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国彦
-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林蛙卵收缩因子的进一步纯化(简报)
- 1991年
- 大家承认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由收缩环的微丝束收缩而引起的。那么微丝束又是在什么物质作用下诱发产生的呢?两栖类卵的第一次胞质分裂是单侧卵裂(unilateral cleavage),即先在动物极出现分裂沟。
- 厉梅芳蒋俶顾国彦
- 关键词:林蛙纯化
- 多聚赖氨酸引起林蛙卵表面的聚集以及对分裂沟的影响
- 1993年
- 1.多聚赖氨酸能使经异硫氰基荧光素染色的卵表面均匀分布的荧光聚集成点状或块状的斑块,荧光聚集时膜下的色素颗粒随之同步聚集。早期的聚集有三种方式。2.聚集的迟早和出现斑块的大小在卵表面不同区域是不同的。腹方新月区最早;灰色新月区次之;动物性半球稍迟,荧光和色素颗粒最后都集中到动物性极形成顶帽,其余区域成为失去色素颗粒的区域;聚集引起收缩,最后植物性半球常常破裂。3.未受精卵亦出现与上述相同的反应,这提示腹方新月区可能是精子进入卵子的区域。4.细胞松弛素不能抑制多聚赖氨酸引起的聚集。5.多聚赖氨酸能抑制分裂沟的出现,能使已出现的分裂沟消失。6.失去色素颗粒区域的细胞膜在形态、功能等方面与分裂沟中的新膜相同。对新膜出现的位置和形成因素进行了讨论。
- 吴亚兰蒋俶顾国彦
- 关键词:林蛙多聚赖氨酸
- 胞质分裂过程中林蛙卵表面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和作用
- 1982年
- 胞质分裂时卵表面出现分裂沟,形成新膜,细胞一分为二。在这过程中我们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人工剥去受精膜的林蛙卵细胞表面的荧光素标记的麦胚和大豆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变化,以及高浓度的植物凝集素对分裂沟和收缩环的作用。 荧光素标记的凝集素能结合至细胞表面,凝集素的竞争性抑制剂能使荧光明显减弱,证明细胞表面有上述两种凝集素的受体。
- 顾国彦洪龙生蒋俶
- 关键词:凝集素受体荧光素标记植物凝集素胞质分裂
- 林蛙受精卵的表面收缩波和卵裂起动收缩
- 1993年
- 林蛙受精卵表面的大豆凝集素结合位点没有侧向运动,联在结合位点上的标记物在卵表面位置的改变应该可以反映卵表面运动。本文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术和侧向摄影法观测卵表面标记点位置的变化,得到下面的结果:1.卵裂前30—40min,整个卵表面都向预定分裂沟中心移动,表示卵表面在收缩。卵裂前15min左右,沟中心附近的卵表面开始松弛,随之是离沟较远处的卵表面松弛,显示卵表面有一个从预定分裂沟中心向四周传播的收缩波(图2—5)。如果以相邻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作图(图6),则出现两个波,一个是松弛波,一个是收缩波。本文对卵表面究竟出现一个波还是两个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分裂沟中心附近收缩时,高程逐渐下降,基部两侧逐渐加宽(图7和图8);卵松弛时,高程增加,基部收缩。所以卵高程的变化也是从预定分裂沟中心波浪形地向四周传播的。3.卵裂沟出现前3—5 min,预定分裂沟两端开始向沟中心收缩,这是卵裂起动收缩。以后收缩范围逐渐扩大,强度亦增加,但预定分裂沟两侧的卵表面没有向预定分裂沟两端移动。这一结果支持了赤道区收缩的假说。
- 高奇蓉刘行华张孔华刘彤徐成汤颜铁森顾国彦
- 关键词:林蛙受精卵卵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