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畅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颌面
  • 4篇口腔
  • 3篇皮瓣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面部
  • 2篇动脉
  • 2篇支皮瓣
  • 2篇前臂皮瓣
  • 2篇浅动脉
  • 2篇缺损
  • 2篇颌骨
  • 2篇颌面部
  • 2篇外科
  • 2篇细胞癌
  • 2篇下颌
  • 2篇下颌骨
  • 2篇鳞状
  • 2篇鳞状细胞
  • 2篇鳞状细胞癌

机构

  • 11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蚌埠医学院

作者

  • 11篇刘畅
  • 8篇张凯
  • 3篇徐涛
  • 3篇杨东昆
  • 2篇洪虓
  • 2篇高廷益
  • 2篇廖圣恺
  • 2篇李建成
  • 2篇刘亮
  • 1篇俞岚
  • 1篇徐锦程
  • 1篇陈永锋
  • 1篇胡凯

传媒

  • 3篇实用口腔医学...
  • 2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口腔颌面外科...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未成年人大型囊性成釉细胞瘤序列法治疗临床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序列法治疗未成年人大型囊性经典型成釉细胞瘤(AM)的临床疗效及应用特点。方法:纳入未成年大型囊性经典型AM患者16例,采用序列法进行治疗,术后定期复诊并拍摄CBCT,应用Mimics 21.0计算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囊腔体积及骨质变化情况。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随访2~12年,16例患者中13例经开窗+首次内镜辅助下刮治后无复发,3例开窗+首次内镜辅助下刮治后复发,其中2例行二次刮治后随访至今无复发,1例首次刮治后复发遂行截骨修复治疗。所有患者,开窗术后9个月内囊腔体积不断减小,术后3、6、9个月囊腔平均减小率分别为25.34%、43.27%、49.85%(P<0.05);骨质生长情况良好开窗术后6~9个月囊腔体积变化不显著。开窗术后0~3、3~6、6~9个月的囊腔减小速率分别为5.23±1.58、4.21±1.34、1.85±0.72(cm3/月)。开窗术后3、6、9个月的骨密度较前不断提高(P<0.05)。结论:序列法能对未成年大型囊性经典型AM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开窗治疗能明显减小囊腔,配合后期刮治可有效清除病灶。
彭笑张晨晨韩瑞王栋刘畅杜悦高廷益张凯
关键词:骨密度
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影响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26例利用前臂皮瓣行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修补口腔肿瘤术后缺损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的性别、年龄、是否出现血管危象、血管危象类型、糖尿病史、入院血糖值、高血压病史、入院平均血压值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26例病人中发生血管危象51例(22.6%),其中静脉危象41例,动脉危象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与血糖值偏高均为血管危象发生的影响因素(P<0.01和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糖尿病史为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OR=4.646,P<0.01)。结论:糖尿病病人出现游离皮瓣移植血管危象的风险较大,对于此类病人应该更加慎重应用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当必须使用时,需术后时刻注意血管危象的发生,以保证皮瓣的成活。
刘畅张凯徐锦程吴志刚杨东昆胡凯
关键词:游离皮瓣移植口腔肿瘤血管危象
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索“立德树人”视角下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招募蚌埠医学院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6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应用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进行教学效果测评。结果教学实施后,95%学生认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所有学生认为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及专业认同度、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治病救人的责任担当、职业道德与素养、医学人文关怀理念以及医患沟通技巧。教学实施后,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三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实施前(P<0.05);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七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实施前(P<0.05)。结论“立德树人”视角下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培养卓越而有灵魂的社会主义创新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廖圣恺洪虓杨东昆陈永锋刘畅徐涛高廷益李建成张凯张顺花
关键词:立德树人口腔颌面外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个性化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个性化设计的前臂皮瓣在颌面部缺损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及面部组织缺损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41-70岁,平均54岁。根据每个患者肿瘤切除后缺损的形状、大小,设计出不同形状的前臂皮瓣进行修复,术后观察移植前臂皮瓣成活情况、患者的面部外形恢复情况及语言、进食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本组患者面颈部及前臂处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移植前臂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语言、进食、咀嚼等功能均基本正常,面部外形基本对称,患者对自己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均较满意。结论根据颌面部的软组织缺损采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前臂皮瓣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及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可以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刘亮张凯李建成刘畅
关键词:颌面部缺损前臂皮瓣显微外科技术
