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杰

作品数:34 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沙门菌
  • 11篇弧菌
  • 10篇基因
  • 6篇耐药
  • 6篇霍乱
  • 6篇霍乱弧菌
  • 6篇副溶血弧菌
  • 5篇血清型
  • 4篇电泳
  • 4篇转录
  • 4篇脉冲场
  • 4篇脉冲场凝胶电...
  • 4篇河弧菌
  • 4篇分子
  • 3篇动物
  • 3篇多态
  • 3篇伤寒
  • 3篇转录调控
  • 3篇分泌系统
  • 3篇粪便

机构

  • 34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天津市疾病预...
  • 2篇北京市东城区...
  • 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山东省疾病预...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市通州区...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黑龙江省疾病...
  • 1篇博尔诚(北京...

作者

  • 34篇李杰
  • 24篇阚飙
  • 15篇闫梅英
  • 9篇刁保卫
  • 8篇梁未丽
  • 5篇逄波
  • 4篇卢昕
  • 4篇娄静
  • 3篇高鹤
  • 3篇黄元铭
  • 3篇曹阳
  • 2篇赵璇
  • 2篇张京云
  • 2篇樊粉霞
  • 2篇张力
  • 1篇张景山
  • 1篇王多春
  • 1篇廖巧红
  • 1篇付秀萍
  • 1篇李娟

