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洋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林业生态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层
  • 1篇亚高山
  • 1篇针阔混交
  • 1篇针阔混交林
  • 1篇苔藓
  • 1篇土壤-作物系...
  • 1篇农业
  • 1篇农业模式
  • 1篇迁移
  • 1篇丘陵
  • 1篇丘陵区
  • 1篇作物
  • 1篇作物系统
  • 1篇污染
  • 1篇污染土
  • 1篇污染土壤
  • 1篇混交

机构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阿坝州川西林...
  • 1篇四川省林业勘...

作者

  • 3篇张健
  • 3篇刘洋
  • 2篇杨万勤
  • 2篇吴福忠
  • 2篇刘凯
  • 2篇李勇
  • 1篇张丹桔
  • 1篇王伟
  • 1篇胡开波
  • 1篇郭伟
  • 1篇黄玉梅
  • 1篇刘旭
  • 1篇王守强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苔藓凋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川西亚高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10.02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54.96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839.70%;苔藓储量为2.4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11.4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72.23%,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683.2g/(kg.h)下降为256.5g/(kg.h);凋落物储量为7.59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4.0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317.22%,吸水速率经过24h从8530.1g/(kg.h)下降为321.4g/(kg.h)。(2)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9.37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45.7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766.05%;苔藓储量为2.1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9.68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54.85%,吸水速率经过24h从6444.4g/(kg.h)下降为231.4g/(kg.h);凋落物储量为7.24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1.2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292.68%,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004.9g/(kg.h)下降为251.4g/(kg.h)。因此,无论是持水量、持水率,还是吸水速率,混交林都强于针叶纯林。两种林分下,苔藓、凋落物持水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苔藓、凋落物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郭伟文维全黄玉梅张健张丹桔刘洋刘旭王伟
关键词:川西亚高山苔藓凋落物持水性能
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种植模式对铅(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被引量:5
2011年
为了解间作和轮作组成的农业种植模式对中轻度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定点调查了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模式(M1玉米+红薯-小白菜+菠菜,M2玉米+生姜-茎用芥菜,M3水稻)作用下,土壤中Pb含量的变化以及Pb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迁移和分配的特征,采用有时序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了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发现,土壤Pb含量变化在模式M1、M2中表现为显著下降后持平的"L"形特点(降幅10.65、13.91),M3中为显著下降(降幅14.17)。Pb在作物非食用器官中含量是食用器官的1.10~33.00倍。玉米和稻谷食用器官中Pb的含量安全,生姜受到中度Pb污染,红薯、小白菜、菠菜等食用器官中Pb污染较严重,人体通过模式中作物日摄入Pb总量是WHO/FAO标准的4.23倍,但由于人体对Pb具有的耐性和清除机制、食用前对农产品的加工措施、当地农户将红薯和菠菜等作为猪饲料使用,以及现今社会人类日常饮食种类的丰富性等,有效地降低了农产品中Pb含量超标对人体危害的风险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是显著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排序结果为M2〉M1〉M3。
刘凯李勇张健杨万勤刘洋吴福忠
关键词:农业模式土壤
不同农业种植模式土壤-作物系统中Zn的分配与迁移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解不同农业种植模式土壤-作物系统中Zn的含量与变化,研究了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典型农业种植模式(M1:玉米+红薯-小白菜+菠菜,M2:玉米+生姜-茎用芥菜,M3:水稻)土壤和作物中Zn的分配和迁移特征。结果发现,土壤全量Zn含量变化在M1、M2中表现为显著下降后又显著上升的特征,M3中为显著下降。作物食用器官Zn含量特征为蔬菜作物(小白菜、菠菜、茎用芥菜)>根类作物(红薯、生姜)>谷物类作物(玉米、水稻)。除小白菜外,作物非食用器官中Zn含量均显著大于食用器官。
刘凯张健杨万勤吴福忠刘洋李勇胡开波王守强左明华
关键词:土壤作物迁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