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锋

作品数:12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细胞
  • 3篇血管
  • 3篇乳腺
  • 3篇免疫
  • 3篇病理
  • 2篇原发性
  • 2篇乳腺癌
  • 2篇细胞系
  • 2篇腺癌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癌细胞
  • 2篇癌细胞系
  • 1篇蛋白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形态分析
  • 1篇血管构筑

机构

  • 12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延安市人民医...
  • 1篇西北妇女儿童...

作者

  • 12篇李晓锋
  • 7篇刘希
  • 6篇张冠军
  • 2篇王鸿雁
  • 2篇杨喆
  • 1篇田美丽
  • 1篇赵乐
  • 1篇曹培龙
  • 1篇景彩萍
  • 1篇党静霞
  • 1篇宫惠琳
  • 1篇侯惠莲
  • 1篇张桃桃
  • 1篇李旭
  • 1篇陈葳
  • 1篇霍媛媛
  • 1篇靳娇婷
  • 1篇蒋依娜
  • 1篇胡芳芳
  • 1篇秦星

传媒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原发性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
2019年
患者女性,5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精神萎靡不振,血常规检查提示重度贫血,骨髓穿刺提示缺铁性贫血。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底黏膜隆起,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可能,行胃底肿瘤切除术并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眼观:送检部分胃壁切除标本,大小13 cm×6 cm,黏膜灰粉色,有隆起,中央见一溃疡面,大小1. 8 cm×1. 5 cm,深度0. 3 cm,切面溃疡下方黏膜下可见一分叶状肿物,大小9 cm×4 cm×4 cm,灰黄、灰白色,质软.
张珈瑜王鸿雁李晓锋蒋依娜赵荧
关键词:胃肿瘤脂肪肉瘤病例报道
非小细胞肺癌EGFR、ALK和ROS1基因联合检测及突变共存分析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和C-ros原癌基因1-受体酪氨酸激酶(C-ros oncogene 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OS1)驱动基因异常的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6例NSCL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检测3种驱动基因改变情况,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16例NSCLC中,EGFR突变率36.2%,Exon19 del和Exon21为最常见的2种突变,EGFR外显子的双重突变率为7.1%。在女性、腺癌患者中EGFR的突变率较高,分别为52.3%、45.2%。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6.9%;在年龄小于60岁组中的发生率较高,为13.5%。ROS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4.3%,均发生于腺癌和晚期NSCLC患者。本研究还检出少见的EGFR和ALK突变共存1例、EGFR和ROS1突变共存1例。结论 NSCLC中EGFR突变或ALK融合基因较常见,ROS1融合基因稍少见,突变常发生于女性、较年轻的、腺癌患者中;NSCLC驱动基因异常并非绝对互斥,特别是在年轻患者中可出现EGFR和ALK或ROS1突变共存;治疗初期时的多驱动基因联合检测,对促进NSCLC多种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李晓锋张冠军汪园园杨喆刘希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中英网络病理专业资源在病理医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随着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推进,对病理医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促进了世界性病理资源的积累和共享。网络病理资源整合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多种教学方式,可满足不同层次病理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文章重点介绍一些主要的中英文病理学专业网站,分析各网站的病理资源及设置特点,并探讨这些资源的实践应用策略。中英网络病理专业资源的推广应用和自主化学习,将有助于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病理医师临床病理技能的综合提高,对前沿病理学动态和技术的熟悉掌握,促进病理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
刘希汪园园常红云李晓锋
关键词:网络继续教育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征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遗传学上MYC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PB-DLBCL临床病理资料,术前均诊断为乳腺癌或炎症。肿瘤最大直径1.8~7.4 cm,平均3.3 cm,其中ⅠEA期5例,ⅡEA期2例,ⅣE期1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免疫分型,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V感染状态,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重排情况。结果 PB-DLBCL的肿瘤细胞弥漫或略呈结节状浸润乳腺组织,可见残存的乳腺导管。肿瘤细胞呈中等-大的中心母或免疫母细胞样形态。根据Hans分型,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7例(87.5%),生发中心B细胞型1例(12.5%)。8例病例EBER原位杂交均为阴性,无EBV感染。MYC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无MYC重排或扩增。结论 PB-DLBCL临床表现难与乳腺癌、乳腺炎症区别,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分析。PB-DLBCL免疫表型分型大部分为非生发中心型,目前研究尚未见PB-DLBCL中MYC重排阳性。
汪园园杨喆邓元常红云李晓锋张冠军刘希
关键词: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表型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不同BMI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不同体质量指数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450例经手术治疗符合条件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身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体质量组(18kg/m^250%为高度表达(+++)。-^+视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低度表达,++^+++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高度表达。所有研究对象术后均随访2年,记录随访期间研究对象是否发生复发转移。结果:身体质量指数正常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强表达率为38.9%,肥胖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强表达率为75.4%。身体质量指数正常组患者中,VEGF高表达的患者与VEGF低表达的患者相比,2年无病生存期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乳腺癌组患者中,VEGF高表达的患者比VEGF低表达的患者2年无病生存期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乳腺癌组VEGF低表达的患者与身体质量指数正常组VEGF低表达的患者相比,2年无病生存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乳腺癌组VEGF高表达的患者与身体质量指数正常组VEGF高表达的患者相比,2年无病生存期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肥胖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增多,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预后显著相关,提示超重和肥胖的乳腺癌患者应积极控制体重,防止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
