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洋

作品数:17 被引量:294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亚高山
  • 5篇川西亚高山
  • 4篇凋落
  • 4篇土壤
  • 3篇凋落物
  • 3篇巨桉
  • 2篇地被物
  • 2篇动物多样性
  • 2篇多样性
  • 2篇亚高山森林
  • 2篇幼苗
  • 2篇植被
  • 2篇森林凋落物
  • 2篇土壤动物
  • 2篇土壤动物多样...
  • 2篇群落
  • 2篇胁迫
  • 2篇林分
  • 2篇林分类型
  • 1篇氮沉降

机构

  • 17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林业调...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阿坝州川西林...
  • 1篇四川省林业勘...
  • 1篇广元市林业和...

作者

  • 17篇刘洋
  • 11篇张健
  • 7篇杨万勤
  • 5篇闫帮国
  • 5篇黄旭
  • 3篇吴福忠
  • 3篇胡开波
  • 3篇刘凯
  • 2篇朱天辉
  • 2篇郭丽
  • 2篇李婷
  • 2篇苏江峰
  • 2篇郑磊
  • 2篇张静
  • 1篇林晓倩
  • 1篇潘远智
  • 1篇陈亚梅
  • 1篇涂利华
  • 1篇李泽波
  • 1篇周宇爝

