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

作品数:167 被引量:1,247H指数:20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8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8篇医药卫生
  • 17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3篇细胞
  • 43篇软骨
  • 35篇骨细胞
  • 32篇软骨细胞
  • 32篇干细胞
  • 30篇体外
  • 28篇骨髓基质
  • 25篇纤维细胞
  • 23篇基因
  • 23篇成纤维细胞
  • 22篇缺损
  • 20篇基质
  • 20篇基质干细胞
  • 20篇骨髓基质干细...
  • 17篇种子细胞
  • 16篇组织工程化
  • 13篇骨髓
  • 13篇骨组织
  • 12篇增殖
  • 9篇逆转

机构

  • 163篇上海第二医科...
  • 5篇上海组织工程...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上海市儿童医...
  • 2篇潍坊医学院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辽宁省人民医...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市组织工...
  • 1篇上海市组织工...
  • 1篇北京朝阳医院

作者

  • 163篇刘伟
  • 152篇曹谊林
  • 119篇崔磊
  • 30篇刘德莉
  • 29篇周广东
  • 18篇柴岗
  • 16篇张艳
  • 15篇吴娟娟
  • 15篇胡晓洁
  • 15篇王敏
  • 14篇商庆新
  • 13篇夏万尧
  • 13篇祝联
  • 12篇李卿
  • 10篇刘天一
  • 10篇陆峻泓
  • 9篇张涤生
  • 8篇王丹茹
  • 8篇王晓云
  • 8篇陈兵

传媒

  • 3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3篇中华实验外科...
  • 1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0篇组织工程与重...
  • 8篇中华创伤骨科...
  • 6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国外医学(生...
  • 4篇中华整形外科...
  • 4篇实用美容整形...
  • 4篇细胞与分子免...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3篇中国生物医学...
  • 3篇中国生物工程...
  • 3篇中国实用美容...
  • 2篇眼科研究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年份

