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凌

作品数:17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7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地震
  • 6篇汶川地震
  • 5篇滑坡
  • 4篇动三轴
  • 4篇动三轴试验
  • 4篇三轴试验
  • 4篇层间
  • 4篇层间错动带
  • 3篇地质
  • 3篇滑带
  • 2篇大型滑坡
  • 2篇地质灾害
  • 2篇动孔压
  • 2篇岩石力学
  • 2篇岩石损伤
  • 2篇液化
  • 2篇软弱
  • 2篇水压力
  • 2篇强度劣化
  • 2篇强震

机构

  • 17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华地建...

作者

  • 17篇裴向军
  • 17篇朱凌
  • 5篇黄润秋
  • 5篇孟祥瑞
  • 2篇杨晴雯
  • 1篇张帆宇
  • 1篇裴钻
  • 1篇张晓超
  • 1篇冯晓明
  • 1篇张子东

传媒

  • 4篇工程地质学报
  • 4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工程力学
  • 1篇岩土力学
  • 1篇灾害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九寨沟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组合选取研究被引量:19
2021年
滑坡易发性区域评价作为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的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因子选取是已有研究的薄弱部分。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w 6.5地震重灾区——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内的1022处地震滑坡点为样本数据,选取地震参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共16个滑坡控制和影响因素,在对指标因子进行共线性诊断的基础上,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在斜坡单元下开展不同因素组合,建立30个评价模型,最后在软件R中采用10折交叉验证的数据采样方法和ROC曲线进行模型准确率与预测精度评价。结果表明:LR模型在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域评价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地震滑坡主要受地震因素和地形地貌的控制影响作用,当剔除掉水文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子时,模型性能出现小幅度降低;交叉验证方法相比传统的数据取样方法,可以有效减少选择偏差和预测方差,更好地检测模型的稳定鲁棒性。研究成果可丰富地震滑坡区域评价理论研究内容,并为九寨沟地区震后快速评价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罗路广裴向军崔圣华黄润秋朱凌何智浩
关键词:边坡工程地震滑坡逻辑回归模型
基于多源数据的茂县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探测与成因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倾斜坡上的特大型倾倒体(1388×10^(4)m(3));2013年出现变形以来,最大位移量达40 m,监测期间最大变形速率达156 mm·d^(-1),对岷江下游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开展无人机(UAV)航测、人工地面调查、表面位移监测(GNSS)、钻孔、探井和高密度电法(ERT)勘察手段,对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北侧)以前缘碎块石土滑塌、中后部多级拉裂、侧缘雁列状剪切,下游(南侧)以前缘全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为特征,上游最大位移量达下游的24倍。(2)倾倒折断带埋深范围35~75 m,上游向下游倾倒深度增加;折断带厚度0.8~10.3 m,在倾倒方向上呈阶梯形态;进一步调查表明,上游折断带内发生以次级剪切带和擦痕为主要标志的剪切滑移,下游以折断带反翘和岩体原位风化为主要特征。从而认为,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变形过程属于传统“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基部折断→整体滑移”模式;下游倾倒因受前缘山体阻挡而被抑制,导致前部压应力集中,前缘岩体因受长期挤压、破碎而加速风化,斜坡整体滑移发生在挤压部位剪切破坏后,下游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是下游侧斜坡失稳的前兆;本文提出了石大关变形体“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前部挤压应力集中-基部折断→前部鼓胀、侧向裂解、反翘剪出→整体滑移”新模式。所采用形态结构调查方法和结果有助于类似斜坡灾变过程分析。
