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

作品数:41 被引量:1,05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同位素
  • 14篇流体
  • 11篇花岗岩
  • 8篇矿床
  • 6篇动力学
  • 6篇氧同位素
  • 6篇矿物
  • 6篇成矿
  • 4篇岩浆
  • 4篇岩石
  • 4篇同位素交换
  • 4篇南缘
  • 4篇金矿
  • 4篇阿尔泰南缘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东天山
  • 3篇岩类
  • 3篇氧同位素交换
  • 3篇稳定同位素

机构

  • 41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新疆地质矿产...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贵州茂兰国家...
  • 1篇日本理化学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1篇刘伟
  • 5篇潘小菲
  • 4篇刘秀金
  • 4篇李新俊
  • 3篇王世杰
  • 3篇翟明国
  • 3篇刘丽娟
  • 3篇刘建明
  • 2篇侯泉林
  • 2篇容丽
  • 2篇朱日祥
  • 2篇尚海军
  • 2篇胡圣标
  • 2篇邓军
  • 2篇李忠
  • 2篇杨进辉
  • 2篇赵志忠
  • 2篇储雪蕾
  • 2篇孟庆任
  • 2篇罗维均

传媒

  • 11篇岩石学报
  • 6篇大地构造与成...
  • 5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学前缘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地球化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华东地质学院...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壳流体-岩石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现状被引量:8
1994年
矿物-流体体系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5种:封闭、"封闭"、一般开放、流体缓冲体系以及岩石缓冲体系。交换机制主要为扩散控制和表面控制。层状辉长岩上部、下部岩系辉石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交换速率和交换程度,流体的初始δ18O值也显示出较大的不均一性。花岗岩-流体氧同位素交换反应绝大多数为开放体系不平衡类型。中深成岩基与浅成岩体在有效反应时限、流体标准化渗透率方面不同。前寒武纪条带状硅质铁建造分为低级变质地带(Ⅰ组)和高级变质地带(Ⅱ组),前者多为典型的开放体系不平衡类型,石英反应程度低;后者则接近平衡,石英反应程度高。造山带低级变质地体流体-岩石18O交换主要是在岩石缓冲体系下进行的。流体循环与质量传输机制主要有:平流、扩散、扩散-平流复合机制。
刘伟
关键词:动力学氧同位素交换流体地壳岩石
碱性花岗岩的动力学氧同位素交换和流体流动几何学:交换机制和平流冷却被引量:4
2002年
新疆北部乌仑古塔斯嘎克碱性花岗岩体分为主体相和北部边缘相。条纹长石广泛发育出溶 ;石英与碱性长石复杂交生。条纹长石的出溶衍生出压应力 ,造成石英的变形。大部分钠铁闪石是由霓辉石交代形成的。在 δ1 8O石英 - δ1 8O条纹长石 和δ1 8O石英 - δ1 8O钠铁闪石 协变图上 ,应用耦合的质量传输和动力学限制的同位素交换模型对样品进行了模拟。相对交换速率常数和3个矿物的显微组构特征共同指示 ,表面反应即溶解 -再沉淀和管道扩散是氧同位素交换的主要机制。大气降水从塔斯嘎克碱性花岗岩的北部边缘相往主体相发生了平流渗透。北部边缘相样品的较陡的斜率、以及石英和条纹长石较低的 1 8O亏损程度 ,被解释为是由于与同位素组成未演化的短路径大气降水在相对较短的时限内发生氧同位素交换造成的。但是 ,与同位素组成演化了的长路径大气降水在相对较长的时限内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主体相样品的较缓的斜率以及石英和条纹长石的较高程度的 1 8O亏损。对于一个侵入岩体的冷却来说 。
刘伟李新俊秦克章
关键词:碱性花岗岩动力学氧同位素
阿尔泰南缘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的SIMS锆石U-Pb年龄及其向东向北延伸的范围被引量:20
2010年
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康布铁堡组的年龄及其东界,以及阿尔泰南缘早泥盆世火山活动往东往北延伸的范围仍然没有确定;康布铁堡组火山岩的源岩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还有待阐明。近年来在麦兹盆地东侧发现了萨吾斯铅锌矿床,矿床赋存于康布铁堡组火山岩,与别斯萨拉玢岩体密切有关。本研究对萨吾斯铅锌矿床的康布铁堡组流纹岩和别斯萨拉玢岩进行了SIMS锆石U-Pb定年以及主微量元素组成测定,以期回答上述问题。流纹岩锆石的18个靶点给出了一致的谐和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401Ma);花岗闪长玢岩锆石的15个靶点给出了一致的谐和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401Ma)。因此,萨吾斯铅锌矿床康布铁堡组流纹岩和别斯萨拉玢岩是同期喷发/侵入的;康布铁堡组火山活动的时代在早泥盆世;麦兹火山-沉积盆地的东界应抵达卡拉先格尔断裂西侧。