传媒

  • 4篇林业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经济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机理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本研究通过平板稀释法、平板对峙法从核桃根部皮层筛选出一株对核桃根腐病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1A,通过形态特征测定、理化特性分析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芽胞杆菌(Bacillus sp.),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KJ865856;其抑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拮抗菌对核桃根腐病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抑菌率达63.33%;此外,该菌对板栗疫病菌等几种不同的林木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通过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降解真菌细胞壁中蛋白质和纤维素,破坏病菌菌丝,病菌生长受到抑制。该拮抗菌能够显著抑制核桃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孢子萌发抑制率达74.89%,病菌菌丝表现为菌丝扭曲、断裂,分支增多并缠绕,菌丝颜色加深等。盆栽生防效果研究显示,该拮抗菌对各组核桃根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采用该拮抗菌预处理具有相对较好的生防效果。
刘洋朱天辉郑磊张静兰浩洋郭志斌
关键词:内生细菌芽胞杆菌抗菌机理
放牧干扰梯度下川西亚高山植物群落的组合机理被引量:4
2010年
为了阐明放牧干扰对川西亚高山区域植物群落的组合过程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了放牧干扰梯度下的功能群均匀度和群落谱系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干扰较轻的阔叶林与针叶林样地,部分样方的功能群均匀度显著高于无效模型,随着干扰梯度的增强,功能群均匀度呈线性下降,样方平均值从0.930降至0.840,其高于无效模型的次数也逐渐降低,干扰程度较大的草甸中出现部分样方的功能群均匀度显著低于无效模型。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强,群落的谱系结构指数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净关联指数平均值由–0.634逐渐增加至2.360,邻近类群指数由–0.158上升至2.179。草甸与低矮灌丛受干扰较为严重,其大部分样方的谱系结构指数显著高于随机群落,表明干扰群落的谱系结构呈聚集分布。功能群均匀度与谱系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生境筛滤效应与种间竞争作用的平衡决定着群落的组合过程。干扰降低了竞争作用,促进了少数耐干扰功能群的优势地位,造成功能群均匀度下降,同时通过生境筛滤作用,使群落的谱系结构呈现出聚集分布;而未干扰的群落中由于竞争作用的效应,功能群均匀度较高,谱系结构也更加分散。研究区域植物群落的功能群均匀度与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表明物种间特别是相似物种间的竞争限制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说明,生态位分化和物种间的相互竞争在物种共存与群落组合中具有重要作用。
闫帮国文维全张健杨万勤刘洋黄旭李泽波
关键词:植物群落
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数量、养分归还量及分解动态被引量:91
2006年
研究四川洪雅县4种不同密度下巨桉人工林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及分解动态。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凋落物产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4个巨桉人工林年凋落规律相似,5月是全年凋落物产量的高峰期,1月凋落量最低;4个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大量元素年归还总量分别为95.32、86.90、67.72和66.37kg·hm-2,且N>K>Ca>Mg>P,叶是养分归还的主要组分,春夏两季叶养分归还量最大;枝、叶的平均年失重分别为18.2%和36.1%,分解系数分别为0.176~0.214和0.383~0.445,半衰期分别为3~4年和1~2年,周转期分别为14~17年和6~8年。5种元素释放率大小顺序为Mg>Ca>K>N>P,养分归还1年后,P出现富集,N先富集后释放,大部分K、Ca、Mg被释放。
刘洋张健冯茂松
关键词: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分解速率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趋势性需要。已有的效益评价体系主要反映在生态效益、费用成本和产出收益等方面。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尚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通过对规范指标筛选原则、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动态更新的指标库等方法实现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化的可行性的探讨,认为指标库的首要特点应是动态更新性,可借鉴美国EBI指标体系管理及更新方法管理指标库。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以生态效益评价为重点,又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加强对我国效益评价体系的规范化研究,有助于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效益评价的准确客观性、不同时空研究的可较性等。采用指标库方法建立我国退耕还林效益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刘凯胡开波王守强左明华刘洋张健李婷
关键词:退耕还林
四川省3种乡土树种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对3个乡土树种光合生理的影响,为乡土树种在干旱区的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3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桢楠(Phoebe zhennan)实生苗在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的光合生理响应。【结果】干旱胁迫下3种乡土树种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显著降低;干旱胁迫下红椿和香樟的比叶面积显著下降,而桢楠的比叶面积没有明显变化,3个树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减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大,3种乡土树种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显著下降,红椿和桢楠的胞间CO2浓度(Ci)下降,香樟的胞间CO2浓度(Ci)上升。研究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乡土树种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干旱程度越大,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受到抑制的程度越大。【结论】从3个树种幼苗对干旱胁迫响应的光合生理特性来看,红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香樟,桢楠是3种乡土树种中最耐旱的树种,适合在较为干旱的地区造林。
郭丽梁俊林赵永辉罗丹刘洋
关键词:光合生理干旱胁迫红椿桢楠
