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发展与环境变化被引量:5
- 2011年
-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分析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发展类型、时空过程,揭示库区城镇变化的驱动力,探索了城镇扩展与人口城镇化关系,研究城镇环境变化特征。三峡库区城镇规模发展不均衡,库尾城市规模庞大,库中、东部区县级城市规模较小,而乡镇的比例占城镇面积24%;在过去15a中,建城区规模扩大172%,高于全国省会城市发展水平72%;三峡库区城镇规模扩大的同时,东西城镇规模差距逐步缩小,三峡工程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城镇发展以侵占了优质耕地资源为代价,耕地占城镇变化83%;城镇用地变化与人口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镇空间发展快于人口城镇化过程,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及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在2007年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13%,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受地形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城市分维数和坡度分别增加1.2%和1.04°,城市向潜山区扩展或搬迁的同时,城市空间的完整性下降。
- 张磊吴炳方袁超朱亮王鹏周月敏
- 关键词: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库淹没遥感
- 三峡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6
- 2010年
- 为了更好地把握水库建设期三峡库首地区土地资源变化情况,以秭归县为试验区,利用1992、2002、2007年多源多时相融合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3个时期1:50000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众多非自然因素作用,秭归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1992-2007年间园地面积比原来增加248.14%,旱地面积减少20.32%,乔木林减少0.59%,草地减少8.04%,人工表面面积增加141.84%,水体面积增加90.86%;园地、旱地、人工表面、水体等地类在1992-2002年和2002-2007年2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使用转换矩阵分析地物类型转换背后的驱动因素作用;根据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等指数的计算结果,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把握土地利用动态演替规律,为后期水库管理运行提供建议。
- 王鹏吴炳方张磊周月敏朱亮钮立明张宁
-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程度
- 三峡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被引量:6
- 2011年
- 分析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对后三峡管理运行期土地资源保护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用1992、2007年两期1:50 000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10mDEM数据等,基于GIS栅格运算,研究秭归县15a来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园地是变化面积最大的地类,而园地、人工表面是面积增长率最高的地类。旱地、园地变化在地形的分异呈现互补性,主要发生在海拔<800m、坡度<25°、非阳坡地区;灌木林在海拔>1 100m、坡度范围15~45°及阳坡、半阳坡面积增加较多,乔木林向灌木林转换主要发生在海拔>1 100m、坡度25~35°、阳坡及半阳坡地区;乔木林减少面积最多在35~45°、阳坡地区;草地减少主要发生在低海拔、15~35°、阴坡地区。建设时期下的各种政策是这些变化发生的主因。在未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条件下,缓解人地关系压力必须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障土地利用集约化。
- 王鹏张磊吴炳方朱亮钮立明张宁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DEM
- 秭归县植被结构演变及土壤侵蚀评价被引量:2
- 2011年
- 为详细了解水库建设期秭归县植被结构演变及土壤侵蚀风险情况,使用TM和SPOT等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的秭归县1992、2007年1:50 000土地利用分类、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风险及1999~2007年SPOTVEGETATION NDVI等。利用景观格局方法研究植被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植被结构与土壤侵蚀风险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992~2007年,植被景观格局更加破碎,斑块离散程度变大,多样性提高,乔、灌等仍是优势类型,受不同人类政策的影响,不同类型植被类型景观特征响应表现出差异性。植被覆盖度得到改善,其中秭归中南部植被水平密度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对降低土壤侵蚀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水库周边地区作为人类活动扰动的集中区,水土保持任务依然艰巨。通过遥感和GIS手段分析区域土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变化背后的驱动机制和限制因素,甄别人类活动影响力,为研究三峡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王鹏吴炳方张磊李伟萍朱亮张宁钮立明
- 关键词: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遥感GIS
- 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耕地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本文通过三峡工程建设前后15年三峡库区耕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和耕地变化分析,揭示出耕地变化的影响因子。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垦殖指数为0.25,三峡工程建设期,耕地资源减少4%,平均每年递减3 977hm2。耕地占补比例为26∶1,占补不平衡,土地承载能力不足;减少耕地中优质耕地占61%,耕地质量总体下降;库区2007年人均耕地为0.069hm2,低于国家18亿亩红线要求人均耕地的0.089hm2,人地关系紧张,而城市化过程减轻了农村人口耕地资源的压力;引起耕地减少的原因包括城市发展、退耕还林/草、果业发展和水库淹没,城市发展是主要原因,三峡工程蓄水淹没的耕地只占减少耕地的16%;目前,三峡库区仍有18%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水土流失严重。
- 张磊吴炳方朱亮王鹏
- 关键词:耕地变化三峡库区驱动力遥感水库淹没
- 三峡库区典型区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区域发展双向效应分析
- 本文选择三峡库区西部代表性区域-重庆渝北(1560km)作为研究区,以SPOT52.5m全色与10m多光谱为遥感数据源,在影像大气纠正、几何精纠正、数据融合等处理基础上,基于面向对象的自动分类方法获得了区域土地覆被专题信...
- 周月敏吴炳方张磊朱亮王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