传媒

  • 18篇疾病监测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检测人及动物粪便中的沙门菌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为了快速检测、鉴定沙门菌属细菌,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应对能力,本研究建立了针对沙门菌属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检测下限进行评价。方法筛选针对沙门菌的属特异基因,并建立该基因的qPCR检测体系,利用肠道不同种属细菌、不同亚种及血清型沙门菌属细菌、动物及人粪便样本评价该体系的特异度、灵敏度及检测下限。结果获得沙门菌的属特异基因ttrA,建立基于该基因的qPCR检测方法。发现该方法对纯DNA的最低检测下限为2拷贝/反应。对沙门菌属以外的肠道致病菌无扩增,对1 100株不同亚种及血清型的沙门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阳性,对150份沙门菌致腹泻患者的粪便增菌液和210份动物带菌粪便增菌液均检测阳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单一基因的沙门菌属快速分子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度高、灵敏度高的特点,可用于快速筛查、鉴定沙门菌及由其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陈丹妮韩营营李杰闫梅英
关键词:沙门菌属分子检测
霍乱弧菌中环腺苷酸受体蛋白对高丝氨酸脱氢酶基因的调控作用
2014年
目的:研究霍乱弧菌中环腺苷酸受体蛋白(CRP)对高丝氨酸脱氢酶(HDH)是否具有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搭桥PCR将HDH基因启动子中CRP潜在结合位点替换为CRP保守结合位点,分别将替换前后的启动子序列导入报告质粒,转化霍乱弧菌野生株C7258及CRP缺失株WL7258,比较荧光值的差异。结果:改造前报告质粒在野生株中的荧光值高于CRP缺失株,改造后报告质粒的荧光值在2株菌中均有升高,但在野生株中升高更明显。结论:CRP调控HDH的转录,但不是惟一调控因素。
蔡红艳陈保立梁未丽王多春李杰段国贤阚飙
关键词:天冬氨酸霍乱弧菌
利用双重TaqMan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鉴别诊断粪便标本中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建立针对粪便标本中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检测方法,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检测下限,以提高感染人群粪便标本中两种病原的检出效率。方法分别根据伤寒沙门菌特异基因STY1633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特异基因SPA4289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双重TaqMan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dual taqman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体系。利用44株伤寒沙门菌、30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88株其他血清型沙门菌染色体DNA及引起发热的其他病原菌,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并对伤寒沙门菌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粪便模拟标本进行检测下限评价,同时利用10份伤寒患者、20份甲型副伤寒患者及48份其他病原所致发热和/或伴腹泻的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验证。结果利用本方法检测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纯菌及伤寒、甲型副伤寒患者标本扩增阳性,其余的非伤寒沙门菌、致腹泻的其他5种肠道致病菌及引起发热症状的8种常见非肠道病原菌纯菌及相应患者标本均扩增阴性。在对纯伤寒沙门菌DNA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DNA检测中,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法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 pg/反应(194拷贝/反应)及2.5 pg/反应(485拷贝/反应)。以粪便模拟样品提取DNA为模板的检测中,增菌前伤寒沙门菌检测下限达102cfu/g,增菌后可达1 cfu/g;增菌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测下限达104cfu/g,增菌后可达10 cfu/g。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粪便中伤寒沙门菌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为伤寒及甲型副伤寒疾病的同时快速诊断及鉴别诊断、某些不明原因发热及腹泻症状的病原的初步鉴定提供了简易手段。
李杰肖燕樊粉霞阚飙闫梅英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主要腹泻病原菌检测能力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针对主要腹泻病原菌的检测条件和能力,为促进以实验室为基础的腹泻病监测工作提出建议。方法以调查表的形式调查了27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验室在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及耐药性监测方面的实验条件、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力以及实验储备情况和需求。结果27个省级CDC实验室完成了本次调查,针对主要腹泻病原,具备了基本实验室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的能力;分离菌株耐药性检测仍以集中时段的实验为主;一些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分子分型方法部分实验室仍未建立付诸应用;实验室人员不足。结论目前我国省级CDC系统实验室能够完成常见致病菌基本的培养鉴定,但在腹泻病原菌检测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表现在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培训缺乏。需要在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检测、分子分型技术方面加强力量,并促进腹泻病原监测的实验室网络化发展。
娄静李杰阚飙闫梅英
关键词:腹泻病原菌
基于基因组序列的副溶血弧菌两种分型方法比较研究
2021年
目的比较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SNP的分型方案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分型方案用于我国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的能力,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方法选取我国分离的56株副溶血弧菌,使用6个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位点的MLVA方案和基于全基因组序列SNP的方案对这些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通过量化指标评价这两种方法对我国分离的副溶血弧菌的分型能力。结果56株副溶血弧菌经MLVA分型,获得31种MLVA型,D值为0.949。对56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33个差异明显的基因型,D值为0.967。两种分型方法对菌株的分辨能力十分接近,分型结果高度一致。结论6位点的MLVA分型方案与基于全基因组测序SNP的分型方案具有相似的分型能力,其分型能力稍弱。
