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军

作品数:374 被引量:2,333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9篇期刊文章
  • 7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3篇建筑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1篇污泥
  • 100篇硝化
  • 83篇污水
  • 80篇脱氮
  • 70篇水处理
  • 66篇反硝化
  • 63篇反应器
  • 53篇污水处理
  • 43篇颗粒污泥
  • 43篇好氧
  • 41篇厌氧
  • 38篇生物反应
  • 38篇生物反应器
  • 38篇除磷
  • 37篇污染
  • 35篇氨氧化
  • 33篇生物膜
  • 32篇厌氧氨氧化
  • 30篇垃圾
  • 24篇序批式

机构

  • 300篇北京工业大学
  • 62篇浙江工业大学
  • 55篇北京城市排水...
  • 27篇哈尔滨工业大...
  • 24篇同济大学
  • 10篇山东建筑大学
  • 10篇首都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市市政工...
  • 7篇中国城市建设...
  • 6篇河北工程大学
  • 6篇东华理工大学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中冶京诚工程...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临沂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74篇李军
  • 33篇卞伟
  • 29篇王昌稳
  • 27篇赵白航
  • 23篇郑照明
  • 22篇张彦灼
  • 21篇李佟
  • 20篇王朝朝
  • 20篇韦甦
  • 19篇刘伟岩
  • 18篇倪永炯
  • 16篇陈光辉
  • 16篇陈刚
  • 16篇李芸
  • 14篇林舒佳
  • 14篇王秀杰
  • 14篇李泽兵
  • 13篇陈瑜
  • 12篇焦阳
  • 12篇任健