  • 5篇2007
  • 12篇2006
  • 29篇2005
  • 63篇2004
  • 35篇2003
  • 13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90
1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医学技术在肢体淋巴水肿中的应用
1990年
肢体慢性淋巴水肿是一种淋巴管结构与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该病的检查手段主要x线碘油直接淋巴管造影和核医学检查。直接淋巴管造影虽可了解淋巴管的形态,但须切开皮肤及淋巴管内插管,操作复杂,不宜重复进行,还可并发碘过敏和油性造影剂栓塞肺血管,可能加剧淋巴水肿。
刘伟干季良张涤生马寄晓黄文义
关键词:核医学技术淋巴水肿
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扩增猪耳软骨细胞老化的规律
2007年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体外扩增软骨细胞的老化规律。方法细胞取自猪耳弹性软骨,实验分两组:培养液含10ug/L b-FGF组(简称bFGF组),培养液无bF-GF组(简称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多代细胞,按5×10^7个/ml浓度与30%Pluronic F-127/Ham’s F-12混合,按每一样本0.5ml注射到猪自体皮下,8周后取材,从大体观察、称重及组织学染色,对再生的软骨组织进行评价。结果bFGF组和对照组从第3代开始均未能形成软骨组织,bFGF组第2代软骨细胞和原代比较,在两周内扩增70倍,是对照组的12.7倍,且体内能形成很好的软骨。结论应用bFGF体外扩增的软骨细胞在第3代开始老化,失去成软骨能力,种子细胞应取第2代,可兼顾适量细胞数与具备成软骨能力。
丁小邦高建华夏万尧陈兵周广东崔磊刘伟曹谊林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软骨细胞
多孔β-TCP用于构建长骨组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探索新型的多孔 β 磷酸三钙 (β TCP)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应用效果。分别应用单纯 β TCP(对照组 )和骨髓间质干细胞 (bonemarrowstemcells ,BMSCs)、β TCP复合物 (实验组 )修复狗尺骨 2cm的骨缺损 ,术后通过X光片、核素扫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判断长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X片观察 :3月时 ,实验组尺骨缺损由内植物较好的桥接 ,内植物边缘模糊 ,管腔及内植物与缺损断端之间有新生骨形成 ;对照组尺骨缺损处的内植物明显变形 ,出现密度不均的裂解颗粒 ,其与缺损断端连接处有新生骨形成。 6月时 ,实验组尺骨缺损被伴有骨髓腔的新生骨连接 ,有皮质骨形成 ;对照组尺骨缺损被高密度影连接 ,没有骨髓腔和明显皮质骨形成 ,尺骨远端直径明显细于实验组。核素扫描的延迟相骨显像 :1月和 2月时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3月时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大体观察 :3月时可见 ,对照组尺骨直径明显小于实验组 ,实验组的骨缺损处新生物的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对照组的内植物周围有纤维组织紧密包裹 ,难于分离。 6月时可见 ,实验组新生骨色泽红白相间 ,明显已被塑形 ;对照组新生骨体积、形状不完整。HE观察 :3月时 ,实验组 β TCP的孔隙中 ,可见新生骨在表面贴附生长 ;对照组 β TCP的孔隙中有类骨质形成 。
祝联袁捷王敏陈付国周广东崔磊刘伟曹谊林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颌面骨缺损预塑形技术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对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预塑形,探讨其在治疗颅颌面骨缺损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10只成年杂交犬,均拟行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颌面骨缺损实验研究(下颌骨节段缺损,颅骨全层缺损),螺旋CT连续薄层容积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后行三维重建,按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模拟手术,并转换成*.stl文件格式,快速成型机制造骨缺损三维实体模型,据此制作阴模,填充磷酸三钙高温烧结后制成多孔支架,复合骨髓基质细胞后回植,螺旋CT检测组织工程骨和骨缺损完全匹配情况。结果:10例均按预设计制备骨缺损三维实体模型,据此制备个性化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手术回植和骨缺损完全匹配。结论: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可对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进行预塑形,对未来组织工程技术治疗复杂性颅颌面骨缺损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柴岗张艳袁捷胡晓洁王敏刘伟崔磊曹谊林
关键词:骨缺损
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复合物构建骨组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研究犬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体外成骨活性和在犬体内异位成骨能力 ,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抽取成年犬骨髓 ,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 ,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诱导、扩增后 ,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成骨活性。将培养的第 3代细胞与藻酸钙所形成的复合物植于犬皮下 ,3月后行组织学检测。 结果体外培养的BMSCsVonKossa染色可见钙结节 ,AKP染色及I型胶原、Osf2 /Cbfα1、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先后呈现阳性 ;透射电镜下见基质钙化 ;组织学检测提示细胞 -藻酸钙复合物体内培养 3月后形成骨样组织。 结论BMSCs在大量扩增的同时 ,在一定条件下能向成骨细胞分化 ,细胞与藻酸钙复合物能在具免疫力的哺乳动物皮下形成骨样组织。
王敏翁雨来胡晓洁刘伟冯希平曹谊林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藻酸钙
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软骨、肌腱缺损的实验研究