张景山赵文轩陈美玲杜小莉赵林王紫鉴肖文静张巍巍赵宏群李杰刁保卫阚飙逄波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全基因组测序分型方法
基于基因组序列的3种沙门菌分子血清分型方法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比较3种沙门菌分子血清分型方法,获得一种准确度较高的方法用来替代传统的血清凝集技术用于沙门菌血清型判定。方法对覆盖50个血清型的509株沙门菌提取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SalmonSeroPredicition以及SISTR(Salmonella in silico typing resource)3种方法在线预测获得每株菌的血清型,然后与传统血清凝集获得的血清型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评估每种方法血清型预测的准确度。结果SISTR、MLST以及SalmonSeroPredicition预测血清型的准确率分别为96.67%、93.52%、69.16%。常见沙门菌血清型印第安纳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血清型预测正确率最高,为100%,德尔卑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血清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99.17%、95.74%。3种方法均预测错误的血清型有肠炎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和沙门菌的萨拉姆亚种、亚利桑那亚种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等;预测错误原因主要是基因序列丢失和鞭毛抗原基因未表达。结论基于基因组序列的SISTR血清型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血清型预测准确度,在传统血清凝集难以开展或沙门菌鞭毛基因不表达的情况下,可以替代血清凝集试验进行沙门菌血清型判定。
陈丹妮韩营营李杰李臻鹏闫梅英
关键词: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云南省某院新生儿肠道耐药肠杆菌目细菌筛查及耐药性分析
2024年
目的 了解产科病房新生儿肠道中耐药肠杆菌目细菌携带状况及菌株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间云南省某医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粪便样本277份,通过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菌株药物敏感检测及代表菌株Illumina基因组测序,分析新生儿肠道耐药菌携带状况,菌株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及序列分型(STs)特征。结果 277份样品中113份样品ESBL显色培养基培养阳性,阳性率40.79%。分离鉴定出4个属11个种的113株肠杆菌目细菌,其中,克雷伯属53.10%(60/113),埃希菌属30.10%(34/113),肠杆菌属15.04%(17/113)及勒克氏菌属1.77%(2/113)。菌株呈现多重耐药性,除对二代、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外,对其他种类代表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厄他培南52.21%(59/113)、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72.57%(82/113)、四环素65.49%(74/113)和环丙沙星54.87%(62/113)。挑选84株代表菌株完成基因组序列分析,共筛查到70种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的有sul1(84.52%,71/84)、fos A(71.43%,60/84)、tet(A)(67.86%,57/84)、bla_(SHV)(63.10%,53/84)和bla_(NDM)(61.90%,52/84)基因。53株肺炎克雷伯菌呈现优势克隆型集中分布,ST17型占比达92.45%(49/53),且均携带bla_(NDM-1)基因,其他种属菌株ST型别呈多样性。检出携带bla_(NDM-1)的阴沟肠杆菌、霍氏肠杆菌,携带bla_(IMP-26)的格氏克雷伯菌,携带bla_(IMP-1)的勒克氏菌和携带mcr的阿氏肠杆菌、霍氏肠杆菌及赫氏埃希菌。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某产科病房新生儿肠道高比例携带ESBL耐药肠杆菌,揭示了耐药菌株极易在新生儿间传播和肠道定植,应高度重视新生儿耐药菌环境暴露风险及对其肠道微生态建立的影响。
姜雪琪贾森泉白雪梅孙静刘泽梁龚心怡苗贝贝李杰孟双尹建雯李娟
关键词:新生儿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多重耐药菌耐药基因
泛病原体生物芯片技术快速检测不明原因腹泻患者病原体被引量:3
2014年
泛微生物基因芯片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具有全面、快速、无偏向性等优点,目前国际上已有Virochip[1]、Greenechip[2]、MDA[3]等泛病原体芯片,国内也开发了EOPM(Easy Operating Pathogen Microarray)芯片[4],本研究利用EOPM基因芯片检测不明病原体感染的成年人腹泻样本.
张学慧李杰高翔靳淼阚飙张鑫磊张华张亮闫梅英
关键词:轮状病毒
利用PCR快速检测粪便标本中的鸭沙门菌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建立应用PCR技术鉴定鸭沙门菌血清型的方法,并评价其特异度、灵敏度和检测下限。方法从Gen Bank下载截至2015年8月的所有沙门菌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得到鸭沙门菌血清型特异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普通PCR检测体系并验证引物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同时利用模拟粪便样本确定其检测下限。结果利用鸭沙门菌特异基因AW58_15605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全部鸭沙门菌纯菌及其临床样本的扩增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鸭沙门菌血清型以外的沙门菌和肠道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检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以粪便模拟样本提取DNA为模板进行检测,增菌后该方法检测下限的灵敏度明显提高,样本经过夜选择性增菌后,检测下限可达59.1 cfu/g,较增菌前提高105倍。结论建立了一种特异度、灵敏度高的筛查鸭沙门菌血清型方法,为快速、准确鉴定鸭沙门菌和及时处置其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有重要作用。
韩营营段瑶李杰闫梅英
关键词:血清型聚合酶链式反应
中国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流行株中非溶血变异菌株分布及进化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第7次霍乱大流行期间中国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菌株中非溶血变异菌株的流行分布特征以及进化特征。方法选择1961年以来不同霍乱流行期的O1群El Tor型产毒菌株,测定溶血表型并分析其时间分布特点。比较菌株溶血素基因hlyA的序列变异及不同序列型的分布,构建这些菌株的核心基因组进化树,分析非溶血株在进化分支中的分布及克隆化特征。结果在第7次霍乱大流行的中国霍乱流行中,溶血素基因hlyA在第1次流行高峰期后,出现了明显的序列型转换。非溶血株主要出现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2次流行中,并成为多见的变异型。非溶血菌株分布在不同流行期和流行克隆中,没有形成单一的克隆化。但部分非溶血菌株克隆引起数年的流行扩散。结论 O1群El Tor型菌株的非溶血变异独立于基因组逐年累积的克隆进化,很可能是一种随机性较强的变异。
范宇峰赵林卢昕李旭孙惠惠王嘉正刘鸣李杰逄波阚飙
关键词:霍乱弧菌生物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