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静

作品数:13 被引量:343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玉米
  • 6篇春玉
  • 6篇春玉米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东北三省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农业
  • 2篇指标体系
  • 2篇农地
  • 2篇农地利用
  • 2篇气候变化背景
  • 2篇降水
  • 2篇APSIM
  • 1篇单位面积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玉米产量
  • 1篇指标体系与方...
  • 1篇中国农业

机构

  • 1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土地勘测...
  • 1篇联邦科学与工...

作者

  • 13篇王静
  • 8篇杨晓光
  • 8篇刘志娟
  • 6篇吕硕
  • 3篇郝晋珉
  • 3篇荀欣
  • 3篇王恩利
  • 3篇李克南
  • 2篇段瑞娟
  • 2篇刘园
  • 1篇肖禾
  • 1篇潘影
  • 1篇张晓彤
  • 1篇张晓煜
  • 1篇王晓军
  • 1篇陈阜
  • 1篇李涛
  • 1篇赵锦
  • 1篇宇振荣
  • 1篇李勇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农村经济
  • 1篇资源.产业
  • 1篇2010农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龙江省春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本文基于三江平原降水资料和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百分位法确定了各站点的极端降水阈值,结合极端降水频率、强度、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极端降水持续日数等指标,分析了三江平原极端降水的年际间变化特征,不同等级的降水量变化及作...
王静杨晓光刘志娟
APSIM玉米模型在东北地区的适应性被引量:48
2012年
利用东北地区6个典型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玉米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对APSIM模型(农业生产系统模型)在东北玉米产区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先依据各站第一组玉米试验数据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调试、确定,再利用另一组试验数据检验模型模拟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地上部总生物量和产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APSIM模型模拟的播种至出苗、开花和成熟各阶段天数与实测天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误差分别为0~2.0、0.7~2.0和0.7~2.3d;哈尔滨地区模拟的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总生物量相对均方根差分别为33%和11%,模拟效果较好;黑龙江哈尔滨、海伦、泰来,吉林桦甸、通化和辽宁本溪的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的NRMSE分别为18%、13%、4%、4%、5%和2%。说明APSIM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过程、地上部总生物量动态变化过程和最终产量具有较好的模拟结果,验证后的APSIM模型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以上结果为今后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玉米生产潜力以及解析产量形成的限制因素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与支撑。
刘志娟杨晓光王静吕硕李克南荀欣王恩利
关键词:玉米APSIM适应性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被引量:59
2005年
本文应用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价值,估算了山西大同市1996-2003年土地利用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阐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同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目标。
段瑞娟郝晋珉王静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类型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影响被引量:47
2014年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特征,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1961—20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基于东北三省7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指标,在分析1981—2010年较1961—198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可能种植北界变化的基础上,利用APSIM-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各气象站点逐年的雨养产量,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春玉米雨养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变化特征,并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的气候适宜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春玉米的可能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了158.3—285.8 km,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增加了3.87×104 km2,占东北三省土地面积的4.91%。(2)1981—201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比例由81.14%增加为86.66%,其中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比例由36.61%减少为34.82%,而次高产区则由44.53%增加到51.85%,低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8.86%减少为13.34%。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单产减少40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扩大,特别是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7.0%。(3)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稳产区、稳产区和次稳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80.20%增加为89.28%,且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比例由40.97%增加为49.97%,而低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9.80%减少为10.72%。(4)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61.09%增加为83.00%,但最适宜区面积比例由18.83%减少为6.67%,可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20.08%减少为10.33%。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
赵锦杨晓光刘志娟吕硕王静陈阜
关键词:气候变化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
基于主观偏好和景观空间指标的农业景观特征偏好模型:以北京市11个农业景观特征区域为例被引量:13
2010年
本研究以北京市11个农业景观特征区域的真实照片为评价资料,通过对46位环境相关专业大学生进行的平衡非完全区组排序评判测试得到他们对不同景观照片的偏好数值。以250m为边长的正三角形在2006年110000土地利用图上截取出照片所对应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了反映该照片景观特征的空间格局指数。利用多元逐步回归,以相对应的空间格局指数以及主观判断得到的绿色覆盖度和管理水平等共11个指标,分别针对不同景观特征区域构建景观偏好模型。研究表明,除各指标在权重上的差异外,有些指标在不同特征区域内,甚至在对景观偏好影响的方向上都有所差异:绿色覆盖度、管理水平、斑块黏合度、斑块聚合程度、分维度指数均体现出对景观可视偏好的正向影响,开阔地比例在可视范围体现了对景观偏好的逆向影响,而斑块数量、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干扰比例和林地比例在不同景观特征分区内则表现不同的影响趋向。
张晓彤李良涛王晓军肖禾纪宁王静
关键词:景观特征农业景观