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供区远期功能恢复的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口腔癌病人同期应用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和前臂皮瓣供区术后远期并发症,评价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病灶扩大切除而行游离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口腔癌病人15例(观察组)临床资料,以及同期行前臂皮瓣修复的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病人15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术后供区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觉异常、瘢痕增生以及色素沉着等,并评估供区远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供区创面经潜行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仅遗留线形瘢痕,对美观和功能影响较小;对照组病人供区创面均植皮修复,术后供区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较明显。病人皮瓣术后供区主观感受比较显示,2组肌力减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异常、供区外观主观评价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供区感觉与功能、外观的客观检查中,观察组肌力减退、感觉异常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韧度和总分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并发症少,对供区美观、功能影响小,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好选择。
郭振飞王栋刘姗姗廖圣恺刘畅王晶庞亚倩张凯
关键词:前臂皮瓣
颅颌面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一例
2021年
本文报道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颅颌面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病例。患者女性,21岁,以面部不对称半年余入院,初步诊断为下颌骨囊肿,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枕骨、蝶骨、颞骨、下颌骨体部和髁状突多发性海绵样改变,于全身麻醉下行下颌骨病灶刮治术,术后病理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术后患者面型较前无明显变化,随访12个月影像学显示下颌骨病灶区较之前有新生骨质形成。
王栋郑嫣然黎晓莹彭笑杜悦刘畅张凯
关键词: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髁状突面部不对称颅颌面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17年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是一种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中常见的颌骨囊性病损,临床上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复发较为常见,但恶变病例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1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部分恶变为下颌骨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研究和探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癌变相关病例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类似病例诊断及预防能力。
刘畅
关键词: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恶变鳞状细胞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Vasohibin-1、LGR5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血管生成抑制蛋白-1(Vasohibin-1,VASH-1)和LGR5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两者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223例OSCC和8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ASH-1和LGR5的表达。结果在OSCC组织中,VASH-1和LGR5的阳性率分别为59.6%、55.6%;正常口腔黏膜组中VASH-1和LGR5的阳性率分别为12.5%和13.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H-1和LGR5的阳性率与OSCC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SCC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吸烟及饮酒等无相关性(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VASH-1与LGR5表达呈正相关(r_s=0.718,P<0.001)。结论 VASH-1和LGR5在OSCC中表达均增高,可能参与OSCC发生、发展,并可能在OSCC的浸润、转移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吴志刚杨东昆刘畅洪虓俞岚
关键词:口腔肿瘤LGR5免疫组织化学
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评价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患者53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26例。术后随访1~3年,比较两组术后面神经麻痹、Frey综合征、涎瘘、耳周麻木和腮腺区皮肤麻木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在面神经麻痹、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和腮腺区皮肤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而涎瘘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无肿瘤复发。结论:隧道式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在腮腺下极良性肿瘤治疗中具有更少的术后并发症。
刘畅徐涛王栋彭笑郑嫣然张凯
关键词:腮腺肿瘤并发症
折叠横形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癌术后大面积洞穿性缺损
2023年
目的探讨折叠横形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癌术后大面积洞穿性缺损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12例颊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53~79岁,平均66.9岁。病理分期为T3a~T4b,术前张口度为(3.08±0.46)cm。病程6~24个月,平均15个月。经颊癌根治性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缺损范围8 cm×6 cm~16 cm×8 cm,深度0.5~1.5 cm;设计并切取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8 cm×6 cm~14 cm×8 cm)折叠后修复洞穿性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12例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无口腔内、外瘘并发症发生。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未见明显异常,口腔、面部外观对称,颊部无明显臃肿。末次随访时患者张口度为(2.89±0.33)c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9,P=0.087)。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分为6~8分,平均7.3分。供区遗留明显瘢痕但位置隐蔽。结论折叠横形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部大面积洞穿性缺损,术后患者面部外观及口腔功能恢复较好,可作为颊癌术后修复术式。
王栋刘畅刘亮张凯
关键词:颊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