李晓锋刘希汪园园张冠军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乳腺癌体质指数
SHR-SP脑梗死后微血管形成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关系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SHR-SP)脑梗死周围半暗区微血管形成及其构筑变化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关系。方法建立SHR-SP脑梗死模型,从SHR-SP大鼠股静脉注入FITCdextran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脑血管的构筑,测定微血管直径及分支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SHR-SP脑梗死周围半暗区GFAP、FⅧ的表达,测定其GFAP阳性细胞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SHR-SP脑梗死周围半暗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与MVD、微血管直径及分支数的相互关系。结果 SHRSP在饮用高盐(13g/L NaCl)水溶液后第7周开始出现脑梗死;与对照组WKY比较,在SHR-SP脑梗死周围半暗区GFAP表达的阳性细胞数、MVD、微血管分支数显著升高,微血管直径显著增粗,且明显高于对侧半球相应区及非高盐饮水SHR-SP脑的相应区(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GFAP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与MVD及微血管直径及分支数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高盐(13g/L NaCl)饮水可诱发SHR-SP发生脑梗死;在SHR-SP脑梗死周围半暗区,微血管形成及构筑的变化促使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
侯惠莲田美丽张冠军王鸿雁宫惠琳李晓锋张学斌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血管密度微血管构筑
宫颈癌细胞系中EMT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其特征为上皮细胞标志物表达下调(E-cadherin等)而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等)表达上调。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宫颈癌细胞系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以确定宫颈癌细胞是否发生EMT,并为确定相关的细胞研究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4株人宫颈癌细胞系(SiHa、HeLa、RJC-1、CS1213)中E-cadherin、vimentin、Snail和Slug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Snail和Slug的蛋白表达。结果vimentin和Snail mRNA在4种细胞中均有表达,E-cadherin和Slug mRNA在SiHa、HeLa和RJC-1细胞表达。E-cadherin蛋白在SiHa和RJC-1细胞表达,vimentin蛋白在HeLa和CS1213细胞表达。Snail蛋白在4个细胞株都有表达,Slug蛋白在SiHa、HeLa和RJC-1细胞表达。结论 HeLa和CS1213表现出间质细胞表型,SiHa和RJC-1则表现为上皮细胞表型。
李晓锋陈葳李旭赵乐
关键词:宫颈癌VIMENTINSNAILSLUG
BRAF-V600E突变检测在B超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中的应用及意义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BRAF-V600E突变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至4月180例患者(192个)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样本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将BRAF-V600E突变结果、细胞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检出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被膜外侵犯和多发病灶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126个结节取得明确细胞学或常规病理诊断,其中117个为甲状腺乳头状癌,9个为甲状腺良性结节。73.9%(85/115)的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阳性,良性甲状腺结节均为阴性。超声引导下的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FNA)联合BR AF-V600E突变检测将FNA诊断甲状腺结节敏感性由72.6%提高到86.3%,χ^2检验比较提示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被膜外侵犯相关(χ^2=13.943,P<0.001),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和多发病灶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NA细胞学检测联合BRAF-V600E突变检测能够提高甲状腺癌的检出率。
李晓锋刘希汪园园隋艳霞张冠军
关键词:甲状腺细针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影像和基因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ies,LSM)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4例核黄素反应性LSM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特征。结果核黄素反应性LSM常见临床表现为近端肌无力、抬头困难和咀嚼费力;3例患者以横纹肌溶解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仅表现为横纹肌溶解。大腿肌肉磁共振的T_(1)序列显示,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较股四头肌脂肪浸润评分高[1.00(0.50,2.00)vs.0.00(0.00,0.00),P=0.023;1.00(0.00,2.00)vs.0.00(0.00,0.00),P=0.038);比目鱼肌较胫骨前肌脂肪浸润评分高[1.50(1.00,3.50)vs.0.00(0.00,0.75),P=0.026]。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显示小腿胫骨后肌较胫骨前肌水肿评分高[1.50(0.75,3.00)vs.0.00(0.00,0.00),P=0.041]。6例患者行ETFDH基因检查,其中1例为纯合突变,4例为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单一杂合突变;共发现7种突变,包括5个已知突变(c.1227A>C,c.1211T>C,c.250G>A,c.770A>G,c.1395T>G)和2个新突变(c.599C>T,c.1188G>T)。结论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选择性比目鱼肌脂肪化、ETFDH基因的单一杂合突变需警惕LSM可能。
刘潇党静霞靳娇婷李晓锋陈明霞张荣华胡芳芳秦星
关键词:脂质沉积性肌病横纹肌溶解
BC200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2019年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BC200在不同侵袭力的人乳腺上皮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阐明BC200对人乳腺癌细胞迁移、增殖、侵袭及凋亡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BC200在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下调、过表达BC200,比较各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能力的变化。结果:BC200在MDA-MB-453细胞中表达最高,在BT549细胞中表达最低。转染过表达BC200慢病毒的BT549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低于对照组;转染下调BC200慢病毒的MDA-MB-453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高于对照组。结论:BC200在乳腺癌细胞中呈异常过表达。过表达BC200的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增强并抑制凋亡,提示BC200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晓锋邹雪婷汪园园张冠军刘希
关键词:乳腺癌迁移转染长链非编码R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