何双崔圣华裴向军朱凌蒙明辉冯晓明江耀张帆宇
关键词:ERT
汶川地震黄洞子沟右岸大型滑坡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5
2019年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映秀—北川断裂,此次地震沿约300 km地表破裂带触发了大型滑坡百余处,其中大光包滑坡、红石沟滑坡和老鹰岩滑坡发育于绵阳安州区黄洞子沟右岸不到5 km区段内,规模均超过千万方,且大光包滑坡是此次地震中最大滑坡,也是世界罕见的巨型滑坡。本研究通过大量现场照片、遥感影像和实地测绘,结合XRD、岩石薄片手段在此3个滑坡滑源区展开了详细的地质调查。结果表明:(1)先期深埋的中-缓倾构造层带为大光包滑坡提供了潜在侧滑面,与岩体结构面组合触发了大光包大型楔形体破坏;(2)红石沟滑坡发育于含多级角砾、糜棱质次级错动带的碎裂结构坡体,地震中这些倾坡外的次级错动带快速贯通形成滑坡底滑面;(3)老鹰岩滑坡主控于厚层陡倾构造带,地震中该带沿走向拉裂破坏,加之两侧陡倾结构面组合切割触发了老鹰岩大型楔形体破坏。研究进一步发现,红石沟斜坡紧临大水闸背斜轴部、老鹰岩和大光包斜坡位于其两翼,认为该背斜构造对研究区斜坡地震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本研究仅揭示了3个典型地质构造滑坡类型,汶川地震百余处大型滑坡地质构造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崔圣华裴向军黄润秋朱凌孟祥瑞
关键词: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地质构造岩体结构
汶川地震诱发黄洞子沟地质灾害链效应及断链措施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黄洞子沟地区是汶川地震触发震害最为严重,灾害链效应最为明显的地区。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借助遥感影像、雨量数据分析,揭示了震后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及特征,并归纳出了地震-滑坡-堰塞湖;地震-震裂山体-崩塌-碎屑流-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典型的地质灾害链模式。将灾害链成链动力过程划分为:孕灾环、激发环、演化环和损害环,孕灾环是前提,激发环是启动因素,演化环是过程,损害环是结果。黄洞子沟灾害链是由内外动力作用联合形成的复合型灾害链,仍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当中,并从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三个方面对灾害链的成链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黄洞子沟灾害链的现状及威胁对象,建议从损害环采取主要断链措施。
梁玉飞裴向军崔圣华朱凌高会会董源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灾害链
加卸载条件下含缺陷岩石声发射响应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选取大光包滑坡含脉状缺陷结构岩石,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统计脉状缺陷面积,进行单轴压缩和加卸载试验,研究加卸载条件下含缺陷岩石损伤声发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加卸载应力处于弹性区间试样仍有明显声发射现象产生,累计振铃次数随加卸载次数增加而增大。缺陷面积比对声发射现象有较大影响,脉状缺陷面积比越大,声发射现象更加频繁,会产生密集声发射信号;脉状缺陷面积比越小,声发射数量很少甚至不发生;卸载阶段对岩石微裂纹产生、扩展和局部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声发射现象揭示了强震过程缺陷结构与岩石非协调变形造成的疲劳损伤和强度劣化特征。
裴向军朱凌崔圣华梁玉飞
关键词:岩石力学声发射岩石损伤强度劣化
含脉状缺陷结构岩石循环加卸载损伤及强度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3
2019年
