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钝角
  • 1篇折手
  • 1篇折手术治疗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内斜
  • 1篇内踝
  • 1篇平台骨折
  • 1篇胫骨
  • 1篇胫骨平台
  • 1篇胫骨平台骨折
  • 1篇踝关节
  • 1篇内固定
  • 1篇夹角
  • 1篇骨折
  • 1篇骨折手术
  • 1篇骨折手术治疗
  • 1篇关节
  • 1篇钢板
  • 1篇并发

机构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篇何齐芳
  • 2篇罗从风
  • 2篇张彬彬
  • 1篇孙辉
  • 1篇朱奕
  • 1篇占宇

传媒

  • 1篇上海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一种内踝固定钢板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踝固定钢板,包括上钢板和下钢板,所述下钢板包括上半板和下半板,所述上钢板的下端与所述上半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上半板的下端与所述下半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上钢板设置有第一钉孔;所述上半板设置有第二钉孔,所述第...
孙辉张彬彬朱奕何齐芳罗从风
文献传递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新三柱理念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术前运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和治疗的新三柱理念,判断并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学特点和损伤机制,确定手术入路、内植物放置位置和固定顺序,并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该理念的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9月—201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应用新三柱理念对35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X线摄片和CT扫描检查,并按照以下流程系统性地评估骨折特征:(1)依据关节面压缩和粉碎情况确定受累平台柱;(2)通过判断受伤时初始位置(过伸、伸直、屈曲)和附加暴力方向(内翻、外翻)确定骨折损伤机制;(3)确定手术入路和内固定安放位置和功能。术后定期随访膝关节X线正侧位片,分别于术后当时和术后18个月时测量股骨胫骨角(F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A)、胫骨平台内翻角(mTPA)和关节面台阶。术后18个月进行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和膝关节功能(KSS)评分。观察患者感染(浅表皮肤感染或深部感染)、内固定失效、内固定皮肤激惹、延迟愈合、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87例患者完成最终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4.5±9.3)个月。单柱、双柱、三柱骨折患者术后平均愈合时间、术后部分负重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依次延长,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单柱、双柱、三柱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18个月的KSS和WOMAC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柱、双柱、三柱骨折患者术后当时与术后18个月FTA、mTPA、pTS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柱、双柱骨折患者术后18个月的关节面台阶均显著大于同种骨折类型术后当时(P值均<0.05),三柱骨折患者术后18个月的关节面台阶与同种骨折类型术后当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
张彬彬罗从风王驭恺占宇何齐芳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