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菁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动物实验研究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再狭窄
  • 1篇血管组织
  • 1篇药物疗法
  • 1篇载药
  • 1篇载药纳米微球
  • 1篇再狭窄
  • 1篇水性
  • 1篇内酯
  • 1篇嵌段
  • 1篇嵌段共聚
  • 1篇嵌段共聚物
  • 1篇亲水性
  • 1篇人工瓣

机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篇宋存先
  • 3篇杨菁
  • 2篇孙洪范
  • 2篇唐丽娜
  • 1篇朱振峰
  • 1篇王海
  • 1篇冷希岗
  • 1篇张超
  • 1篇刘焕来
  • 1篇叶淑琴
  • 1篇王彭延

传媒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新型聚己内酯/聚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释放蛋白药物的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合成一种含有活泼环氧基和羟端基的聚己内酯(PCL)/聚醚嵌段共聚物,这个新聚合物具有更理想的亲水性,并可通过与环氧基团的反应进一步衍生化。方法采用双官能团的环氧基化合物作为交联剂,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用1H核磁共振(IH-NMR)、热分析和接触角测定法表征其结构和性能。通过多官能环氧基化合物将肝素偶联到嵌段共聚物的端羟基上,用3H标记的肝素定量测定肝素的结合量和结合稳定性。采用溶液浇注和压膜方法制备含牛血清蛋白(BSA)的共聚物膜,37℃恒温摇床中进行体外模拟释放,用分光光度法(595nm波长)测定BSA的释放量。结果1H-NMR测定证明共聚物中环氧基团(EO)对CL单元的比例与原始配方的计算值相符,热分析曲线表明嵌段共聚物有两个吸热峰,证明它具有微观相分离结构。接触角测定表明,随着共聚物中亲水组分的增加其亲水性增加。选择聚醚的类型和比例可以调控其亲水性,嵌段共聚物上化学偶联肝素的量可达到15%,具有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的结合稳定性和很好的抗凝血活性。共聚物中亲水性聚醚组分的存在促进蛋白质的释放,而且通过改变聚醚片段的组成可以对蛋白质的释放速率进行调控。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合成预设片段长度的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的新方法,并提供了一类新的肝素化的释放蛋白和多肽类药物的控释新材料。
刘焕来王海叶淑琴孙洪范杨菁唐丽娜宋存先
关键词:嵌段共聚物肝素化亲水性
基因工程人工瓣膜用于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正>目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发展迅速,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目前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案大部分是病毒载体悬浮液注入血管内腔,结果只有局部微量的基因表达,而在周边却有大量的基因扩散。笔者利用功能化聚氨酯构建了人工瓣膜模型,...
宋存先鲍军波张琳华杨菁张超
文献传递
载药纳米微球在血管组织中的吸收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研究载药纳米微球在血管组织中的吸收情况,为局部用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超声乳化 /溶剂挥发法制备含抗细胞增生药 2-氨基色酮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PLGA)纳米微球,建立纳米微球体内、体外动脉吸收实验模型,评价纳米微球的血管吸收性;分别用环氧化物、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纤维蛋白原、粘连蛋白、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 (DMAB)、磷脂及 Lipofectin对纳米微球进行表面修饰以增加其血管吸收率。结果 纳米微球的粒径小于 200 nm,含药量为 15%左右,电镜下观察为光滑的球形;用正电性表面活性剂 DMAB表面修饰纳米微球,可极大地提高其血管吸收率;纳米微球在血管中驻留后,可维持局部较高药物浓度达 2 d。 结论 纳米微球有可能作为心血管疾病局部药物治疗的载体。
宋存先朱振峰杨菁孙洪范冷希岗武莉唐丽娜王彭延Robert Levy
关键词:血管再狭窄心血管疾病药物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