调查大光包滑坡滑带含脉状缺陷结构岩石碎裂特征,研究该类含缺陷岩石的循环加卸载破损机制,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对试样中脉状缺陷面积进行统计,分别进行单轴压缩和加卸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缺陷结构界面易构成试样的潜在破坏面,加卸载应力处于弹性区间仍能明显造成该类试样损伤。同时,缺陷面积比对试样泊松比、损伤规律和峰值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加卸载作用下脉状缺陷面积比越大,相同加卸载次数时岩石泊松比越大,造成的损伤程度越高,岩石峰值强度降低越明显;脉状缺陷面积比越小,岩石泊松比越小,造成的损伤程度越低,岩石峰值强度降低有限。研究成果揭示了地震过程中缺陷结构和岩石非协调变形造成的累计损伤和强度劣化特征。
朱凌裴向军崔圣华梁玉飞罗路广
关键词:岩石力学加卸载岩石损伤强度劣化
团块缺陷结构对岩石静动力学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颗粒流离散元法和PFC^(2D)程序构建含团块缺陷结构的岩石数值模型试样,指定试样中部1 cm半径范围为团块缺陷,通过0.1倍、1倍和10倍关系改变团块细观力学参数,构建A、B和C三种数值试样类别,分别进行三轴压缩和三轴疲劳试验。通过试样破坏特征、强度特征、团块及周边应力、应变率特征分析缺陷岩石静、动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压缩和疲劳荷载下A类试样在团块左右方向应力集中,而上下方向(包括团块内部)为低应力区;C类试样与之相反,B类试样无明显应力集中现象。无论压缩或疲劳荷载,A类试样团块应变率高于四周,C类试样与之相反,B类试样无明显应变率差异化。研究成果揭示:1)岩石内部团块状缺陷结构无论其材料强度高低均劣化岩石抗压强度;2)静动荷载加载过程中含团块缺陷岩石内部表现出应力场不均匀性和应变差异性。
崔圣华裴向军黄润秋孟祥瑞朱凌
关键词:应变率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动力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大光包滑坡是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平硐揭示该滑坡滑带形成于糜棱质化、泥化的层间错动带,且地下水从该错动带渗出。为分析强震过程饱水错动带材料动力特性,本文作者在平硐内取不同层位错动带材料C_1(粉粒为主)、C_2(粉黏粒为主)和C_3(砂粒为主),室内进行了系列动三轴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设计动荷载(40 kPa、60 kPa和80 kPa)下,C_1、C_2孔压增长缓慢,没有液化;而C_3孔压增长迅速,5%应变时动孔压增长到围压值,试样液化。(2)试样动剪应力值与振动次数关系较大;随着振次增加C_3动剪应力值明显减小,而C_1、C_2动剪应力小幅度减小;(3)在相同动应变下,C_3动应力和动弹性模量最大,动阻尼比最小;而C_2动应力和弹性模量最小,动阻尼比最大。结果表明,大光包层间错动带在地震中可能发生液化,从而导致错动带抗剪强度骤然降低,滑坡快速启动。
朱凌裴向军崔圣华孟祥瑞
关键词:汶川地震动三轴试验液化滑带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层间错动带动孔压特性及能量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光包滑坡滑带形成背景是渗水层间错动带,该带强度变化是决定滑坡启动的主要因素,动孔压发展是土体材料强度劣化的根本原因,故基于系列室内动三轴试验研究该带材料孔压特性。结果表明,动载下层间错动带材料孔压快速增长,循环剪应力比越大,孔压增长越快,不同荷载条件下应变达到5%时动孔压比等于1,材料液化,根据动孔压比与振次比曲线的拟合关系提出幂函数应力模型。从能量角度描述层间错动带材料孔压增长特性,揭示出循环剪应力比对累积能量耗损与动孔压比曲线影响较小而围压对其影响较大,并进一步提出孔压增长的能量模型。
朱凌裴向军崔圣华孟祥瑞
关键词:层间错动带动孔压
试验研究层间错动带动孔压增长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7年
对大光包滑坡层间错动带材料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在不同条件下动孔压的增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频率对动孔压的增长没有影响,不同频率下试样达到液化的时间基本相同;(2)动应力越大,孔压增长越快,达到液化需要的振次越少;(3)饱和度对动孔压的增长有较大影响,饱和度越高,样品动孔压增长越快,达到液化需要的振次越少;饱和度降低,动孔压的增速减缓,在应变达到5%时样品没有液化;(4)干密度越小,动孔压增长越快;干密度越大,颗粒之间的咬合力和摩阻力越大,孔压增长缓慢。
朱凌裴向军崔圣华孟祥瑞
关键词:层间错动带动三轴试验动孔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