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

作品数:39 被引量:743H指数:17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8篇小麦
  • 14篇冬小麦
  • 13篇籽粒
  • 7篇氮肥
  • 7篇花后
  • 6篇淀粉
  • 6篇小麦籽粒
  • 6篇秸秆
  • 6篇还田
  • 6篇谷蛋白
  • 6篇谷蛋白大聚合...
  • 5篇淀粉粒
  • 5篇施氮
  • 5篇粒度
  • 5篇粒度分布
  • 5篇酶活性
  • 5篇秸秆还田
  • 5篇HMW-GS
  • 4篇玉米
  • 4篇土壤

机构

  • 39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安徽科技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德州学院
  • 2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烟草总公...
  • 1篇江苏徐州甘薯...
  • 1篇潍坊科技学院
  • 1篇泰山科学技术...

作者

  • 39篇李勇
  • 28篇王振林
  • 21篇尹燕枰
  • 11篇李文阳
  • 10篇王平
  • 8篇闫素辉
  • 8篇陈晓光
  • 7篇陈金
  • 7篇骆永丽
  • 6篇梁太波
  • 6篇杨东清
  • 5篇崔正勇
  • 5篇戴忠民
  • 5篇耿庆辉
  • 5篇陈二影
  • 5篇李彩虹
  • 5篇杨卫兵
  • 5篇蒋高明
  • 4篇彭佃亮
  • 4篇郭俊祥

传媒

  • 14篇作物学报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生态学报
  • 3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工程研究(跨...

