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怀兰
-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湖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与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对兔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4/2004-06在郧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喂养21d后对照组及高脂组肌注白蛋白(2μg/k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肌注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2μg/kg),继续以前方式饲养3周(喂养42d)处死动物,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用计量组织学的方法(CD34的阳性面积)测定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结果:实验兔3组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喂养21d及42d时,高脂组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高于对照组[21d:(1.57±0.3),(1.48±0.2),(0.38±0.1)mg/L,P<0.05;42d:(1.49±0.2),(2.81±0.9),(0.37±0.1)mg/L,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42d高于21d(P<0.01)。②喂养42d时新生血管的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61.15±7.55),(12.35±2.02),0个/mm2,P<0.05]。③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CD34的阳性细胞数之间关系:呈正相关(r=0.944)。④斑块面积,斑块周径及斑块的最大厚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24.12±3.58),(1.81±0.61)%,0;斑块周径:(25.71±1.97),(6.05±1.62)%,0;斑块的最大厚度:(0.16±0.007),(0.06±0.002),0mm,P<0.05]。⑤电镜观察新生血管: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结论: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促进斑块内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其促进C反应蛋白合成可能是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之一。
- 肖敏刘峰松吕军郭怀兰毛达勇
- 关键词:内皮生长因子C反应蛋白质血管生成因子
- 兔模型心脏骤停标准的探讨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2种心脏骤停判断标准,以确立适合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心电图标准组(A组)、动脉压标准组(B组)。采用夹闭气管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分别使用2种不同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心脏骤停5min时立即复苏,观察复苏成功率和兔存活时间,监测心脏骤停前、复苏后24、48、72、96、120h6个时间点兔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结果:心肺复苏即刻成功率A组为33%,B组为86%,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兔存活时间A组为(1.38±1.04)h,B组存活时间为(58.0±41.5)h,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兔复苏后24、48、72h时间点血NSE、ALT、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与心脏骤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复苏后24~72h,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表现。结论:以平均动脉压为标准判断心脏骤停优于心电图标准,适用于标准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兔模型的建立。
- 肖敏刘菊英吕军曹峰张绪国郭怀兰罗明陈靖宜李小燕
-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