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形态学染色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2009年
- 目的探讨联合骨髓形态学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MGG—FISH)技术在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变(CML—LB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BCR(绿色)和ABL(橘红色)双色双融合探针,通过MGG-FISH技术对4例Ph^+ALL患者、4例CML-LBC患者、1例CML急性白血病变合并淋巴瘤、1例CML急性混合细胞自血病变患者的骨髓涂片标本进行检测,依据形态学分别检测10份标本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的BCR/ABL融合信号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通过MGG-FISH方法分析,4份Ph^+ALL骨髓标本红细胞系未累及,BCR/ABL融合信号阳性细胞百分率均为0%;粒细胞系阳性率分别为11%(1/9)、8%(1/12)、0%(0/8)、10%(1/10);淋巴细胞系阳性率分别为97%(76/78)、98%(87/89)、98%(97/99)、97%(75/77)。4份CML—LBC骨髓标本红细胞系阳性率分别为100%(8/8)、91%(10/11)、82%(9/11)、88%(7/8);粒细胞系阳性率分别为89%(8/9)、96%(94/98)、100%(47/47)、98%(40/41);淋巴细胞系阳性率分别为96%(78/81)、93%(52/56)、96%(68/71)、95%(58/61)。其余2份标本阳性率均超过80%,且通过MGG—FISH分析鉴定了恶性克隆的来源。结论MGG—FISH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对原发性Ph^+ALL和CML-LBC进行鉴别,并可进行克隆源性分析。
- 李承文代芸薄丽津刘旭平秦爽于成龙刘世和王建祥
- 关键词:白血病骨髓检查原位杂交荧光
- 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白血病形态学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嗜酸粒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1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有t(8;21)(q22;q22),(AML/ETO)、25例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β/MYH11)和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嗜酸粒细胞细胞形态学,每例患者计数200个骨髓嗜酸粒细胞,分析各阶段嗜酸粒细胞比例及其形态特征。结果:CEL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为主,形态学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嗜酸性颗粒减少,空泡及碱性颗粒。AML伴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中晚阶段嗜酸粒细胞为主,细胞明显成熟障碍,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粗大紫红色嗜碱性颗粒增多并覆盖细胞核,少数伴有细胞质空泡。AML伴t(8;21)(q22;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为主,成熟阶段粒细胞减少,其形态学主要表现为颗粒增多但细小,多数表现为金黄色颗粒覆盖细胞核上。CML-CP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为主,颗粒以细小密集增多为主,颗粒减少及空泡不明显。结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除各自原发病的特点之外,其嗜酸粒细胞比例以及形态学改变不尽相同,通过详细细胞形态学分析能够为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初步依据。
- 于明华张悦蔡文宇李梅于成龙肖志坚
- 关键词:白血病嗜酸粒细胞形态学
- 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报道1例形态学较特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就有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采用MIC标准确诊。形态学包括骨髓(瑞特染色法)涂片、透射电镜观察、骨髓病理活检、细胞化学染色。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多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ALL(Common-B,髓系抗原阳性)。结论:ALL可以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
- 孙秀娟秘营昌李大鹏于成龙于明华茹永欣王建祥
-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性急性细胞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