传媒

  • 70篇中国给水排水
  • 50篇中国环境科学
  • 27篇北京工业大学...
  • 18篇给水排水
  • 14篇环境科学学报
  • 11篇环境工程
  • 11篇环境工程学报
  • 9篇化工学报
  • 9篇环境科学
  • 9篇中国土木工程...
  • 8篇水处理技术
  • 8篇全国城镇污水...
  • 6篇《中国给水排...
  • 5篇净水技术
  • 5篇中南大学学报...
  • 4篇环境污染与防...
  • 4篇中国土木工程...
  • 3篇浙江工业大学...
  • 3篇浙江建筑
  • 3篇2008年全...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15篇2019
  • 16篇2018
  • 18篇2017
  • 34篇2016
  • 36篇2015
  • 26篇2014
  • 25篇2013
  • 19篇2012
  • 24篇2011
  • 35篇2010
  • 26篇2009
  • 14篇2008
  • 8篇2007
  • 22篇2006
  • 9篇2005
  • 6篇2004
3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过量储存-SND作用脱氮特性及机理研究被引量:8
2002年
对序批式生物膜法工艺中所表现出来的脱氮特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过量储存-SND脱氮作用机理,厌氧段脱氮主要靠生物膜对含碳氮有机物的过量储存作用;好氧段脱氮主要靠生物膜的SND作用,反硝化的有机碳源主要为生物膜中在厌氧段过量储存的有机碳源.
李军王淑莹赫俊国
关键词:序批式反应器生物脱氮SND
反硝化聚磷污泥的基质利用及代谢途径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A/ASBR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并利用乙酸和葡萄糖两种基质进行反硝化聚磷实验,跟踪实验过程水中的磷酸盐、硝酸盐、COD与泥中PHA和糖原的变化,研究代谢途径。结果表明:(1)厌氧时磷酸盐的释放将决定PHA的合成,缺氧时PHA的分解一方面作为碳源将NO3--N还原成了N2,同时产生的ATP为聚磷过程提供能量,因此在研究反硝化聚磷效果时,应重点跟踪ΔPHA,而不是ΔCOD。(2)以葡萄糖为基质时只有先通过发酵型的菌将葡萄糖分解为小分子的挥发性有机酸,才能充分发挥非发酵菌的反硝化聚磷功能。(3)厌氧阶段合成PHA所需要的能量ATP约85%来自磷酸盐的释放,15%来自糖原的酵解。缺氧阶段,85%的PHA分解产生的ATP用于聚磷,15%转化为糖原,因此在考虑代谢途径时可将其进行简化。
刘晖孙彦富周康群李军陈捷美麦志宏李研
关键词:反硝化聚磷代谢途径PHA非发酵菌
Fenton试剂氧化法与化学沉淀法在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试验结果表明,Fenton试剂氧化法与化学沉淀法联合使用对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浊度、COD和氨氮有明显的效果.当pH=7,[Fe2+]=0.0167mol/L,[H2O2]=0.05mol/L,[FeCl3]=600mg/...
李军王磊彭锋陈刚张刚
关键词:FENTON试剂氧化法垃圾渗滤液化学沉淀法
文献传递
碳源受限型污水化学辅助除磷试验被引量:9
2009年
对于碳源受限型城镇污水,为了获得高效的去除污水中磷的方法,采用氯化铁、硫酸铝和硫酸亚铁进行除磷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投加条件下,氯化铁的除磷效果强于硫酸亚铁和硫酸铝,3者都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水的pH值;硫酸亚铁对污水的溶解氧影响最大.从除磷效果和运行成本上考虑,采用硫酸亚铁作为化学除磷絮凝剂,当投加量为35 mg/L时,ρ(TP)去除率为93%,出水ρ(TP)降低为0.45 mg/L.投加硫酸亚铁后,曝气池活性污泥质量浓度增大,同时污泥沉降性能增强,ρ(SVI)值减小.
李军任健杨晓冬马文瑾何继文李佟
关键词:城镇污水化学辅助除磷硫酸亚铁去除率
两级完全混合发酵工艺开发碳源试验研究
2009年
采用两级完全混合发酵工艺进行碳源开发试验,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工艺开发碳源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固定SRT为4d,污泥回流比为1,HRT在32~36h,系统出水的溶解性COD(SCOD)可维持在1090~1180mg/L,且浓缩池泥水分离效果较好,出水的SS保持在50~80mg/L.保持系统的HRT为32h,污泥回流比为1,SRT在4~7d时,可实现厌氧系统中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分离,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产酸效果,此时系统出水的SCOD值基本稳定于980~1179mg/L.碱度可以作为衡量水解酸化系统是否有效运行的重要参数.HRT为32h,SRT为4d的工况下,初沉污泥酸化发酵系统对氨氮和磷的释放率分别为3.88mgN/gVSS和0.27mgP/gVSS.
任健李军周军张帅甘一萍
关键词:碳源
海岛水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对策
水环境污染和海水入侵是海岛水资源污染破坏的主要原因。水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降雨、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和给排水设施的不完善;海水入侵主要受地质条件、气候变化、地下水开采和植被破坏的影响。提出了海岛水资源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加强立...
苏志强周延年韦甦李军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环境保护
文献传递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及新技术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介绍了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及渗滤液的总体性质,总结了国内外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常用工艺,并进行了性能比较,对不同工艺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旭娈李军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
热冲击法实现包埋活性污泥稳定亚硝化被引量:1
2015年
亚硝化是一种节能的工艺,在处理高氨氮质量浓度和低C/N比污水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通过热冲击的方式处理包埋活性污泥,成功实现了NO2--N的积累。研究中发现,在60℃温度下热冲击10 min,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活性就将完全消失,而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仍有一定活性。PCR-DGGE发现,热冲击后包埋颗粒内残留的NOB主要是Candidatus Nitrospira defluvii,只有当生物量达到一定值后时才能显现出硝化性能。研究还对60和70℃热冲击后的包埋颗粒进行了连续流实验,发现热冲击后的包埋颗粒均能维持稳定的亚硝化,但温度越高,达到亚硝化所需的时间越长。在维持65 d的稳定亚硝化后,反应器内开始出现NO-3-N积累,重新对包埋颗粒进行热冲击,反应器可以再次实现稳定的亚硝化。
陈光辉李军邓海亮侯爱月曾金平张彦灼
关键词:亚硝化热冲击活性污泥
序批式颗粒污泥系统中磷的变化和去向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在实验室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系统中以普通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厌氧-好氧的运行方式提高系统的除磷效果.同时培养颗粒污泥,并对系统中磷的变化和去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共运行146 d,成熟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603μm,污泥体积指数(SVI)约为30 mL.g-1,COD去除率可达90%,磷的去除率可达95%左右.颗粒污泥系统除厌氧放磷和好氧聚磷以外,还存在明显的污泥颗粒积磷现象.磷的去除途径主要为:系统排泥(出水悬浮物和专门排泥)和污泥积磷.由厌氧末期颗粒污泥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可知,化学沉淀是污泥积磷的一种重要方式,大量的金属离子会与磷形成无机盐沉积在污泥颗粒上.
张宇坤郭亚萍李军韦甦王亚宜马骁彭永臻
关键词:除磷化学沉淀颗粒污泥
表层附着累枝虫的好氧颗粒污泥特性被引量:4
2015年
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并接种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出表层附着大量累枝虫的好氧颗粒污泥.运行120 d时,颗粒污泥浓度可达4482 mg.L-1,污泥容积指数(SVI)为55 mL·g-1左右,颗粒的粒径主要在1.6-2.5 mm之间,平均沉速为55.4 m·h-1,累枝虫密度可达30450 ind· mL-1.CODCr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9%和91.8%.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累枝虫可吞食游离细菌,能有效减少出水SS,且出水SS与累枝虫的密度变化整体呈相反趋势.表层附着生长的累枝虫略微降低了颗粒污泥的沉速.结构分析可看出累枝虫根植于颗粒表层,柄的部分成为颗粒污泥的“骨架”,有利于颗粒污泥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谢锴李军马挺马龙强刘流陈超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共3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