在~400Ma时期,阿尔泰地区不仅存在着广泛的花岗岩类深成岩浆活动,也发生了强烈的酸性火山喷发,两者共同构成了阿尔泰南缘的大陆边缘岩浆弧。但是,火山喷发主要集中于阿尔泰南缘,受断裂控制。花岗闪长玢岩的一些锆石给出513.8Ma和3134Ma的U-Pb年龄,反映区内陆壳由寒武纪—奥陶纪岩石组成,并且还有前寒武纪微陆块。硅-碱、SiO_2-K_2O、logτ-logσ、SiO_2-FeO/(FeO+MgO)图以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表明,萨吾斯铅锌矿床的流纹岩、凝灰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以及阿尔泰南缘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康布铁堡组中下段细碧角斑岩在岛弧海底环境喷发,上段流纹岩喷发于大陆边缘环境。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多元素蛛网图表明,萨吾斯矿床的三类岩石具有明显的Nb、Ta、Ti和Sr、P、Ba负异常,显著富集Th、U、K、La、Ce、Pr、Zr、Hf。结合锆石U-Pb年龄,作者认为它们的源岩应以寒武纪-奥陶纪的岛弧岩石为主;同时,
刘伟刘丽娟刘秀金尚海军周刚
关键词:岩浆弧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中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动力学研究现状被引量:6
1997年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研究突破了静止的固体地球观。开放体系、不平衡和动力学的研究构成了以地球内部流体为目标的前缘领域。矿物-流体体系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5种:封闭、“封闭”、单向流动开放体系、流体缓冲体系和岩石缓冲体系。18O/16O交换机制主要为扩散控制和表面控制,后者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矿物蚀变反应,前者则缺乏之。花岗岩-流体体系主要包括浅成系统、深成和/或者长期活动系统以及均一化平衡系统。花岗岩-流体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大多属于开放体系不平衡类型。同变形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本质在于变形与流体化学反应的藕合作用。流体循环与质量传输机制主要包括平流或渗透、扩散以及平流-扩散复合机制。
刘伟
关键词:流体岩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动力学
北山金窝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演化被引量:19
2006年
金窝子金矿床为于甘肃北山中成矿带。包裹体测温研究表明,从成矿初期到主成矿阶段,石英捕获了H_2O-NaCl,H_2O-CO_2-CH_4-NaCl,或H_2O-CO_2-NaCl体系的流体。大脉型金矿成矿初期,热液成矿流体由高温中盐度H_2O-NaCl-CO_2-CH_4四端元组份混溶的均一相热液流体;石英-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捕获两成分和温度都不相同的热液组份:低盐度、富水溶液、较冷的热液和高盐度、富挥发份CO_2、CH_4和水蒸气、较热的热液。主成矿阶段石英捕获的两类型包襄体的完全均一温度相差近100℃,而且富挥发份流体盐度相对于贫挥发份流体盐度高,上述特征表明主成矿期3号脉大规模金成矿并非流体沸腾作用结果。网脉型金矿(210号脉)黄铁矿-石英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阶段石英捕获的地质流体的温度-成分特征无明显差异,均捕获了两种组份不同、成矿温度一致的地质流体(高盐度富水溶液流体和富堤盐度CO_2+ CH_4流体),与许多金矿的流体不混溶金成矿机制矛盾。
潘小菲刘伟
关键词:金窝子金矿流体包裹体不混溶
贵州荔波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土壤水运移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大气降水和土壤水,根据其δD值、δ18O值和水量特征探讨土面生境非植物主根区土壤水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样地土壤基质流的混合作用较弱,非喀斯特样地表层(0~20 cm)土壤基质流的混合作用也较弱,但随深度增加基质流的混合作用增强;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样地土壤基质流都可能存在活塞流运移机制,尤其是喀斯特样地,活塞流很可能是基质流的一种重要运移机制;喀斯特样地土壤介质中存在优先流,优先流空间异质性较大;蒸发作用对非喀斯特样地表层土壤基质孔隙水影响较大,而对喀斯特样地土壤水的影响较小。这为喀斯特区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利用,以及区域植物水分利用和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等研究奠定基础。
刘伟王世杰罗维均容丽
关键词:土壤水Δ18O优先流
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花岗岩类的源岩:地壳生长的时代和方式被引量:78