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基质质量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川西高山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冷杉(Abies faxoniana)天然林、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矮曲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天然林4种典型林分类型下的3个层次[新鲜凋落物层(L)、发酵层(F)、腐殖质层(H)]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凋落物分解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对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包括水溶性组分(WSC)及有机溶性组分(OSC)、酸溶性组分(ASE)及酸不溶性组分(AIR)的含量进行分析,以揭示亚高山森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的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WSC、OSC、ASE含量均随分解的进行不断减少,且分解前期的淋溶释放量高于分解中后期,而AIR含量及表征4种凋落物酸溶性和酸不溶性组分含量相对比例的LCI指数(lignocellulose index)随分解的进行却呈现上升趋势。4种林分凋落物L层的WSC含量及白桦、冷杉、云杉凋落物L层OSC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F、H层,而F、H层间差异不显著;而杜鹃凋落物OSC含量则表现为L层>F层>H层,且各层间均差异显著。林分类型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WSC、OSC、AIR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但对ASE和LCI指数影响却不显著。4个林分比较而言,阔叶林凋落物的WSC、OSC含量高于针叶林,AIR含量低于针叶林,白桦WSC含量在L、F层均最高。研究认为,分解阶段和林分类型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基质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对各组分的影响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谌贤刘洋唐实玉杨帅陈亚梅杨林郑海峰李洪杰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林分类型水溶性组分
自然恢复过程中川西亚高山林草交错带地被物储量及持水性能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以采伐封禁后形成的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林草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恢复过程中地被物储量和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植被的自然恢复进程,地被物的储量和最大持水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地被物的持水效应增强。枯落物储量占地被物储量的51.48%~76.85%,其最大持水量占地被物层最大持水量的32.4%~61.32%。枯落物层是涵养水源的优势层,但苔藓层在整个地被物层中的水文生态效应也十分显著。苔藓层和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分别为自身干重的6~7倍和3~4倍,苔藓的最大持水率表现为草甸〈草灌〈灌丛〈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原始针叶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草甸〈原始针叶林〈草灌〈针阔混交林〈灌丛〈次生阔叶林。地被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随植被的自然恢复显著增加,变化规律为草甸〈草灌〈灌丛〈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原始针叶林。地被物的吸水速率在前0.5 h最大,随着时间推移吸水速率逐渐降低,到24 h趋近于零。苔藓层的平均吸水速率大于枯落物层,地被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可用Q=aln(t)+b和V=kt^n(R^2〉0.9)进行拟合。采伐干扰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能增加苔藓的生物量和枯落物的储量,保护天然林有利于促进现有群落尽快演潜和恢复到该区稳定的顶极群落,对亚高山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刘洋张健杨万勤李贤伟闫帮国黄旭苏江峰赖刚
关键词:地被物持水性能植被恢复采伐干扰
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种间差异被引量:18
2017年
为了了解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在不同分解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自然状态下凋落物的3个层次——新鲜凋落物层(L)、发酵层(F)、腐殖质层(H))模拟凋落物分解的不同阶段,对川西亚高山不同林分类型(岷江冷杉天然林、粗枝云杉人工林、白桦天然林、杜鹃矮曲林)凋落物的碳氮磷(C、N、P)及可溶性碳氮磷(DOC、SN、SP)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及分解阶段将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水溶性磷含量均随着分解过程的不断进行而降低,分解初期快速淋溶,而分解中后期释放变缓。4种林分比较而言,水溶性碳氮磷含量表现为:白桦>杜鹃>冷杉>云杉,阔叶树种凋落物的可溶性碳氮磷普遍高于针叶树种,尤其在分解初期。针叶树种凋落物SN在分解过程中呈现释放模式,而阔叶树种SN呈现先富集后释放模式。凋落物C含量随着分解的不断进行而降低,冷杉、白桦及杜鹃N含量呈现先富集后释放的趋势,分解阶段对云杉与白桦各层P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冷杉却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而杜鹃则是在分解后期P含量显著降低。从总体来看,亚高山森林凋落物C/P和N/P均显著小于全球平均水平,凋落物C/N、C/P、N/P、DOC/C、SN/N、SP/P均随着分解的不断进行呈现降低的趋势。分解初期白桦和杜鹃DOC/C显著降低,而冷杉则在分解后期显著降低。冷杉N/P先升高后降低,杜鹃N/P随着分解的不断进行呈现升高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分解进程和养分循环提供了依据。
谌贤刘洋刘洋邓静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林分类型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巨桉林凋落叶分解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2008-01—2010-01,对华西雨屏区巨桉人工林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gN.m-2a-1)、低氮(5gN.m-2a-1)、中氮(15gN.hm-2a-1)和高氮(30gN.m-2a-1),把年施氮量分12等份,每月下旬对各处理施氮(NH4NO3),探讨氮沉降持续增加对巨桉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过程的影响,及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是否存在限制值。结果表明:巨桉凋落叶在分解初期存在一个质量快速损失的淋溶期,而分解后期(14个月以后)质量损失极其缓慢,残留凋落物处于较稳定状态;氮沉降显著抑制了巨桉凋落叶后期分解,并且低氮处理抑制作用最强,但氮沉降对凋落物养分释放过程无明显影响;自然分解状态下,巨桉凋落叶分解限制值大约为90%(CK),而氮沉降使得这一限制值降低,并且低氮(限制值大约为72%)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胡红玲张健刘洋涂利华向元彬
关键词:氮沉降巨桉凋落叶分解养分释放
五种湿地植物组合对城市污水净化效果的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为研究各植物生长状况及其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筛选出净化效果优良的植物组合。选取旱伞草、马蹄莲、黄菖蒲、再力花、千屈菜、睡莲6种优势湿地植物构建5种组合,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比研究各植物组合生长状况及净化能力。结果表明:(1)各组合植物在污水中生长良好,生物量增长率均在45%以上。(2)五种植物组合对总氮(TN)、铵态氮(NH_4^+-N)、总磷(TP)的净化效果均较好,对pH改善作用明显。但植物组合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再力花+伞草+黄菖蒲+睡莲(T+C+I+N)、再力花+伞草+千屈菜(T+C+L)对TP的净化效果最好,最终去除率达99.21%、97.63%,而再力花+旱伞草+黄菖蒲(T+C+I)对TN的净化效果较好,最终去除率达99.01%;各组合对NH_4^+-N的去除表现差异不显著。(3)处理时间对植物组合的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影响,30~36d时污水的净化效果最佳。综合评价表明,再力花+旱伞草+千屈菜(T+C+L)、伞草+再力花+黄菖蒲(T+C+I)的综合净化能力最强,且适应力强、景观效果佳,可作为最优植物组合应用于污水净化。
李婷杨恒潘远智周宇爝刘洋郭丽
关键词:植物组合城市污水氮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