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宏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荧光
  • 2篇荧光素
  • 2篇造影
  • 2篇视网膜
  • 2篇网膜
  • 2篇脉络膜
  • 2篇病变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管化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眼底
  • 1篇眼底血管
  • 1篇眼底血管造影
  • 1篇荧光素血管造...
  • 1篇荧光素血管造...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作者

  • 4篇闫宏
  • 3篇于珊珊
  • 2篇吕林
  • 2篇欧杰雄
  • 2篇袁敏而
  • 2篇李梅
  • 1篇丁小燕
  • 1篇梁小玲
  • 1篇杨宇
  • 1篇刘杏
  • 1篇金陈进
  • 1篇李加青
  • 1篇黄创新
  • 1篇杨诚
  • 1篇田臻
  • 1篇罗燕
  • 1篇肖辉
  • 1篇卢晶
  • 1篇冀杰
  • 1篇曹迪

传媒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究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UW-FA)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UWFA与5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分别适用的眼底体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海德堡UWFA及55°FFA的患者124例248只眼,对比分析UWFA和55°FFA所能显示的视网膜范围及对不同眼底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超广角镜头一次可观察到150°眼底,单张UWFA图片的成像面积是单张55°FFA图片的3.2倍,配合患者的眼球转动,超广角镜头能更好地显示远周部视网膜,特别是能显示55°镜头难以拍摄到的鼻侧及下方远周部视网膜,五方位UWFA图片即可显示完整眼底。超广角镜头更适合拍摄累及周边视网膜的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周边变性、血管渗漏、无灌注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但其对后极部病灶细节的展现存在一定的不足。结论与传统55°FFA相比,UWFA能更好地显示远周部视网膜,简便高效地诊断及监测累及远周部视网膜眼底病变;55°FFA能更好地显示后极部病灶。在进行FFA检查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特征,个性化灵活选择镜头。
麦桂英卢晶李梅刘入源王肖曹迪闫宏罗燕吕林
关键词: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伴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的临床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PCV伴RPE撕裂的12例患者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8.6岁。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右眼8只,左眼4只。12只眼中,浆液性RPE脱离1只眼,出血性RPE脱离1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3例患者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血管弓为界,将RPE撕裂区位置分为血管弓内、血管弓上及血管弓外。根据撕裂区的形状分为新月形、半月形及不规则形。观察患者眼底、FFA、ICGA及0cT表现特征。结果眼底检查发现,RPE撕裂区呈灰白色病灶。12只眼中,RPE撕裂区位于血管弓内4只眼,占33.3%;血管弓上5只眼,占41.7%;血管弓外3只眼,占25.0%。RPE撕裂区形状为新月形1只眼,占8.3%;半月形10只眼,占83.3%;不规则1只眼,占8.3%。FFA检查发现,所有患者表现为早期RPE撕裂区可见透见脉络膜荧光,晚期病灶内呈强荧光、边缘锐利。早晚期均无荧光渗漏,RPE撕裂区边缘可见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ICGA检查发现,早期可见RPE撕裂区清晰的透见荧光,缺乏毛玻璃样荧光;晚期9只眼可见RPE撕裂区边缘清晰的分界线,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行OCT检查的3只眼,其RPE撕裂区均可见RPE光带断裂缺失,边缘可见RPE层卷边的强反射区。结论PCV伴RPE撕裂区多呈半月形,多位于血管弓内及血管弓上。血管造影检查可见RPE撕裂区呈透见荧光,边缘呈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OCT检查可见RPE撕裂区RPE光带断裂缺失,断裂的边缘RPE层卷边呈卷曲的强反射带。
于珊珊杨诚袁敏而闫宏欧杰雄梁小玲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临床特征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研究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FEVR相关的RRD)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组10~30岁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最终确诊为FEVR相关的RRD的占有比及对侧眼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接诊的RRD患者共109例110眼,其中FEVR相关的RRD占同期同年龄组RRD患者总数的20.18%(22/109),且与年龄密切相关。10~20岁患者中FEVR相关的RRD占总人数的43.24%。FEVR相关RRD患者平均年龄为17(S=5)岁,对侧健眼屈光范围为+4.5D^-8.0D,近视者居多。其中4眼(19.05%)为高度近视,屈光度大于-6 D,12眼(57.14%)为轻中度近视,屈光度位于-0.75 D至-6 D之间。对侧眼Log MAR为-0.1至1.2不等,多数视力正常,仅2例BCVA(Log MAR)大于0.5。后极部眼底表现多为正常,周边部视网膜均见异常,如无血管区、视网膜变直、血管分支增多及血管渗漏,其他还可表现为血管袢、新生血管生成、视网膜嵴样改变、格子样变性、周边部萎缩孔、视网膜浅脱离等。【结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青少年人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为双眼发病,详细检查对侧眼至关重要,应及时处理视网膜裂孔及新生血管等并发症。
杨宇袁敏而于珊珊闫宏李加青吕林丁小燕
关键词: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为PM继发CNV并接受PDT治疗的66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按常规方法进行PDT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10gMAR)记录,对比分析所有患眼治疗前后logMARBCVA。治疗后52只眼保存完整的FFA检查记录,根据其CNV渗漏或出血以及CNV扩大或缩小设定为治疗效果良好、中等、较差。治疗后11只眼保存完整的OCT检查记录,根据其检查结果对比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患眼平均logMARBCVA为0.74±0.5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27)。其中,视力改善18只眼,占24.7%;稳定43只眼,占58.9%;下降12只眼,占16.4%。保存完整FFA检查记录的52只眼中,治疗效果良好39只眼,占75.0%;中等9只眼,占17.3%;较差4只眼,占7.7%。保存完整OCT检查记录的11只眼中,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薄7只眼,占63.6%;稳定2只眼,占18.2%;增厚2只眼,占18.2%。结论PDT能有效治疗PM继发CNV,改善或稳定大部分患者视力。
黄创新冀杰田臻肖辉于珊珊刘杏闫宏欧杰雄李梅金陈进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近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