年份

  • 4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亚精胺对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的调控效应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探究外源亚精胺(Spd)对水分亏缺下冬小麦小花发育动态、结实特性、内源激素含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泰科麦33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灌水WW(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和水分亏缺WD(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2个水分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外源Spd对水分亏缺下小麦强势小花的发育无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加快了弱势小花的发育进程。正常灌水条件下喷施Spd显著提高了小麦穗基部的可孕小花数(FF)、结实粒数(GN)和结实率(GS)。正常灌水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Spd提高1,2,3,4花位的结实粒数,分别提高4.6%,9.1%,21.8%,57.1%和0.7%,1.4%,4.1%,31.5%,同时提高弱势小花内源Z+ZR的含量,在开花前2~6 d,强势小花的Z+ZR高于弱势小花,水分亏缺处理强势小花和弱势小花的ABA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从开花前14 d至开花期,小麦小花中Spd、Spm和Put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正常灌水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喷施Spd处理后提高小花中内源Spd和Spm,降低Put的含量,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01%和20.83%。因此认为,水分亏缺条件下外源喷施Spd,增加了弱势小花内源Spd、Spm和Z+ZR含量,提高弱势小花(Z+ZR)/ABA的比值,同时加速弱势小花的发育,抑制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进而改善结实特性,从而提高小麦穗粒数,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孔祥张鑫黄翠骆永丽李勇金敏
关键词:水分亏缺小花发育亚精胺
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被引量:34
2012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了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品种济南17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程度弱光响应的差异,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理论依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分别对两品种进行25%(S1)、50%(S2)和90%(S3)的弱光处理,以正常光照(S0)为对照。结果表明,S1和S2处理提高了小麦灌浆期内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而S3处理提高了花后0~6d旗叶叶绿素含量和Fv/Fm,之后显著低于对照;随弱光程度增强旗叶花后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升高,而叶绿素a/b比降低。S2和S3处理显著抑制了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而S1处理增强了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小麦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同处理条件下,与泰农18相比,济南17的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系统II(PSII)活性较强,同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较慢,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使叶片功能免受破坏,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75%光照条件下(S1)的小麦抗氧化酶具有较高活性,叶片膜脂化程度低,抗逆性较强,旗叶Pn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多穗型品种比大穗型品种更能适应黄淮麦区小麦生育后期光照不足的生产条件。
徐彩龙尹燕枰蔡瑞国王平李勇郭俊祥陈二影翟学旭刘铁宁王振林
关键词:穗型弱光光合特性抗氧化代谢
高浓度臭氧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采用开顶式同化箱(open-top chambers,OTCs)装置,设置活性碳过滤大气(CF,[O3]<10μg.kg-1)和高臭氧(O3)浓度(HO,约为80μg.kg-1)两个处理,研究开花后高浓度O3对大豆农艺性状、叶面积、叶绿素、抗氧化系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F)同期相比,HO处理植株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降低;HO处理下植株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AsA)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膜脂过氧化进程加快;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有效结荚数、籽粒数、百粒重和产量都有所降低,其中产量降低了4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李彩虹李勇乌云塔娜吴光磊蒋高明
关键词:臭氧大豆叶绿素抗氧化酶
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HMW-GS积累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在225kghm?2施氮水平下,设置起身肥(SE,GS30)、拔节肥(JT,GS32)和孕穗肥(BT,GS41)3个追施氮肥处理(底追比1:1),研究了追肥时期对强筋小麦济南17和弱筋小麦鲁麦21籽粒HMW-GS积累和GMP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籽粒HMW-GS于花后14d均已形成,济南17籽粒HMW-GS和GMP含量均高于鲁麦21,说明强筋小麦具有较强的谷蛋白积累能力。济南17成熟期籽粒HMW-GS和GMP含量以SE处理最高,施氮时期后移其含量呈下降趋势。JT处理显著提高鲁麦21灌浆中后期HMW-GS的积累速度,延长HMW-GS的快速积累期。济南17SE处理和鲁麦21JT处理的籽粒x型亚基(1、4或5、7)在灌浆中后期的积累速率显著提高。追肥时期对y型亚基的积累速率无显著影响。追氮时期后移均提高两品种籽粒GMP小颗粒的(粒径<12μm)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降低大颗粒(粒径>100μm)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济南17粒径>12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因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鲁麦21粒径>12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则降低。含4+12亚基的强筋小麦济南17比含5+10亚基的弱筋小麦鲁麦21偏向于更高的大颗粒体积比例,说明亚基间的聚合和GMP颗粒的分布不仅与亚基类型有关,而且与单位面粉中亚基的含量密切相关。
曹丽王振林戴忠民尹燕枰翟学旭倪英丽蔡铁李勇王平陈二影郭俊祥陈晓光
关键词:小麦施氮时期
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性的关系被引量:89
2011年
【目的】明确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氮肥和多效唑调节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方法】以小麦品种烟农21和藁城8901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氮肥和多效唑对小麦不同时期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的影响以及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同品种条件下,与低施氮(225 kg.hm-2)处理相比,高施氮(300 kg.hm-2)处理降低了茎秆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的活性,茎秆木质素含量、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而喷施多效唑显著提高茎秆PAL、TAL和CAD的活性,木质素含量、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提高,倒伏面积和倒伏程度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抗倒伏指数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5);木质素含量与PAL、TAL和CAD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4CL酶活性相关不显著。【结论】高施氮量处理降低了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木质素含量,茎秆抗倒伏能力降低。而施用多效唑显著提高茎秆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和木质素含量,进而增强了茎秆抗倒伏能力。