东北三省春玉米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随着人口增加、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粮食生产能力及粮食安全受到广泛重视。然而,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远远低于作物潜在产量,如何利用有限耕地生产更多粮食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区,其春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9%,该区玉米产量提升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论文以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61—2010年气候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作物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PSIM-Maize)和数理统计方法,解析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域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差及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提升东北三省春玉米产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结果】东北三省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农户实际产量之间产量差(总产量差)呈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分布(P<0.01),即由南向北递减,由西向东递减,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4.8—11.9 t·hm^(-2)。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可获得产量之间的产量差(产量差1)、可获得产量与农户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产量差2)均呈现随经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这与春玉米生长季内降水量分布有关。产量差1变化范围在0.06—3.2 t·hm^(-2)之间,产量差2地区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1.7—8.0 t·hm^(-2),主要是由于栽培管理措施的差异造成的。从全区50年平均来看,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间的产量差为64%,其中由于不可转化的技术因素、农学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限制的产量差分别为8%、40%和16%。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过去50年(1961—2010)研究区域春玉米各级产量差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其中总产量差和产量差3呈显著缩小趋势(P<0.01),每10年分别缩小1.55 t·hm^(-2)和1.40 t·hm^(-2),但产量差1和产量差2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结论】东北三省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农户实际�
刘志娟杨晓光吕硕王静LIN XiaoMao
关键词:东北三省玉米
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5
2012年
利用华北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作物资料,验证APSIM-Wheat作物模拟模型区域尺度有效性,结合1961—2007年47年逐日气候资料,分析冬小麦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和水氮限制产量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了气候因素对冬小麦不同等级产量潜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对APSIM-Wheat模型在华北地区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区域化模型在华北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华北地区冬小麦各层次产量在时间上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带状分布,不同层次产量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别:冬小麦潜在产量从东北向西南减少,水分限制产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氮限制产量从东向西先增加后降低在山东济宁地区达到最大;河北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和水氮限制产量的高值区,同时为水分限制产量的低值区,增加灌溉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途径;山东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和水分限制产量的高值区,水氮限制产量的低值区,增施氮肥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途径;河南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的低值区,辐射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决定冬小麦潜在产量时空分布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为生长季内总辐射,总辐射与潜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决定冬小麦水分限制产量分布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为冬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候要素对于冬小麦水氮限制产量空间分布特征的解释方差较小,仅为0.48,故土壤等其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不改变作物品种,冬小麦各级产量潜力呈下降趋势,造成其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总辐射下降以及随积温增加冬小麦生长季缩短,决定冬小麦产量潜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总辐射和降水量。
李克南杨晓光刘园荀欣刘志娟王静吕硕吕硕
关键词:气候变化冬小麦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产量潜力的时空特征被引量:23
2018年
以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当地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春玉米多年试验资料和县级春玉米实际产量资料,使用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PSIM-Maize),分析研究区域春玉米1961—2015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及实际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解析气候波动对产量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5年,研究区域春玉米潜在产量平均值为12.2 t·hm^(-2),且呈现明显的经向和纬向空间分布,即由南向北递减、西部高于东部.研究区域春玉米可获得产量平均值为11.3 t·hm^(-2),与潜在产量呈相似的分布特征.在目前农户的栽培水平下,春玉米农户潜在产量和农户实际产量全区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5和4.5t·hm^(-2).在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区潜在产量、可获得产量和农户潜在产量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0.34、0.25和0.10 t·hm^(-2)·(10 a)^(-1).农户实际产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1.27 t·hm^(-2)·(10 a)^(-1).气候波动使东北三省春玉米潜在产量、可获得产量和农户潜在产量年际间波动范围分别为10.0~14.4、9.8~13.3和4.4~8.5 t·hm^(-2).
刘志娟杨晓光吕硕王静LIN Xiao-mao
关键词:东北三省玉米
黑龙江省春玉米产量潜力及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9
2012年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春玉米不同水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潜力之间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制约春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方法】以黑龙江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当地气候资料、作物生育期、栽培管理措施和土壤资料,使用区域尺度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分析研究区域春玉米1981—2010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明确春玉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内春玉米产量潜力与玉米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分布趋势一致,西部高于东部,产量潜力年际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春玉米雨养产量分布特征与生长季降水量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中部高于东西部的趋势,降水量愈少的地区,雨养产量低且稳产性愈差;最近30年研究区域82%的站点雨养产量呈下降趋势,雨养产量的不稳定性远高于产量潜力的不稳定性,气候土壤生产力区域特征为西部齐齐哈尔和绥化地区最低。近30年因降水变化造成的产量差呈增加趋势,表明生长季干旱发生风险加大。【结论】降水是制约黑龙江省西部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可通过灌溉提高产量;中部伊春地区、通河地区和牡丹江地区,水分不是限制春玉米产量的因素,提高产量的途径是改良土壤条件及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在雨养条件下,东部的三江平原通过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可提高产量16%—22%。
王静杨晓光杨晓光吕硕刘志娟李克南荀欣刘园
关键词:春玉米
农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被引量:32
2005年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包括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程度。鉴于农地与“三农”问题的特殊关系 ,农地利用社会效益反映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 ,构建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和农民发展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定性 (德尔菲法 )和定量 (AHP法 )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应用于河北省曲周县 1996~ 2 0 0 2年 4个年际纵向对比 ,揭示出其社会效益的演化。
王静郝晋珉段瑞娟
关键词:农地利用指标体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