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宁

作品数:13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盆地
  • 4篇地质
  • 4篇冲断带
  • 3篇地质结构
  • 3篇分布及成因
  • 3篇层结构
  • 2篇油气
  • 2篇盆地南缘
  • 2篇准噶尔盆地
  • 2篇准噶尔盆地南...
  • 2篇南缘
  • 2篇勘探
  • 2篇冲断构造
  • 1篇地表
  • 1篇地表过程
  • 1篇地球系统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剖面
  • 1篇地质意义
  • 1篇页岩

机构

  • 13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作者

  • 13篇王丽宁
  • 9篇陈竹新
  • 8篇雷永良
  • 6篇李伟
  • 5篇杨庚
  • 2篇管树巍
  • 2篇李本亮
  • 1篇孟庆洋
  • 1篇李莉
  • 1篇胡文瑞
  • 1篇侯秀林
  • 1篇张朝军
  • 1篇季建清
  • 1篇胡英
  • 1篇靳久强
  • 1篇张丹锋
  • 1篇闫淑玉
  • 1篇陈元千
  • 1篇钟大赉
  • 1篇赵星

传媒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2014年中...
  • 1篇第八届中国含...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北地区多构造变形层结构、分布及成因
川西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至中三叠统的海相克拉通盆地构造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在关键构造期形成了差异性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结构。震旦系灯影组整体西薄东厚,顶部发育内克拉通裂陷,控制形成了震旦系顶面东部隆起和西部沉...
陈竹新李伟雷永良杨庚王丽宁
关键词:冲断构造冲断带层结构
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被引量:6
2018年
利用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英雄岭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深浅分层的构造特征;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是英雄岭构造带构造变形的关键时期,受先存的古构造正断层的影响,在该时期沉积的暗色泥岩、膏岩盐等软弱岩层的不均衡分布是控制英雄岭构造带构造特征差异的因素。古近纪,阿尔金断裂开始活动,英雄岭构造带在弱伸展构造环境下发育正断层,控制暗色泥岩、膏岩盐等软弱岩层的发育;新近纪,东昆仑断裂开始活动,柴西英雄岭构造带在强挤压构造环境下形成现今的正反转构造特征。
邵绪鹏管树巍靳久强沈亚孟庆洋王丽宁王鹏
关键词:构造物理正反转构造柴达木盆地
川西北地区多构造变形层结构、分布及成因
川西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至中三叠统的海相克拉通盆地构造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在关键构造期形成了差异性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结构。中—新生代三期主要挤压作用形成差异的多构造变形层剖面结构和空间分布。其中,中三叠统之...
陈竹新李伟雷永良杨庚王丽宁
关键词:盆地
文献传递
川西北地区深层构造地质结构与勘探方向分析
<正>研究区为川西北盆地及西侧的龙门山北段冲断带和北部的米仓山冲断带。主要基于地表地质调查、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及构造变形时间的分析,揭示川西北地区深层-超深层不同时代隆坳结构、残余地层分布、演化过程和中-新生代复杂的挤压构...
陈竹新李伟雷永良杨庚王丽宁
文献传递
川西北地区多构造变形层结构、分布及成因
<正>川西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至中三叠统的海相克拉通盆地构造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在关键构造期形成了差异性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结构。震旦系灯影组整体西薄东厚,顶部发育内克拉通裂陷,控制形成了震旦系顶面东部隆起和...
陈竹新李伟雷永良杨庚王丽宁
文献传递
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2023年
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是地表层圈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热点。主要从数理分析、数值模拟和野外实证3个方面对近30年来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以往因果效应的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表层圈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造山带更适合作为一个在内、外动力能量驱动下不断演化的开放系统来进行研究。总是趋向于平衡状态演化的造山系统会响应内、外动力条件的变化,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内、外动力因素,但内、外动力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造山演化的系统观跳出了以往因果效应的思维局限,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气候—构造—剥蚀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鲁学云季建清王丽宁钟大赉
关键词:地表过程地球系统
楔形构造在山前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中的作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被引量:19
2012年