曹谊林商庆新刘伟崔磊刘彦春刘永涛刘德莉夏万尧吴娟娟
该项研究结合以往在免疫功能缺陷的裸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肌腱的研究基础,应用组织工程技术,在具有完全免疫功能的自体哺乳动物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与肌腱组织;应用组织工程化软骨与肌腱,在自体动物体内,模拟甚至超出临床组...
关键词:
关键词:修复术动物实验
生物反应器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生物反应器内构建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行性。方法从6月龄毕格犬的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分别获取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将平滑肌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置于生物反应器内(搏动频率75次/m in;扩张量<5%)培养3周,接种内皮细胞继续培养1周后取新生血管,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生物反应器内培养的组织工程化血管大体观察具有良好的弹性,管腔圆;平滑肌纤维成分排列规则且有层次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平滑肌细胞呈棕黄色层状排列,内皮细胞于血管内侧呈单层排列。结论应用生物反应器可构建具有良好弹性的组织工程化血管。
许志成李宏杨军刘天一刘阳崔磊刘伟曹谊林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血管
脱细胞真皮基质重建表皮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在已经能使烧伤面积超过全身面积90%的患者得以存活下来。治疗过程中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创伤部位皮肤迅速与永久的重建。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自体薄层皮片移植,这种方法虽可以使创面安全、可靠的愈合,但这种方法常导致创面挛缩、瘢痕形成及供区皮肤的创伤。挛缩与瘢痕形成程度与真皮的多少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真皮替代物的研制受到了相当的重视。目前已经有多种真皮替代物问世,如胶原海绵、聚乙醇酸等。就一种真皮替代物-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与使用方法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相应的预测。
杜鸣刘伟曹谊林
关键词:脱细胞真皮基质表皮大面积皮肤缺损真皮替代物
软骨形态发生蛋白1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探讨软骨形态发生蛋白1(CDMP1)生长因子体外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取包皮环切术后丢弃的真皮组织共3例,分离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以含10%胎牛血清的F12培养液加入CDMP1(终浓度为100ng/ml)进行诱导,未加CDMP1的作为对照。观察细胞多次传代后(P2、P5、P10)细胞表型分化情况;调整CDMP1浓度分别为10、30、100、300ng/ml,观察诱导后软骨细胞表型的变化;单层培养与微团块培养成纤维细胞分别体外诱导7、14d,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诱导前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Ⅱ、Ⅳ、Ⅹ型胶原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诱导前后Ⅱ型胶原、SOX9、蛋白聚糖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CD29、CD105、CD106、CD166及细胞诱导后Ⅰ、Ⅱ型胶原表达。结果细胞多次传代后(P5、P10)仍可表达特异软骨基质Ⅱ型胶原与蛋白聚糖,Ⅱ型胶原阳性细胞率与P2诱导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MP1浓度为10、30ng/ml诱导7、14d,均未见Ⅱ型胶原与蛋白聚糖表达;CDMP1浓度为100、300ng/ml时,Ⅱ型胶原与蛋白聚糖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层培养成纤维细胞诱导14d后,软骨基质表达消失;微团块三维培养诱导14d,软骨基质仍保持表达。RTPCR检测诱导后ActRI/ALK2,BMPRIA/ALK3,BMPRIB/ALK6基因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在CDMP1生长因子诱导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体外扩增后可保持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能力,细胞分化与CDMP1浓度、细胞三维培养条件及BMPR介导有关。
崔磊尹烁邓辰亮李宇琳杨光辉陈富国刘伟刘德莉曹谊林
关键词: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真皮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脂肪来源细胞体外增殖规律及定向诱导分化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脂肪组织由整形外科吸脂术获得(19例,31.5±5.8岁)。酶消化法分离抽吸物中细胞,体外扩增至第10代,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累计倍增数目,明确其体外生长规律和增殖能力:通过对表面抗原CD29、CD105、CD106、CD166、CD49d、CD34、CD31、3G5等的检测分析脂肪来源细胞的群体组成;分别向软骨、骨、脂肪定向诱导,进一步明确该细胞群体定向分化能力。实验表明.每300ml脂肪抽吸物平均可获得5×10^7个有核细胞,体外扩增10代,平均每代倍增数目为1.59±0.224,累计倍增数目为15.53。流式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干细胞相关抗原CD29、CD105、CD106、CD166等表达率均〉60%,但与造血系相关的CD34、CD31表达率也分别达到7.3%、29.2%。ADC向软骨诱导可检测到Ⅱ型胶原表达;向成骨诱导可见矿化结节形成.并可检测到AKP、Osteonectin基因表达;向脂肪诱导可检测到PPARr2、GLU-4、Leptin基因表达.细胞内有脂滴形成。脂肪来源的细胞获得量大,体外增殖能力强,并含有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细胞.有可能作为组织构建的种子细胞。
张英周广东杨平尹烁刘德莉崔磊刘伟曹谊林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增殖分化潜能体外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