2007年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源岩的组成和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大部分林西花岗岩侵位于早白垩世(135~125Ma),它们的源岩的年龄为~146Ma。一部分花岗岩类是在早三叠世(241Ma)和晚侏罗世末(146Ma)侵位的,它们的源岩的年龄分别是263Ma和165Ma。测定了100个锆石^(206)Pb/^(238)U年龄,都年轻于300Ma,反映在下地壳源区不存在前寒武纪岩石。做了175个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均给出高正值ε_(Hf)(t),说明源岩具有初生地壳的性质。在相同的ε_(Nd)(t)值下,林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显著高于地球阵列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这种ε_(Hf)~ε_(Nd)脱耦性指示源岩中含有远洋沉积物即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组分。^(206)Ph/^(238)U年龄t=263~165Ma的锆石的ε_(Hf)(t)值构成近乎平行于亏损地幔Hf同位素演化线的趋势列,说明源岩基本为俯冲洋壳镁铁-超镁铁岩。t=146~125Ma的锆石的ε_(Hf)(t)值大幅度降低;同时,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地幔上隆和岩浆底侵以及俯冲洋壳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急剧变化和热梯度上升的原因。以底侵镁铁质岩石为主、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次的源岩的熔融,产生了马鞍子、夜来改和龙头山2花岗岩(岩套2)。林西镇南西的小城子岩体的源岩则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主,并含一定量的底侵镁铁质岩石。5个岩体的岩浆锆石的^(176)Hf/^(177)Hf值系统低于继承锆石/前锆石者,t=146~125Ma的锆石从中心到边缘^(176)Hf/^(177)Hf值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系统的变化。上述特征反映从源岩的初始熔融直到最终产生花岗岩浆的全过程中,�
刘伟潘小菲谢烈文李禾
关键词:大陆地壳生长洋壳底侵
火成岩中的麻粒岩相捕虏体研究新进展及其对认识地壳生长与演化的意义
1994年
火成岩中的麻粒岩相捕虏体主要成分基性熔体捕虏体、酸性变质火成岩捕虏体与变质沉积岩捕虏体。麻粒岩相捕虏体的锆石离子探针年龄与上地壳花岗岩的侵位年龄、造山运动时代基本一致。基性熔体的下垫作用是地壳生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代表了一种有效的幔向壳的物质与能量迁移。下地壳部分熔融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是壳内分异的重要途径。
刘伟
关键词:火成岩麻粒岩地壳
质量传输和同位素交换:流动几何学和交换机制
2002年
耦合的质量传输和动力学限制的同位素交换模型综合考虑了平流、扩散、热液弥散 ,以及岩石与水之间的不平衡同位素交换等项因素。把耦合模型应用于 2个构造环境下的古热液系统 ,进而解释稳定同位素数据。对于造成环绕浅成侵入岩体分布的18O亏损环带的流体的流动几何学 ,以及浅部正断层流体流动的几何学 ,耦合模型提供了不同于单一同位素交换模型的解释。耦合模型也提供了关于同位素相对交换速率和同位素交换机制的信息。结果表明 ,断层带的动态重结晶促进了表面反应 ,进而便利了同位素交换 ;在化学不反应性和未变形的矿物中 ,同位素交换可能受制于固态条件下的扩散。
刘伟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被引量:246
2004年
华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始于 15 0~ 14 0Ma ,终于 110~ 10 0Ma ,峰期是 12 0~ 110Ma ,总体上是由挤压构造体制转化为伸展构造体制 ,由EW向转变为NNE向的盆岭构造格局。但是转折过程有复杂的细节和多次挤压与伸展的转变 ,边缘与克拉通内部、北缘与南 (东 )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南 (东 )缘的挤压构造以 2 30~ 2 10Ma为主 ,然后在 130~ 110Ma期间达到构造转折的剧变期。北缘则似乎表现出 2 30~ 2 10Ma和 180 ( 170 )~ 16 0 ( 15 0 )Ma两期挤压构造 ,130~ 110Ma是构造转折的峰期。盆地的演化有多样性 ,燕山地区前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与挤压挠曲盆地带相邻并存的盆山结构 ;而后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北东向裂谷盆地与断隆相间的盆岭结构 ;晚侏罗世后时期则呈现出北东—北北东向盆地与“活动”断隆相间 ,并受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控制的盆山结构。大别山南北隆升历史完全不同。深部结构的研究表明 ,华北东部的岩石圈在古生代末期已有减薄表现 ,在中生代急剧减薄 ,地幔和下地壳发生大规模置换 ,至 130~ 110Ma到达顶峰。新生代以来又有加厚的趋势。中生代构造转折不具典型造山带特征 。
翟明国孟庆任刘建明侯泉林胡圣标李忠张宏福刘伟邵济安朱日祥
关键词:中生代动力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