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屹峰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经济战
  • 2篇经济战略
  • 2篇肯尼迪政府
  • 1篇对立关系
  • 1篇新型大国关系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外交
  • 1篇修昔底德
  • 1篇学术
  • 1篇亚非国家
  • 1篇演进
  • 1篇伊斯兰
  • 1篇伊斯兰世界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化
  • 1篇政治
  • 1篇政治体系
  • 1篇中国外交
  • 1篇上海合作组织
  • 1篇社会主义

机构

  • 1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11篇张屹峰
  • 4篇潘光
  • 1篇束必铨
  • 1篇赵国军
  • 1篇吴其胜
  • 1篇戴轶尘
  • 1篇李开盛
  • 1篇刘鸣
  • 1篇余建华
  • 1篇汤伟
  • 1篇王战
  • 1篇赵国军
  • 1篇余建华
  • 1篇张茗

传媒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和平与发展
  • 1篇史林
  • 1篇外交评论(外...
  • 1篇阿拉伯世界研...
  • 1篇国际关系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世界史研...
  • 1篇2008年度...
  • 1篇上海市社会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的中亚经济战略及其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冷战结束后,美国中亚战略的重点几经波折和调整,现已趋向成熟稳健,形成了以推动中亚区域合作为中心的经济战略,并取得了显著实效,为美国在中亚的存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和现实基础,对中亚局势的走向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美国的中亚经济战略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亚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国可以顺势而为,尽可能通过多边机制参与美国主导的经济项目。
张屹峰潘光
关键词:美国中亚战略经济战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中东变局的历史与国际背景探析
本文介绍了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与中东国家的制度选择困境,民主化潮流与中东国家民主建设的断层效应,经济全球化与中东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边缘地位,论述了美国大中东改造计划对阿拉伯世界内部政局产生冲击;国际金融危机;新信息革命和...
余建华张屹峰
关键词:政治体系
文献传递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战略认知与路径选择
2016年
中美关系作为21世纪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被许多人描述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二元对立关系,并悲观地认为权力转移的压力将使两国难以逃脱"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宿命。这种完全的物质主义视角某种程度上并不符合中美关系数十年来互动的现实。事实上,两国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彼此对对方的战略认知与定位紧密相关。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积极的相互战略认知可以促进双边关系的良性发展.
《中美关系战略协调研究》课题组王战赵国军李开盛汤伟吴其胜束必铨张屹峰张茗刘鸣
关键词:对立关系修昔底德
上海合作组织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一届中亚与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格局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发达国家软硬实力相对下降,新兴经济体综合实力显著上升,使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中长期看,维护欧亚大陆腹地、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仍然是上海合作组织各国的第一任务。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层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务实合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将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潘光戴轶尘张屹峰赵国军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务实合作
肯尼迪政府在中国粮食短缺问题上的政策
2008年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面临着严重挑战。肯尼迪政府试图利用适当的切入点采取一些调整和试探行动,缓和中关之间的敌意。中国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在美国看来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因此,肯尼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姿态与行动,向中国传递愿意提供粮食的信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的这种意愿及有限行动还不可能导致中美关系的根本转变,却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的某种潜在变化。并为适当条件下新的对华政策的产生留下了伏笔。
张屹峰
关键词:肯尼迪
肯尼迪政府的“时势观”与对华政策被引量:1
2009年
社会制度竞争和意识形态对抗是东西方冷战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出现为冷战双方在社会制度上的竞争提供了新的舞台。肯尼迪政府将苏联和中国在经济、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及其在亚非拉地区影响力的迅速扩展,解读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在制度竞争上的进攻和胜利。尤其将中国的意识形态化外交言行视为美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主要威胁,认为西方阵营在社会制度竞争中面临失败的危险。肯尼迪政府关于冷战"时势"的这一战略判断形成了美国对华认识和定位的基本架构,导致中国成为美国冷战战略的主要对象,美国冷战战略的"东亚错位"现象进一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看,肯尼迪政府的"时势观"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与实施并加剧冷战"东亚错位"的重要因素。
张屹峰
关键词:肯尼迪政府
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
冷战的遗产与新兴的地区合作体系相并存,形成当前周边地区地缘政治的二元化结构,决定着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和平发展在周边的挑战和机遇共存。相形之下,中国周边的地缘经济结构就表现出更为有利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周边地区合作机制兴起的...
余建华张屹峰
文献传递
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被引量:4
2015年
1.万隆会议与新中国调整外交格局的探索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尝试调整外交战略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处理和发展周边国家关系进程的延伸和拓展。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国际格局发展变化新的战略判断,也是新中国探索独立外交路线的重要组成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边倒"不仅成为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
张屹峰
关键词:中国外交亚非国家国家外交社会主义国家
反恐战争与美国—伊斯兰世界矛盾的演进被引量:5
2008年
"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反恐战争的深入推进,伊斯兰世界对美国反恐战争的认识和反应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超出国家范畴,向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域延伸,形成了一个国家对抗一种宗教群体的局面。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矛盾的重大演变导致双方的敌意和对立进一步加剧,成为影响当前国际局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张屹峰
关键词:美国中东政策反恐战争伊斯兰世界意识形态化
美国的中亚经济战略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冷战结束后,中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美国中亚战略的重点几经调整。从冷战结束初期以防核扩散为中心的安全战略,经济援助为主的转型战略,到"9·11"后的军事反恐合作,再到"颜色革命"中的民主化。"颜色革命"后,美...
张屹峰潘光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