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系统梳理近十年甲状腺超声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进展、知识结构。方法 以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为来源数据库,检索2013~2023年关于甲状腺超声人工智能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中、英文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图谱,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共纳入9515篇文献,涉及34个机构,119个关键词。知识图谱显示,中文文献发文量整体较英文文献发文量高,中、英文文献发文量分别自2013、2018年起逐年上升,近两年增长速度减缓。发表中文文献较多的作者包括姜珏、詹维伟、罗渝昆、周琦、雷小莹、张波等,发表英文文献较多的作者包括Paul、Saba、Suri等。国内231个机构、国际226个机构发表了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超声科(21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10篇)、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研究室(5篇)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5篇);英文文献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包括浙江大学(9篇)、上海交通大学(7篇)、中山大学(7篇)和华中科技大学(7篇)。机构间合作关系主要以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的国内机构,以及以North Eastern Hill Univ为核心的国际机构。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中文文献主要集中在多模态超声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方面;英文文献更偏向于机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方向。结论 国内及国际研究人员对于甲状腺超声人工智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仍需加强跨机构、跨团队、跨区域的多中心协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背景:有实验表明聚羟基乙酸支架材料已成功在裸鼠及大型哺乳动物体内构建形成了组织工程化软骨、骨、肌腱等组织,将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能否在裸鼠皮下形成血管样结构?目的:采用新生婴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接种于片状聚羟基乙酸形成的复合物移植于裸鼠皮下,验证其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可行性。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1/06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新生婴儿脐带来源于本院妇产科健康新生儿,经产妇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选用26只3~4周龄清洁级裸鼠,雌雄不拘,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聚羟基乙酸购自Alban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新生婴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接种于片状聚羟基乙酸材料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该复合物包绕于硅胶管使成管状结构后移植于20只裸鼠皮下为实验组,将未接种细胞的单纯聚羟基乙酸置入其余6只裸鼠皮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置入后第2,6周后取出两组移植物进行大体观察,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III因子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裸鼠2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结果:移植物置入2周后,两组移植物均有管状结构形成;置入6周后,对照组管形结构消失,围绕硅胶管有极薄的纤维组织包裹形成,抽去硅胶管后,纤维组织失去支撑,无法维持管型结构。实验组抽去硅胶管后,新生组织仍维持管型结构。②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物置入2周后,两组均可在镜下观察到大量未完全降解的聚羟基乙酸,对照组内少有细胞成分,实验组内可见多量细胞存在;置入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