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造影
  • 1篇动脉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损伤
  • 1篇血管造影
  • 1篇伤患者
  • 1篇烧伤
  • 1篇烧伤患者
  • 1篇数字减影
  • 1篇数字减影血管...
  • 1篇图像
  • 1篇图像质量
  • 1篇脑血
  • 1篇脑血管
  • 1篇脑血管疾病
  • 1篇减影血管造影
  • 1篇高压电
  • 1篇冠状
  • 1篇冠状动脉

机构

  • 3篇解放军总医院...

作者

  • 3篇鲁晓贺
  • 2篇欧阳忠南
  • 2篇何建军
  • 1篇唐军
  • 1篇柴家科
  • 1篇陈越秀
  • 1篇李利根
  • 1篇贾晓明
  • 1篇郭振荣
  • 1篇杨红明
  • 1篇胡晓娟
  • 1篇张毅军

传媒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全国医学影像...

年份

  • 2篇2004
  • 1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提高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研究
目的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优劣是治疗心脏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手术顺利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通过对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手术的各个环节的分析,找出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关的主要因素,以及控制这些因素的最佳办法,进一步改善...
何建军鲁晓贺罗金涛熊宏柯荀燕萍张毅军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
文献传递
旋转采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 评价旋转采集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了 5 3例分别施行过常规二维 (2DDSA)和旋转采集 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 ,其中男 3 2例 ,女2 1例 ,年龄 19~ 72岁 ,平均 46 3岁。常规 2DDSA为正位及侧位影像。三维影像重建方法采用遮盖表面显示 (shadedsurfacedisplay ,SSD)。结果 本组 5 3例脑血管造影患者中 5例为动静脉畸形 ,2DDSA及 3DDSA均能正确地做出诊断 ;其余 48例患者中 41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另 7例常规2DDSA疑为动脉瘤 ,经 3DDSA检查确定是血管扭曲。在确诊的 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3 6例2DDSA及 3DDSA均能正确地做出诊断 ,5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 ,常规正、侧位 2DDSA未显示确切异常 ,经 3DDSA进一步检查 ,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经介入放射学治疗的2 9例颅内动脉瘤中 2 6例常规正、侧位 2DDSA不能使瘤颈部得到最佳显示 ,3DDSA使其显示最佳。统计学分析表明 :3DDSA与 2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总符合率为 77 4% (41/5 3 ) ,一致性检验 ,χ2 =5 2 67,P <0 0 5。结论 旋转采集 3DDSA对血管病变的误诊和漏诊率低于常规 2DDSA ,能够形象、直观。
欧阳忠南唐军何建军鲁晓贺荀燕萍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B超判断上肢高压电烧伤患者的血管损伤情况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与B超在判断上肢高压电烧伤血管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 19例上肢高压电烧伤患者的尺、桡动脉作为烧伤组 ,术前应用DSA及B超检测技术 ,观察患肢腕部创面及创面近端 5、10、15cm处尺、桡动脉的内膜、管壁厚度、管腔内径、血流量以及血栓形成等情况 ;以 12位正常人的尺、桡动脉作为对照组。术中 :结合DSA和B超检查结果 ,综合分析并判断尺、桡动脉损伤程度 ,出现栓塞或管壁坏死者予以切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DSA检测显示烧伤组患者 14条尺动脉、11条桡动脉出现异常 ,主要变化有栓塞形成、管腔狭窄、血流缓慢等 ,尺动脉损伤程度重于桡动脉。B超显示烧伤组 19条尺动脉和 16条桡动脉出现异常 ,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粗糙不平、水肿或脱落 ,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或串珠样改变 ,血流量减少 (P <0.0 5~ 0.0 1)其中创缘近端 5cm的尺动脉血流量 (31.6 0± 13.90 )ml/min,明显低于对照组 (47.70± 9.6 0 )ml/min(P <0.0 5)。术中探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DSA、B超诊断相符。 结论 判断上肢高压电烧伤后的血管损伤情况可采用B超为主、DSA为辅的方法 ,以提高手术探查的精确度。
李利根柴家科郭振荣陈越秀欧阳忠南杨红明贾晓明鲁晓贺胡晓娟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B超高压电烧伤血管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