯被迫诉人权利行为的监督和救济义务.在维护法律统一实施和公平正义方面,程序辩护和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具有诸多关联性.
- 蓝向东
- 关键词:非法证据刑事诉讼诉讼监督
- 证明科学语境下对自由证明原则和相关性原则的新思考
- 2008年
- 证明科学是对对事实进行处理的一种科学,它包含了各种跨学科的知识含量,并且对法官和律师而言具有实证的操作意义。但自然科学实验室与法庭所面临不同条件,相应地司法证明中的真相亦有别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真相。证明科学首先要面对的是自由证明原则问题,现代证据科学认为事实发现的基础在于观察和理性,只要来源于观察所得并符合理性定律即为符合条件的证据。作为证据法的基石,可采性规则侧重于何种证据能够进入到法庭的视野中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科学化司法证明中对可采性与相关性间的关系提出了新见解——具有可采性的证据未必具有相关性。
- 王佳
-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的反思与完善被引量:12
- 2015年
-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有利于促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悔过自新、回归社会并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然而自新法实施以来,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了瓶颈,并未发挥立法预定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概念含义模糊、混用;立法规定之间相互矛盾;与酌定不起诉制度界限不明。为提高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规定的科学性,完整性与实用性,应当厘清附加条件、适用条件、义务三概念的内涵,分析附加条件存在的问题,探究与酌定不起诉之间的界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策。
- 董林涛
-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义务酌定不起诉
- 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行为初论被引量:3
- 2011年
-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中技术过失的危害性开始突显出来。无论从归因还是归责的角度看,"技术过失"都不是单纯的意外事故,技术过失实际就是人的过失。技术过失的浅层次危害包括财产损失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损害,深层次危害则包括"非传统安全威胁",因而昭示了刑法处罚的现实意义。目前网络犯罪的罪刑体系缺失了过失犯罪这一重要的评价环节,应当增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过失犯罪,并增加单位犯罪的条款,以建立适应网络空间中过失犯罪的罪刑体系。
- 李怀胜
- 关键词:网络社会危害性
- 比较法视野下我国搜查措施之理论反思被引量:2
- 2015年
- 我国有证搜查还处于内部控制、自我约束和事后监督的阶段。被搜查者的合法权利不得不严重依赖于侦查人员搜查的文明程度。而无证搜查立法的拘谨与侦查实践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国搜查措施所存在的问题,显示出搜查措施对侦查机关的规范和约束力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被搜查者权利的保障仍有所不足。我国不仅需要完善有证搜查制度,而且更需要建立和规范以同意搜查为核心的无证搜查制度,以追随刑事诉讼现代化之步伐,实现法治中国之梦想。
- 徐磊
- 关键词:无证搜查救济
-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法制教育被引量:8
- 2005年
- 青少年犯罪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在介绍美国和日本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且针对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以期能够减少、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 王顺安李绍华
-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社会问题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