介于复活的天山造山带与稳定的准噶尔克拉通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产物,也是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推挤的直接结果。前陆冲断带吸收了来自造山带的水平缩短构造位移量后,克拉通一侧构造趋于稳定。准噶尔盆地南缘与世界上多数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相似,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发现其中的楔形构造非常典型,是前陆冲断带内部冲断构造位移量消减的主要方式之一,控制着前陆冲断带分布范围和变形方式。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主要由南侧的天山造山带向北逆掩冲断,但是大部分冲断构造位移量是通过楔形构造反向传递后消减。紧邻天山北麓的齐古-喀拉扎-昌吉等构造带,山前深部的楔形体沿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向北扩展过程中,部分位移量沿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层向南消减,并切割上覆地层形成第一排背斜带,另一部分位移量则继续向北传递,在断坡位置引发褶皱变形,形成霍-玛-吐第二排构造带和安集海-呼图壁第三排背斜带。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二、三排构造带中-新生界内部发育多个小型的构造楔型体,这些互相叠置的楔型构造横向延伸不大,加大了构造变形的复杂性和构造圈闭识别的难度。
李本亮管树巍陈竹新John H Shaw雷永良王丽宁赵星
关键词:前陆冲断带准噶尔盆地南缘
泛指数产量递减模型在评价美国页岩气田井控可采储量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1年
众所周知,页岩层是烃类的源岩层。页岩气是吸附于页岩微颗粒表面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气。评价页岩气地质资源量的方法是重量体积法。由于页岩的渗透率极低,常以纳达西(nano Darcy)级别表示(1 nD=10^(-9)D=10^(-6)mD),而吸附气处于饱和的吸附状态。因此,页岩吸附气的开发,需要通过钻水平井多段压裂,降压解吸后才能投产。对于页岩气田,每口水平井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开采单元,因此,需要先评价井控的可采储量,而后再评价页岩气田的可采储量。本文基于Baihly提出的归一化产量递减曲线位移法,利用陈元千近年提出的泛指数产量递减(GEPD)模型,对美国的Barnett、Woodfort和Haynesville三个大型页岩气田的井控可采储量和评价区的可采储量进行了有效的评价,并对页岩气井产量的递减率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其结果完全符合实际页岩气井的产量递减特征。这一特征就是,气井初期的产量递减得快,在生产20个月后的产量递减逐渐变慢。同时,笔者对现有的五种递减模型进行了简评。
陈元千徐良王丽宁
川西北地区构造地质结构与深层勘探层系分区被引量:27
2019年
川西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期间遭受多个阶段性区域构造活动影响,深层发育复杂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在关键构造期形成了包括震旦系灯影组阶梯状台地、志留纪末西部古隆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陆缘等特征性的构造和沉积结构。晚三叠世以来的中—新生代多期不同方向的陆内挤压构造作用则形成了盆地周缘及内部的复杂冲断褶皱构造。龙门山北段冲断带前缘发育深层原地冲断构造,表现为受下三叠统和下寒武统中的两套滑脱层控制而成的多层次变形结构,包括浅层褶皱构造、中层薄皮冲断构造和深层基底卷入构造。米仓山冲断带前缘主要表现为受下三叠统盐滑脱层分隔的双层变形结构,包括浅层单斜构造和深层叠瓦逆冲构造。盆地内部则主要表现为晚期形成的多排北东东向基底卷入褶皱变形。川西北地区深层有利勘探层系和区带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震旦系灯影组有利勘探层系主要分布于川西北东部和北部地区,以九龙山构造带、梓潼向斜带、盐亭斜坡带最为有利;下古生界受加里东古隆起和晚期褶皱改造,盆地中西部深层最为有利,以梓潼向斜带为典型;上古生界有利区则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北段及其前缘地区,中构造层隐伏薄皮冲断构造带是重点勘探领域。
陈竹新李伟李伟王丽宁杨光雷永良尹宏苑保国
关键词:冲断带震旦系古生界古隆起
震动压实作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与机械压实作用相比,震动压实作用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更大,对其开展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以在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古近系首次发现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岩心、薄片以及分析化验等定性定量资料为基础,系统阐述了震动压实作用的宏观、微观特征,定量研究了其压实强度,分析讨论了其形成机理、演化过程以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和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随着成岩作用的演化,震动压实作用宏观上发育波状岩层、砂岩脉、石香肠、液化负载构造、扁豆状、球枕状和火焰状构造等特征,微观上发育颗粒间中等强度接触、刚性颗粒被压折、碎边、双晶错位、塑性颗粒形变、颗粒波状消光、软韧性颗粒塑性变形、颗粒定向排列等特征。由于液化震荡的作用,储层一般中等压实,很少达到强压实,颗粒接触关系以点、线接触为主。通常形成震动压实—泥质胶结成岩相,因泥质含量的不同分别形成低渗、特低渗、超低渗或者致密型储层,甚至成为良好的盖层。由于沉积分异作用,极易形成源储共生型油气藏,首选有利目标区通常是泥质含量相对较低、震动压实作用强度相对较弱的区块。
张丹锋胡文瑞李莉侯秀林吕洲周杨张洋王丽宁
关键词:地震成岩演化储层物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