陈晓光石玉华王成雨尹燕枰宁堂原史春余李勇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木质素酶活性
“鸡-玉米-小麦”有机模式与“玉米-小麦”常规模式生产力之比较研究: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被引量:9
2010年
本研究以山东省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为例,通过货币及能值分析,以1年为周期,比较"鸡-玉米-小麦"有机模式与"玉米-小麦"常规模式生产力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模式净货币收入为常规模式的3.8倍,2种模式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3和1∶1.8;系统能值投入表现为:有机模式为常规模式的22.8%,化肥占常规模式能值投入的91.32%,成为其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有机模式能值产出和系统产出率分别为常规模式的1.7倍和7.5倍。投入相同量的能值,有机模式比常规模式产生更多的支持与服务功能,表现出"低投入、高产出"农业特点。
乌云塔娜李玉灵蒋高明李彩虹李勇吴光磊张璐
关键词:能值货币
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淀粉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花后弱光影响小麦淀粉分子积累和结构形成,进而使面粉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本研究以非糯小麦轮选987和糯小麦农大糯50206为材料,设置3个花后遮光处理(不遮光、遮光30%和遮光60%),研究了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小麦籽粒中淀粉组分及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弱光胁迫使小麦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减少,A-型淀粉粒比例增加,淀粉相对结晶度增大。花后光照强度降低,轮选987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澥值和反弹值增大,而农大糯50206淀粉的上述参数则呈减小趋势。轮选987淀粉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随弱光胁迫的增强而降低,而糊化焓呈增加趋势;相反,农大糯50206淀粉的上述热力学特征参数呈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A-型淀粉粒体积比例与相对结晶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稀澥值、糊化时间和糊化焓呈显著负相关,与最终黏度和反弹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小麦花后光照强度降低影响籽粒淀粉组分和粒度分布,从而改变了淀粉的晶体、糊化和热力学特性。
刘希伟张敏李勇张玉春宋霄君赵城蔡瑞国
关键词:冬小麦遮光粒度分布理化特性
外源ABA和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被引量:68
2011年
【目的】探讨喷施外源脱落酸(ABA)或赤霉素(GA)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其灌浆进程的影响,为激素调控提高籽粒的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山农1391和藁城8901两个品种,籽粒灌浆初期喷施ABA或GA两种外源激素于穗部,定期取籽粒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用三次多项方程式对籽粒灌浆进程进行模拟并分析相关参数。【结果】喷施外源ABA或GA均能显著增加两个品种的粒重。外源ABA或GA对粒重的调控存在粒位效应。喷施ABA显著增加强势粒粒重,喷施GA使强势粒和弱势粒粒重均显著增加。喷施外源ABA显著提高籽粒ABA含量,喷施外源GA显著提高籽粒GA含量,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籽粒IAA和CTK的含量,尤其是喷施外源GA效果更为明显。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均能延长籽粒的灌浆持续期,喷施ABA显著提高灌浆初期强势粒的灌浆速率,而喷施GA显著提高灌浆中后期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结论】喷施外源ABA或外源GA通过改变籽粒内源激素水平,调节灌浆起始时间和籽粒灌浆持续期,进而调控籽粒粒重的形成。喷施AB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粒重来增加粒重的,喷施GA是通过提高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粒重来增加粒重的。
杨卫兵王振林尹燕枰李文阳李勇陈晓光王平陈二影郭俊祥蔡铁倪英丽
关键词:强势粒弱势粒内源激素籽粒灌浆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5
2016年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对土壤耕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设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连续3年旋耕秸秆不还田、连续3年旋耕秸秆还田和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每种耕作方式下均设4个施氮水平,施氮量依次为165、225、300和360 kg hm^(-2)。与旋耕相比,深耕促进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且增施氮肥能提高秸秆腐解速度,从而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降低了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结果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且增施氮肥不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旋耕提高了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随之减小,孔隙度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2年旋耕1年深耕比连续旋耕增加了1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层容重,增加了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和10~30 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连续3年旋耕造成冬小麦减产,尤其是秸秆不还田处理,第3年产量较第1年下降5.0%~8.7%;旋耕秸秆还田较旋耕不还田平均增产7.3%~8.9%,但在第3年产量下滑;而旋耕还田后适时深耕还田比连续旋耕还田平均增加有效穗数14.5%,增加穗粒数5.7%,产量平均提高7.6%。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225、300和360 kg hm^(-2)氮肥水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宜采取秸秆还田、2年旋耕1年深耕、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种植模式。
庞党伟陈金唐玉海尹燕枰杨东清崔正勇郑孟静李勇王振林
关键词:耕作模式秸秆还田氮肥
秸秆还田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济麦22(JM22)为材料,于2015—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测定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处理:秸秆还田(S1)与无秸秆还田(S0);副区为氮肥处理:设置施氮水平分别为0(N1)、180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N4),基追比例均为1∶1。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同一时期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单施氮肥相比较,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增幅为0.24%~6.75%,增加施肥量有利于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的提高。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效率,增加了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韩明明李文倩陈金李勇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还田氮效率氮肥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