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强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篇段六拨油田
  • 1篇盐岩
  • 1篇油田
  • 1篇渗流
  • 1篇渗透率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 1篇微相
  • 1篇裂缝孔隙度
  • 1篇裂缝渗流
  • 1篇孔隙
  • 1篇孔隙度
  • 1篇缝洞
  • 1篇缝洞系统
  • 1篇测井
  • 1篇测井资料
  • 1篇沉积微相
  • 1篇储层

机构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李强
  • 1篇刘晓东
  • 1篇杨玉志
  • 1篇沈伟成
  • 1篇杨宇
  • 1篇冯文光
  • 1篇符伟兵
  • 1篇王庆魁
  • 1篇吕新东

传媒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测井资料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被引量:1
2009年
碳酸盐岩储层大多发育裂缝。其渗透率不仅仅受到基质孔隙度的影响,而且受到裂缝的影响。文章通过交会图技术分析,认为本地区的渗流方式可分为基质渗流和裂缝渗流。求取裂缝孔隙度等参数,并将其作为建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渗透率模型的一个输入。建立的模型预测储层渗透率结果与岩心分析值相比较有很好的吻合性,对储层的评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晓东符伟兵李强
关键词:测井资料碳酸盐岩渗透率裂缝渗流裂缝孔隙度
同一油田网状河与辫状河沉积微相的比较研究及其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本文对网状河与辫状河从沉积环境、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体系等方面入手,论述了两种河流沉积微相模式及其与油藏的关系,并阐述了不同沉积模式对分层作用、注水开发、吸水状况以及单井产能的影响。充分分析和利用两种河流沉积微相的不同特征,对油田的生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强王庆魁沈伟成杨玉志
关键词:段六拨油田
多缝洞系统气水模式动态解释的数值模拟论证
2009年
缝洞型气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多次出水,用常规气藏的理论常不能解释其发生的原因。文中利用缝洞型储层气水模式C和对应的双孔模型,从数值模拟角度证明了这种模式可以解释气井多次出水的状况。
吕新东冯文光杨宇李强
关键词: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