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宏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分型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分析黄斑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在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中的不同渗漏亚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ICGA确诊为PCV的137例144只患眼进行ICGA渗漏状态的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 在144只PCV患眼的ICGA中,110只眼出现晚期染料渗漏(渗漏型,76%).渗漏型又可分为三个亚型:息肉灶渗漏型(47只眼,42.7%)、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渗漏型(14只眼,12.7%)和混合渗漏型(49只眼,44.5%).其他34只眼显示出晚期病灶的消退和(或)呈冲刷现象(消退型,24%).在渗漏型中,色素上皮脱离(PED)、最佳矫正视力(BCVA)〈0.1及陈旧性视网膜下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6.4%(62只眼),19.1%(21只眼)和4.6%(5只眼);消退型相应比例分别为8.8%(3只眼)、50%(17只眼)和38.2%(13只眼)(P〈0.001),同时消退型的病程显著长于渗漏型(P〈0.001).结论 在ICGA中可以观察PCV病灶的晚期渗漏及消退现象,其中以渗漏型居多.混合性渗漏是渗漏型中最常见的亚型.渗漏型多表现PED,较好的BCVA以及较短的病程,而消退型则更易表现视网膜下陈旧性出血、较差的BCVA以及较长的病程.这可能提示前者为活动性病灶或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而后者则为静止性病灶或处于疾病的晚期阶段.
- 左成果文峰黄时洲罗光伟阎宏李猛陈卉
- 关键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血脂水平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血脂水平,探讨血脂水平与NAION的关系。方法测定236例NAION患者和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180名正常健康者平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比较NAION组和对照组总体血脂水平。根据年龄分布情况,将两组受试者分为〈40、40~49、50~59、60~69和〉70岁亚组,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NAION患者血脂水平差异。结果NAION组平均胆固醇为(5.48±1.23)mmol/L,甘油三酯为(1.58±1.14)mmol/L;对照组平均胆固醇为(5.44±1.14)mmo|/L,甘油三酯为(1.56±1.25)mmol/L;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0.10;P值均〉0.05)。NAION组和对照组男女性之间,平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t=1.36、-0.40,P值均〉0.05;女性:t=0.37、0.59;P值均〉0.05)。NAION组与对照组各年龄亚组之间,平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ION患者血脂水平较正常健康者无显著性差异,高血脂水平不是NAION发病的危险因素。
- 杨晖黎健菁钟毅敏于强易长贤王金利阎宏李梅欧杰雄
- 闭合性眼外伤致黄斑裂孔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检查确诊的74例闭合性眼外伤致黄斑裂孔患者74只眼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利用OCT分析软件对外伤性黄斑裂孔进行定量测量,并根据OCT图像特征对外伤性黄斑裂孔进行分型。OCT检查完毕用Topcon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50°彩色照相。回顾分析患者黄斑裂孔与平均视力、病程、孔缘神经上皮层厚度、裂孔底径、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74只眼的OCT图像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其巾,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对称性水肿27只眼,占36.5%;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不对称性水肿12只眼,占16.2%;单纯性黄斑裂孔14只眼占18.9%;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17只眼,占23.0%;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变薄4只眼,占5.4%。不同类型的黄斑裂孔之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4,P=0.191);其视力与孔缘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呈正相关(r=0.342,P=0.003),与致伤时间、年龄、裂孔直径无明显相关关系(r=-0.022-0.134,P=0.863-0.261)。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局限脱离者,病程较其它各型黄斑裂孔者病程短;病程90d及以上的患者中,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对称性水肿最多。各型黄斑裂孔的孔缘神经上皮层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21,P=0.000)。结论外伤性黄斑裂孔可根据OCT形态特征分为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外伤性黄斑裂孔临床特征存存差异。
- 刘杏黄晶晶林晓峰李梅阎宏罗益文郑小平
- 关键词:黄斑诊断显像
- 眼底血管造影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32例32眼患者进行了FFA与ICGA检查,并对他们的图像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 FFA图像中32例瘤体处均出现了小点状及斑驳状高荧光;发现瘤体内血管14例,占43.75%;FFA与ICGA同时发现瘤体内血管11例,占34.37%;FFA发现瘤体表面及周围视网膜脱离共20例,包括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8例;视盘荧光染色21例。ICGA图像中发现瘤体内血管15例,占46.87%;瘤体内始终不显荧光者14例,早中期瘤体内不显荧光晚期仅见斑点状弱荧光者3例共17例,占53.12%;视盘荧光染色2例;视网膜脱离无FFA清晰。结论ICGA图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特异性不是很大,对伴发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表面的视网膜病变不如FFA清晰。如能两者结合则更有诊断价值。
- 阎宏易长贤胡世兴黄心涛麦桂英刘顺英胡兆科
- 关键词:脉络膜黑色素瘤眼底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